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十四 淨行品第十一(14)

我們生而為人這個」字是兩撇,就是人跟人之間是互相尊重,互相依賴,互相增上。

 

那麼做一個人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譬如你想到台北,你往北走,這是方向如果你想到台北,可是你往南走,背道而馳了。好了,你知道要去台北得往北走,那你方法怎麼辦呢?你在地上滾,滾到方向都錯誤了,要滾到何年何月,很危險!用滾的,這個不是辦法。那麼用走路也可以,但是很慢 騎腳踏車快一點,騎摩托車更快了,如果是坐計程車又更快了,當然你也可以坐高鐵,一個多小時你就到台北了。這是方法。 

 

我們每天面對兩個問題: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方向對,方法正確,你一定會達到你所想要的目的。正確的方向,加上好的方法,一定是成功的。舉個例子來講,早上鬧鐘響了,你把它壓下去,再睡五分鐘,你這樣想的話,第一個你的方向已經錯了,你一睡睡過頭了。所以人生的方向很重要,方法也很重要。

 

我安住在道場,我的方向是什麼?我要得到佛的智慧,我要在三寶門中好好修行。立定志向,在三寶門中我就好好的修學,佛法僧三寶種種無盡的寶藏,我要學到這些,讓我的智慧開展,讓我的煩惱越來越少這是方向。方向立定,還要有方法。你不能說我整天拜佛誦經就好了,什麼事我都不做,這個不對的。它有一定的方法。打板吃飯,時間到了吃飯吃飯以後經行經行完,我做點雜事,活動活動筋骨,服務常住,服務眾生;這些都是方法。你不能說我信佛學佛、我出家,我就一心想成佛,我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事我都不做你什麼事都不做,你的手腳無力,身體也報銷了,活不久的。

 

我們既然出家、信佛學佛了,不是單單誦經念佛就夠了,你還要衣食住行,你還要吃飯,你還要上廁所,你還要洗澡……很多很多的雜事,太忙太忙了。那你就覺得很煩,做人怎麼這麼麻煩還有人跟人之間,觀念、想法、看法、態度不同,又起了爭執,乾脆我一個人到深山裡面就好了嘛所以學佛法的人很多都是孤僻,自己到深山裡面,孤家寡人的,這個對佛法來講沒有多大的意義跟幫助。短時間閉關可以,長時間一個人住在深山是不理想的。

 

所以佛法僧這個團,是大家共住在一起。你種田,我織布,他蓋房子給人住。每一個人做點事情,減輕工作,又可以活動筋骨。共同生活在一個團體裡面,就是一種緣分,要很珍惜這種緣分。我必須把我分內的事情做好,別人有困難的地方我幫助他,我也不求回報,要有這種心念。大家共住在一起,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自己可以用功,共住有這個好處。像昨天立修師父就煮給我們吃,我們也不必去煮他一個人辛苦去煮,大家可以享受;如果你一個人住深山,你一個人你還是要煮,是不是。所以,是在僧團、團體當中來進修我們的道業,總不能說我每天誦經拜佛念佛,我什麼事都不做,那不對的。

 

我們眼睛要看到這個世界,耳朵聽到種種的聲音,鼻子聞到種種的味道,舌頭嘗了種種的甜酸苦辣,這個身體感受到很冷、感受到很熱、感受到蚊子,種種的一切,似乎看起來人間盡是折磨。你這樣想的話,就跟佛所說的修道不相應。你以為修道就沒有這一切問題?不是的是有問題,不但有問題,甚至問題越來越多那我們要把這些問題當作修道的墊腳石、增上緣有些是逆增上緣,有些是順增上緣。

 

有人罵你,有人說你不好,有人找你麻煩,你起煩惱心的話,你的業障就來了。你大發雷霆,臉色難看,那完了。佛陀不是相好光明嗎,他就是千生萬世從來不動惡念,都是慈悲的,所以你看佛修的相多麼莊嚴。有些人的相會讓人產生恐怖,不喜歡因為你不喜歡別人,所以人家看到你就不喜歡。中國人講見面就是有緣,能夠一起吃飯一起工作,那就是前輩子做過兄弟姊妹同學朋友,這輩子才能夠見面。是緣分啊我們要珍惜這個緣分。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觸對這個世界———色聲香味觸法人我是非、高低美醜人物山川這一切一切的境在一般人是觸景生情」,接觸到這個境就生情,生一種染污的、染著的、煩惱的那種情緒反應那叫做凡夫俗子觸境就生情這個情緒就不穩定了

 

那我們念淨行品》,就是告訴我們觸境生道」。就是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我們要衣食住行、行住坐臥、舉手投足,甚至有許多工作要去完成,在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當下,我們先起一個正念——我現在要出坡,我要去拔草,我要去做事———你先動了念頭,然後我認真出坡、拔草、做事我以此功德迴向世世生生見佛聞法,這是你發善願。

 

觸景生情的話,就會說我拔草的功德有多大,我掃地功德有多大,我來世有多大福報。觸境生道的話,我以此拔草功德、掃地功德、煮飯功德,願世世生生見佛聞法,遇善知識,聽聞正法。你掃地拔草、煮飯,你以此功德願生生世世能夠見佛聞法這是方向你認真把事情做好,那是方法。

 

所以你每做一件事情你要先發願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很麻煩你就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做一件事情之前,阿彌陀佛我要下山,我要去辦事情,我要去替常住買菜」,那你就很認真的開車,開車小心很認真的找一個地方停車,不然會被罰款。你以開車功德往生西方,你以買菜功德往生西方。菜買好了,你也要跟阿彌陀佛講一句:「阿彌陀佛我要回山上了,我以此買菜功德往生西方。」

 

你每天為常住、為你自己忙東忙西,身體流汗很髒,你就要洗澡,這時你跟阿彌陀佛報告說:「阿彌陀佛我身體很髒,我要洗澡,願以此洗澡的功德,身心清淨,臨命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往生西方。

 

你肚子餓了要吃飯,你跟阿彌陀佛報告一下:「阿彌陀佛!我肚子餓,我要吃飯,我以此吃飯功德往生西方。」你吃每一口飯,以此吃飯功德往生西方」。你吃飽了,你也要跟阿彌陀佛報告一下:「阿彌陀佛我吃飽了,我以此吃飯功德往生西方」。

 

那整天工作勞動累了,要睡覺了,你睡覺前有沒有發願呢?阿彌陀佛我以睡覺功德往生西方」。睡覺醒了,好佳在,昨天晚上沒有睡死,今天起來還能念佛。「阿彌陀佛!我以睡醒的功德往生西方」。

 

每當你要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做前、做後,開始到結尾,你都要跟阿彌陀佛報告一下,這個叫做一心不亂。 

 

你不要想說我今天做了多少事情,我將來福報多大,我享受富貴榮華、天仙美女,完蛋了,那是觸景生情。我們是要觸境生道,生佛道,讓我們的道心越來越增強。我所作所為的一切,但願三寶興隆,但願我臨命終沒有什麼障礙,往生西方而不是希望來輩子大富大貴,享受種種的五欲,你有這個念頭,完了,因為你的方向錯了 。沒有錯你很認真做事情可是你方向錯了

 

就像你很認真開車,可是要到台北你往南開,最後你到南部去了。你開車的方法沒有錯,你開上高速公路,紅綠燈你也知道,可是你方向錯了,你開得再好再快沒有用,離你的目標越來越遠。 

 

所以華嚴經第十四卷淨行品就是告訴我們:修行不離開生活,生活也不離開修行。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付出,但是你不求對方回報,也不求來輩子大富大貴享受五欲,你但願這個生命結束的時候能夠清清楚楚正念往生西方。

 

你如果覺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很理想,你也可以發願:願弟子世世生生見佛聞法,童貞入道,披如來袈裟,弘法利生。你所作所為的一切,你都發這個願,來輩子你就能夠出家,而且是童貞入道,披如來袈裟,弘揚正法。每一個人志向不同,沒有什麼好不好、對不對,你不要聽人家講如何如何的。

 

像印順長老他說:願我世世生生得到人身,在這個人間能夠弘揚正法,使世間正見的人越來越多。我自己能夠正見真明,也願世間的眾生能夠得到正知正見他發的願是這樣子這是老和尚的願力。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充滿著許許多多的菩薩是乘願再來的人 

 

有一個孝子,他的父母親去世了,他想要超度父母,就到寺廟請法師們誦經超度。誦什麼呢?誦金剛經。寺裡有一個煮飯的火頭僧,叢林裡面幾百人要吃飯,他因為要趕緊去起火煮飯,誦經一半他就離開了。所以他只是念了半部他就走了,他要照顧大家吃飯。

 

當那個法事做完,當天晚上孝子的父母就托夢給兒子。因為兒子是當大官的,很有錢,請很多出家人幫他念經。父母親怎麼講呢?「我們已經得到你的孝心感動,請這麼多人來誦經,我們得到半部的金剛經,已經轉生天界了。」 

 

這些和尚不是從頭到尾一直念到完嗎?怎麼會是半部呢?他就到寺廟,問:「你們這麼多和尚誦經,那一個只有念半部金剛經?」寺裡的人說:「沒有啊,大家都從『如是我聞』一直念,念到最後『信受奉行』,怎麼會有念半部的呢?」「奇怪了!我父母說他們只收到半部金剛經,他們就超生天界。到底是誰念半部金剛經?」 

 

剛好那個煮飯火頭僧走過來,就說:「是我啦!我只有念半部。因為我要煮飯,我只念半部。對不起啦!我現在很忙,我要再去繼續煮飯了,你們去做你們的事情。」火頭僧就往廚房去。這個孝子馬上就追到廚房去,卻看不到人了。明明看他走到廚房,一下子就不見了,怎麼找都找不到。問裡面的人:「那個和尚是誰?」「他就是一個火頭僧,是典座。」「那他怎麼不見了呢?」裡面的人說:「我也不知道。」

 

你想想看,這佛菩薩化身在叢林裡面,來煮飯煮菜去供僧啊!他已經是大菩薩了,還在修福德。所以我們不要做一點點事情就起懊惱心,那差得遠!人家已經證到聖果的人,半部《金剛經》就把人家的父母超度。所以這部經大家好好的念。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每一句就是說你隨時隨地眼見耳聞,在你見聞覺知的當下,你要發一個善願;這是方向。你不要還沒做事情就嘴巴嘟嘟的,可以掛三斤豬肉。不高興,板起面孔,那個叫什麼臉?棺材臉,像棺材板一樣死板板的,一肚子怨氣嘔氣。學佛不是這樣子的!是歡歡喜喜的吃飯,高高興興的做事,清清楚楚自己的心念我做這些事情的功德,願一切眾生見佛聞法,隨時你都可以發願的。譬如我掃地,當願眾生,心地清淨。 

 

每當你做事之前、當中、結束,你都要發願,然後把事情做好。很認真的做事,不能說我一面做事又一邊想念佛、一邊又想念經,這個心思亂了。你做事就專心做一件事情,你吃飯專心吃飯,你洗澡就專心洗澡。洗澡當中,我去看自己的妄念,看洗澡的過程我起了多少妄念。我持咒,不是說我持咒多少功德,沒有這麼想;我只是利用持咒看我起了多少妄念。我在佛堂這麼經行繞一圈,我起了多少妄念。藉著誦經念佛持咒,看看自己有沒有歡喜心?有沒有法喜?還是起懊惱?起煩惱心?起妄想心?時時刻刻都是我們修道的一個很好時機。 

 

所以佛經裡面講「非時非地」,每一個時刻、每一個地點,都是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契機,就看你自己當下的心念。你當下的心念覺得這個人很煩、事情很煩,煩到結果就是惱,惱的結果就造業,就生氣賭氣,那你的日子就是黑暗的,晴時多雲偶陣雨。聖者的心境是什麼?萬里無雲萬里天,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生生是好生。

 

學佛的人,方向要把它弄對,千萬不要對人事物起一念煩惱心。這是〈淨行品〉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我給它定位叫做「動修」,動態的修行方法。靜態的修行方法,是我個人盤起腿來誦經念佛持咒,這是靜態的。

 

我們生命當中有動有靜,有動態的、靜態的,真正靜態時間是不多的,動態時間多。行住坐臥、吃飯、屙屎拉尿、掃地洗衣,種種的一切都是在動態當中。到了晚上兩腿一伸睡覺了,一睡七八個小時,生命就這麼流逝。真正我們在佛堂時間是不多的,只有早晚功課。可是早晚功課中,有時候你心裡還想一大堆外面的世界,你人在佛堂心在外邊,那也不算。所以靜態真的是有限,動態的機會多。

 

在我們學佛當中,要曉得一個是主修,一個是副修,還有一個是動修。主修是什麼?破除我執我見。「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主修。但是,我執我見不容易破啊,那我們就副修——誦經念佛持咒懺悔,或者是服務常住。然後動修,你的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這一切都是,自己要下一番功夫去省視觀察。向內去觀察自己的心,是煩惱呢?是法喜呢?是快樂呢?是憂愁呢?還是生悶氣,總覺得別人對我不好?總覺得這個環境我不喜歡?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磨練,我們身心、我們道業就是在順境逆境當中去成長。 

 

做一個人,跟別人互動要能夠和諧,懂得去尊重人家,千萬不要有一念頭:我討厭你這個人、我討厭這個事情。學佛的人人際關係要弄好,人際關係弄好,就懂得去尊重人。不管別人對我好不好,我要先尊重別人。絕對不能對人產生一個念頭:討厭、可惡、不喜歡,這個念頭最要不得。所以「人」字有兩撇,對人、對事、對物、對自己,你的方向、方法是什麼?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學佛學佛,先學做人,做一個正常的人,做一個歡歡喜喜的人、正知正見的人。這個是〈淨行品〉要我們在動態當中、在見聞覺知當中,來增長我們的福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