第八章、人生最大的欣慰

一、修忍辱行,不捨悲心

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愚痴狂亂,或以粗弊惡語而相毀辱,或以刀杖瓦石而加損害,終不以此境界捨菩薩心,但忍辱柔和,專修佛法,住最勝道,入離生位。------54卷離世間品

 

這一段非常重要。菩薩投胎轉世到世間,是不是如我們想像的這樣順順利利去利益眾生呢?不見得好事多磨。菩薩存好心講好話去幫助眾生,眾生還會恩將仇報,種種的毀謗,甚至肢體上的傷害,這時候菩薩怎麼辦?

 

「見有眾生愚痴狂亂」,愚痴是因,狂亂是果。眾生之所以會恩將仇報、發脾氣動怒,是因為愚痴。愚痴不是白痴,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呆呆傻傻,IQ很低,不是這個意思。愚痴是說他邪知邪見,他有某一種錯誤的成見,有偏見、傲慢與自負,所以才會有狂亂的行為。

 

「或以粗弊惡語而相毀辱」,眾生愚癡,不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就表現出粗惡的語言來傷害別人。眾生動盪不安的心控制不了,形之於語言的話,我們說「言為心聲」,就會用很粗俗低級的惡語來傷害別人。或以刀杖瓦石而加損害」,動手動腳的傷害人。古代只是刀杖瓦石相損害而已 ,現在就不同了,現在都是動槍動飛彈,只要「一指神功」,電腦按下去,幾百顆幾千顆飛彈就可以毀滅其他國家。

 

講個笑話讓各位輕鬆一下。有一個原始部落族人很殘忍,他們每年都要殺一個外地來的人,來祭拜神、祭拜天地。後來有一個社會學家帶了許多科學家去研究他們的心態,為什麼要殺害人來祭拜天地?為什麼這麼殘忍?社會學家就問:「你們這樣祭拜有什麼意義呢?」

 

他們說:「我們只是紀念祖先、回憶祖先,我們用這個人來紀念。因為外地來的人是要來侵害我們的,如果沒有殺害他,他也許會破壞這個地方的環境,破壞我們的治安,他是破壞分子,所以我們把他殺了,就沒有這個危險因子。我們用這樣子來紀念、來守護先祖這塊土地。」

 

他們也反問社會學家:「你們文明的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殺了四千多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殺害更多,你們殺那麼多人,祭拜什麼呢?你們科學這麼進步,殺這麼多人,也不是用來祭拜祖先、懷念祖先,你們殺人做什麼?」

 

科學進步,殺人已經不像古代用刀用杖打打殺殺,最多也只是死一個兩個、十個百個,那已經是很嚴重了,可是現在的科技就不同了,一顆原子彈下來,就是十幾萬人死。

 

所以說,眾生因為愚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就這樣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做心的奴隸,心想什麼就說什麼、就做什麼,完全不能控制這顆心。不能控制心,是很可憐的一件事情。不能控制心的話,顯現在語言上一定是粗俗的,顯現在動作上就是拿刀拿杖拿石頭互相殺害。

 

菩薩雖然受到這些障礙,「終不以此境界捨菩薩心」,他不會因此境界而捨棄菩提心。為什麼?悲憫眾生!

 

在佛經裡面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女孩她家裡很窮,就賣給一個有錢人家當婢女。有錢人家裡面有五個兄弟,這五兄弟買了婢女來使喚,一個叫她煮飯,一個叫她洗衣服,一個叫她擦車子,一個叫她做什麼的,五個主人整天使喚她,連讓她睡覺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我們想想,這個小女孩是多麼可憐,有五個主人來使喚她,她整天就是為了服侍主人而忙碌。

 

我們眾生會講壞話、做壞事、動怒動粗,這不是他的本意,是他內心有五個壞的主人逼迫他。這五個壞主人是什麼呢?貪愛、瞋恨、睡覺昏沈、掉舉、懷疑,我們內心有這五個不好的心性,天生下來就有。所以眾生會做壞事、講壞話,就是他的內心有五個壞的主人支使他、支配他、遙控他,才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以菩薩的眼光來看,眾生是有病的,要付出更多的愛心來照顧他,而不會說眾生這麼恩將仇報,不識大體,不知禮義,就瞧不起他、遠離他、放棄他。在菩薩的字典裡面沒有「失望」兩字,永遠懷著一顆不失望的信心來到這個世間,永遠抱持一顆不失望的信心來攝化眾生。眾生再怎麼不好,不是眾生不好,是我德行不夠,我智慧不夠,我悲心不夠。

 

所以菩薩不會怪眾生,只會怪自己的道業不足,沒有善巧方便攝化眾生。不能怪別人,不會怨天尤人,而是歸咎於己,使自己更精進努力。菩薩怎麼辦呢?修「忍辱柔和,專修佛法,住最勝道,入離生位」。

 

這「離生位很有意思就是離開凡夫的生命現象,達到聖人的生命現象、生命境界。離開凡夫那種貪愛瞋恨愚痴的行為,而達到戒定慧的聖人地位,叫作離生位。菩薩在逆境當中,培養忍辱柔和,培養自己的道業,安住在聖賢的勝道,然後進入聖人的地位。這是菩薩藉境來增長智慧福德,而不是像我們凡夫得意忘形,失意也忘形。

 

二、諸佛為依,心大欣慰

諸菩薩發如是心:盡未來世所有諸佛出興于世,我當皆得隨逐承事,令生歡喜。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
彼諸如來出興於世,我當悉以無上供具恭敬供養。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思念:
我於諸佛所興供養時,彼諸如來必示誨我法,我悉以深心恭敬聽受,如說修行;於菩薩地必得已生、現生、當生。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
我當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常與一切諸佛菩薩而得共俱。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當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常與一切諸佛菩薩而得共俱。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於往昔未發無上大菩提心,有諸怖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自一發心,悉皆遠離,不驚不恐,不畏不懼,不怯不怖,一切眾魔及諸外道所不能壞。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成無上菩提,成菩提已,我當於彼佛所修菩薩行盡其形壽,以大信心興所應供佛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及涅槃後,各起無量塔,供養舍利及受持守護所有遺法。如是思惟,心大欣慰。------54卷離世間品

 

接著要講的是菩薩的依靠。菩薩也有依靠,他的依靠跟我們不同,一般是希望依靠某某人、依靠地位、依靠財富來顯示自己,可是菩薩依靠的是他有高明的老師,這個老師就是佛。他怎樣面對佛?

 

諸菩薩發如是心:盡未來世所有諸佛出興于世,我當皆得隨逐承事,令生歡喜。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菩薩投胎轉世來到世間,因為他心中有佛,世世生生不管投胎到什麼地方,佛跟他就沒有離開,佛都在他的心中,所以他不會覺得很孤單無聊。他有貴人,不是只有一個貴人,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是他的貴人。因為心中有佛,所有的佛出現在這世間,他都能「隨逐承事,令生歡喜」。他來到這世間是歡歡喜喜的來,因為有眾生來幫助他成就佛道,有佛菩薩告訴他怎樣修行,下面有眾生這麼推,上面有佛這麼拉,他的道業就慢慢增長了。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復作是念:彼諸如來出興於世,我當悉以無上供具恭敬供養。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這是第二件菩薩能夠快樂過日子的原因。所有的佛出現在這世間,他都能以種種供具來供養諸佛。各位不要忘記了,我們講到的供養有七種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供養,以這七種來供養佛。所以不要看到「無上供具」,心想大概是拿鮮花水果、金銀珠寶來供佛。最上的供養就是法供養,如佛陀所說去修行,就是最好的供養。所有的佛出現在這世間的時候,他都以無上法供養,想到這一點,心就很安慰。

 

復作思念:我於諸佛所興供養時,彼諸如來必示誨我法,我悉以深心恭敬聽受,如說修行,於菩薩地必得已生、現生、當生。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我按照佛陀所說的方法去修行,去利益眾生、攝化眾生,而又不執著的話,未來世我親近這些佛,諸佛必示誨我法」,一定會告訴我什麼地方不究竟、什麼地方不圓滿、什麼地方要改進,這樣我的道業就慢慢增長,將來我就能夠在菩薩地成就,從一地、二地、一直到十地,最後等覺,變成佛了。一想到這些,心裡就很高興,很大的安慰。

 

復作是念:我當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常與一切諸佛菩薩而得共俱。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一般人認為修行佛法就是了斷生死、跳出三界,菩薩不是這樣子的,是在無限時空當中去投胎轉世,世世生生去利益眾生。那誰來陪伴他呢?除了眾生以外,就是佛菩薩陪伴著他,所以心靈上不會孤單,永永遠遠跟佛菩薩在一起來攝化眾生。

 

我們平時講「歸依三寶,其中的意義就是認同佛菩薩救世的行列。這個世間眾生迷迷糊糊的生,迷迷糊糊的死,而且互相仇對,互相打擊,互相毀謗,不斷地造惡業受苦,我們學佛的人認同佛菩薩這種救世的精神,我們認同,也參與其中,自己要覺悟覺醒才能來利益眾生。作為三寶弟子要有這分使命感,這樣就能夠「常與一切諸佛菩薩而得共俱」。時時刻刻要想到:我跟佛菩薩是意氣相投來度這個世間的眾生,而不是為了我個人的享受。

 

我常常說:「態度決定高度,格局註定結局」心態不同,心境就不同。態度就是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對生命的看法。如果我們整天為我打算、為我打拚、為我享受、為我……,那麼生命的高度不高,遇到挫折的時候,它的活動空間就沒有了,空間太狹小,轉不過身來,轉不過身就受到傷害。格局就註定結局,因為我想的就是我,我的家、我的事業、我的兒女,格局不大,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沒有轉圜的空間。菩薩不同,菩薩想到的是一切眾生,眾生何其多,何其無量無邊,所以菩薩的生命空間很大。

 

眾生的數量這麼多,無量無邊,怎麼辦?就要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去攝化眾生,「我當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所以,菩薩的生命空間非常非常大,不像我們空間很狹小,連轉動的空間都沒有,被「我」束縛住了。這就是菩薩的一種生命觀、價值觀。

 

復作是念:我於往昔未發無上大菩提心,有諸怖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自一發心,悉皆遠離,不驚不恐,不畏不懼,不怯不怖,一切眾魔及諸外道所不能壞。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這是講到:信佛學佛的人應該是高高興興地信佛學佛,高高興興過日子,高高興興去利益世間、利益眾生。為什麼?在我們還沒有信佛學佛,還沒有發無上大菩提心的時候,「有諸怖畏」,我們經常會擔心這些:

 

一個是不活畏,活不下去了。譬如說生病了,醫生說你這個病沒指望,大概只剩一年或兩年的時間,我們一聽到,整個人愣在那邊,吃不下、睡不著,這個叫做不活畏。

 

第二種恐懼叫做惡名畏。有人無中生有來毀謗傷害,我們就恐懼了,因為名譽是人類的第二生命,最怕人家講許許多多的惡言惡語傷害我們。

 

還有一個叫死畏。就是將離開世間,身體壞了,福報盡了,業也盡了,能壽終正寢的還不錯,就怕橫死。車禍、意外災難,叫做橫死。沒有享盡天年的死,那是帶著恐懼而去。即便是壽終正寢,一般人還是帶著恐懼心來面對,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常常講,信佛學佛的人要常常訓練自己,隨時都要有死亡的準備,有一天要離開世間了,我怎麼去面對。我們要了解死亡的狀況,不要去臆想、不要去妄想死亡的恐怖,應該去了解死亡的真相。

 

人死的時候,在中陰身的階段會有七倍的敏感度,超過我們現在。離開肉體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覺悟力非常強。如果平時我們已經養成習慣,冷靜去面對一切的狀況發生,那麼臨終時候,我們只要不慌不亂,冷靜去面對,了解狀況。現在狀況出現了,我只是了解它,不要去想像、過度的膨脹,想像死的時候多麼痛苦多麼難過,好像會經過閻羅王的審判,想了一大堆,什麼民間所流傳的傳說,都不要去臆想。

 

我們在中陰身的階段,它的悟性很高,是平日的七倍,所以只要我保持一顆冷靜的心,現在有這個狀況出現,這是正常的,就是要透過這個手續,讓我的生命得到新生。

 

就像我們住一間破破爛爛的房子,要先搬離這個房子,改換搬到一間更好的房子,那必須辦一些手續,是不是呢?新的家要先登記,要繳一點錢;我們造了很多善業,就是去繳錢。錢繳好了,登記了,經過這個手續以後,這個又爛又髒又臭的家我們不要了,高高興興搬新家。有沒有人搬新家而難過?沒有吧!你住在一個老舊茅房,有蟲、有蛇,又髒又亂又沒有廁所,現在搬到一個新家,有抽水馬桶、有不鏽鋼的廚具、有客廳,沙發、電視、電腦什麼都有,沒有人說搬到新家會痛哭流涕,是高高興興的。

 

所以我們要聰明一點,還沒有離開世間以前,我們要先造好新房子,裡面有好的設備。怎麼去造未來的房子、未來的設備呢?就是多布施、多結緣、多做善事、嚴持禁戒、修禪定功夫,這顆心不會亂糟糟的,有智慧,多讀書,多學一些技能技術,這個就是你替未來已經造好非常圓滿的「家」

 

這個臭皮囊被我使用七、八十年了,我該歡喜丟掉,叫做歡喜捨壽」,佛經裡面有這個名詞,就是歡歡喜喜把臭皮囊捨掉。如棄敝屣,就好像把又臭又爛的鞋子輕輕鬆鬆甩掉它。

 

一切是由我們的業力、心念來安排。因為我們生前讀了不少書、做了許多善事、講了許多好話,這種大自然的法則,就會把我們處理得很完美。這不是誰規定的,是一種大自然的法則,一切就交給大自然的法則去處理就好了。我們問問自己有沒有多做善事、多讀善書、多講好話?如果有的話,一切自然就會安排得很好。

 

所以,對死亡恐懼是不對的,但是不準備也是不對的,要有危機意識。每一個人隨時都有可能死亡,要有這個危機意識但是不要有危機的情緒。什麼是危機情緒?悲觀、失望、無望、絕望,亂了自己的方寸,這個就不好。

 

面對死亡,我們可以靜靜觀察它是怎麼發生的,是我吸氣的時候離開世間?還是我吐氣的時候離開世間?身上會痛?會癢?會麻?自己了解現在要離開人間了,我的身體很笨重,我有口渴的感覺,口渴就口渴,不要說「趕快拿水給我喝」,我也不動這個念頭。有口渴的現象,有發熱的現象,有身體慢慢冷的現象,我只是覺察它,發現狀況,面對狀況,然後冷靜的觀察它。用不著去想像,因為想像的空間愈大,你的恐懼就愈多。恐懼來自於想像。

 

我們平時所輸入的訊息,說死亡是很痛苦很難過,事實上,很多死亡再回來的人有個共通的現象,就是覺得忽然間這個身體好像不是我的,消失了,好像每個人都進入一個光明的隧道,在光明的時間隧道裡面感覺輕飄飄的。尤其念佛誦經的人,這時候誦經拜佛的功德,佛菩薩很自然的就跟我們相應了,幫我們加持,引導我們走向善道去投胎,一點都不恐怖。

 

所以恐懼是多餘的恐怖來自於想像,太多想像就愈多的恐怖。對這個死畏,應該不成為一個問題,會成為問題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然後聽了許許多多的傳說,對這些傳說充滿想像,造成無謂的恐怖。

 

還未信佛學佛之前,除了不活畏、惡名畏、死畏以外,我們還畏懼什麼?墮惡道畏。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個叫惡道。在人道也有惡道,譬如說墮落到邊地的地方,像非洲、或森林裡面以吃人肉打獵為生,沒有文化的地方,沒有穿衣服的地方,根本就不知道什麼道理,那種邊地也算惡道。要不然投胎到邪見的家庭奇奇怪怪的家庭,那也算是墮惡道。

 

我們不希望來生墮惡道,就要有正知正見深信因果皈依三寶,然後修布施、持戒、禪定、忍辱、精進、智慧,修這些就不會墮惡道。

 

在所有的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修行就是持戒。一個人遵守道德,嚴持戒律,戒就能夠保住人身。我們這一生當中不做那些阿狗阿貓的事情,不要怕會墮惡道,絕對不會。持戒得人身,只要持戒,不做壞事,就不會墮惡道,這是很重要的。但是得到人身,衣食要豐足的話,就必須布施多做善事,救濟貧窮,造橋鋪路。持戒、布施,就能得到人身、衣食豐足。這樣還不夠,還要修忍辱、精進,否則懶懶散散有什麼用呢?

 

一個人好吃懶做,前輩子有布施,但是沒有持戒,這輩子得到大福報,那這輩子做什麼呢?做寵物狗、寵物貓了。因為沒有持戒,所以墮落到惡道,但是前輩子做了一些善事,他有福報。你看有些狗的福報比人還大,小姐們抱著睡覺,太太們還幫牠洗澡,還帶牠去美容染髮,福報大不大?可大全家就養這麼一隻狗,這狗還取人的名字,享受比人還好,這就是有福報,但是沒有持戒、智慧。我們怕會墮惡道,這生要嚴持如來的禁戒,殺盜淫妄酒這些都要戒掉它,就不會墮惡道了。

 

還有一種是大眾威德畏。兩個人在一起講話很自在,三個朋友在一起講話也很自在,可是叫我們上台面對一百個人二百個人,手腳就發抖。

 

我們來研究,為什麼見到人多就會手腳發抖、講不出話來?最主要的第一個就是戒德不淨,持戒不嚴,自己有做壞事,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所以站起來會發抖。一個人不做壞事,人天甚至神明都會敬畏,有什麼好怕的。第二個是知識不具足。如果我們充滿知識、充滿智慧,人家講的東西我們了解,我們懂的東西比別人多,那有什麼好恐懼的?所以缺乏知識會恐懼。第三個是缺乏悲心。如果我們有悲憫的心,願意把所知道的跟眾生分享,愈多眾生來分享,我們會愈快樂。

 

這是講到為什麼會大眾威德畏,就是德行有缺、知識不夠、智慧不足、悲心也不足。菩薩沒有這些問題,他發了菩提心去廣度眾生,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所以沒有這些恐怖了。他沒有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就是「自一發心,悉皆遠離,不驚不恐,不畏不懼,不怯不怖」,對上面所說這些恐怖的事情不再恐怖畏懼了,甚至「一切眾魔及諸外道所不能壞」。

 

這是講到菩薩發心信佛學佛來利益眾生,就能夠遠離這些可怕的事情。想到這些,菩薩就心大欣慰。

 

我常常說,我們要做一個快樂的信佛學佛的人,而不要一天到晚對自己說:「我業障深重,生不逢辰,這是末法時代,再怎麼修都修不起來,這一生當中我就種種善根就夠了。」這是錯誤的。我們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就關起了賢聖的門,關起成聖成賢的門。自己瞧不起自己,瞧不起眾生,麻煩就來了。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這一生當中要建立正知正見,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不發脾氣,絕對不動怒不動粗,不說惡言,不做壞事,這生當中一定要成就這些。先保住人身,然後修 布施、持戒、禪定、智慧,自然世世生生這個生命就從光明走向光明,有什麼好怕的呢

 

我們眼前見到許許多多的人不是大富大貴嗎?不是很聰明有智慧嗎?這些從哪裡來?修來的嘛!那我們也可以修啊!不要老是抱著我業障深重,現在是末法時代……許許多多的藉口。所謂「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信佛學佛的人要找方法,找對方法提升自己的生命,就打開了成功的聖賢之門。

 

復作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成無上菩提,成菩提已,我當於彼佛所修菩薩行盡其形壽,以大信心興所應供佛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及涅槃後,各起無量塔,供養舍利及受持守護所有遺法。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這個地方講到一個心態問題,一般人的心態是說成佛以後來度眾生,「成佛度眾生」講起來很順口,而且有人會說:你沒有成佛,你怎麼度眾生?

 

我打一個比方,如果有一個阿伯,他的腿是斷的,他不能走路,他在十字路口看到很多人,人來人往,他就問這些人:往東邊走是去哪裡呢?你們做什麼呢?譬如一直往東走就是台東,要往台東得經過屏東南迴鐵路。他這樣問,一個一個都回答說:要去台東的話,要坐鐵路自強號,經過屏東,然後走南迴。他問十個人,十個這麼講;問一百個人,一百個也這麼講,那麼阿伯就瞭解了。

 

之後,假如有人來問阿伯:「阿伯你好心告訴我往台東怎麼走。」阿伯會很自然的說:「去台東要經過屏東,然後走南迴。」結果另一個人說:「阿伯,你也沒有去過台東,你坐在那邊亂講話。」

 

各位想想看,這位阿伯雖然沒有到過台東,可是他整天坐在那邊,他問太多人了,太多人已證明說往東走就是要經過屏東,坐南迴到台東,而且該坐鐵路什麼號他都問得一清二楚。所以當有些人說:「你還沒成佛,怎麼來度眾生?」意思就好像是說阿伯沒到過台東,你怎麼指示人去台東?是不是這樣呢?

 

佛經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勝解」,就是殊勝的理解。對某一種事物認真去研究,有殊勝的了解以後,我們有強烈的信心。雖然我們還沒有斷煩惱、還沒有成佛,但是已經有強烈的信心,而且這個成佛的方法我們是一再的去研究,問過許許多多的善知識。我們理解了,而且有強烈的信心,多多少少也有去實踐,我們那種信心不退。

 

所以從這段經文就證明:一定要先度化眾生,才能成佛。各位認同嗎?我們要先上班,才能領薪水;要先讀書,才能拿畢業證書。有沒有人先領薪水再上班?有沒有先領畢業證書再讀書?沒有這回事。一定要去攝化眾生才能成佛,而不是說我怎麼修,修到我成佛以後才來度化眾生。進一步來說,我們心心念念要攝化眾生,就會激發我們向善向光明的信心。想攝化眾生,我們拿什麼攝化眾生?第一個要守戒,要修禪定,是不是呢?所以,為了攝化眾生,自自然然我的生命就往上爬。成佛、度眾生就像雙腳,左腳踩出一步,右腳就跨上一步,右腳跨出一步,左腳才往前一步,這是互為增上。所以說「我當令一切眾生成無上菩提」,要度一切眾生成佛。

而當這些眾生成佛了,因為我跟他結了善緣,所以「成菩提已,我當於彼佛所修菩薩行」。經典裡面說輕慢眾生得無量罪。所有眾生都有佛性、都會成佛,不要以為我信佛學佛資格比他深,我瞧不起眾生,這不對的。眾生的悟性也許比我們強,只是他還沒有這個機緣,一旦他得到機緣,也許跑得比我們還快,比我們先成佛。所以,要儘量製造機會讓眾生來親近三寶,讓眾生成佛,而這些眾生成佛了,他會告訴我怎麼去修,這是互為增上,是我跟眾生的一個互動。所以經典告訴我們絕對不可輕慢任何眾生,即使他眼睛瞎耳朵聾,他的佛性跟我們一模一樣,他修起來也許比我們快。孔夫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無友不如己者」,不要瞧不起身邊的人,道理是相通的。

眾生成佛之後,他會告訴我怎麼修行。然後,眾生成了佛,他也會死,就像佛涅槃以後,我們就幫他「各起無量塔,供養舍利」。以及「受持守護所有遺法」,他遺留下的法,好好的把它保留下來,讓佛的正法能夠保持純淨的傳下去。想到這樣,心大欣慰。

 

我跟眾生之間,雖然我們還沒有成佛,眾生也還沒有成佛,但是可以互相勉勵,互相關懷,互相尊敬,互相增進道業。所以不得輕慢眾生,輕慢眾生得無量罪,所有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是我與眾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在信佛學佛的人來講是非常的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