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五十四 離世間第三十八】(73)

講到信佛學佛成佛,成佛不是想像或是靠個禪定就成佛。所以我們讚美佛陀的時候,用三方面來講:一個是智德,智慧佛陀的智慧通達過去現在未來,世間出世間這一切林林總總的世相,佛都清清楚楚。一個是斷德,斷了一切煩惱。人有了煩惱,不知道怎麼去斷除,被煩惱困擾,而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另外一個是恩德,佛陀對眾生有恩。他不會說我成佛以後我在天上睡大覺,他還是在人間,有形、無形的,用種種善巧方便,盡未來際在利益眾生,這就是佛的恩德。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就是智慧。佛陀的智慧,一種是根本智」。所謂根本智,就是通達一切事事物物、萬事萬物的共通性原理,也就是一切法空。那你通達萬事萬物都是空無自性,這樣還不圓滿,你還要從根本智來修後得智」。打個譬喻,譬如黃金一大塊,你抱著一大塊黃金有什麼用!怎麼辦呢?可以把黃金雕刻成佛像,萬人來拜,很莊嚴或者把黃金做成手戒、手鐶,很多人需要。這是一種譬喻。

有的地方把後得智講成薩婆若,根本智就是般若智。薩婆若,就是證到諸法的根本智以後,你還是回到現實人生當中,一樣一樣的學習。舉例來講,你開悟了,請問你開悟了,你會講英文嗎?你會講日文嗎?還是得一個一個來學,只是說你證到根本智——諸法的空性以後,你的煩惱沒有了。所以,菩薩有二種智慧。

知一切眾生業報,善巧智明

我們沒有辦法度化眾生,就是我們智慧不足。這個眾生他前輩子造了什麼業障,所以這輩子生什麼病,你如果清清楚楚告訴他的話,他會懺悔改過。

台南有個信徒,他舌頭裡面生了一個腫瘤,醫生把它割掉它又長,割了又長,一天到晚找醫生,很煩很煩。後來找我,師父我不曉得什麼業報,我也吃素也信佛,我又念金剛經、地藏經,怎麼老是舌頭上長出一粒粒的腫瘤?黑黑青青的這種腫瘤,舌頭上一顆一顆的,吃東西很不方便。

我說:這個跟前輩子有關係。這輩子你有修,你歸依三寶,可是你知道業力是不可思議的這是已經過去生的事情我想你這個是一種業報,前輩子喜歡講人家的是是非非,搬弄是非,讓人家懷恨在心,可是又不敢去報復你,所以你現在得到這種業報。你要繼續誦經念佛持咒!他就很認真的懺悔,慢慢的腫瘤就退了,變成很小很小,不礙事。這是眾生的一種業報,業報很可怕

知一切眾生境界,寂滅清淨,無諸戲論,善巧智明

眾生內心裡面想什麼、做什麼,菩薩都清清楚楚。

知一切眾生種種所緣唯是一相悉不可得,一切諸法皆如金剛,善巧智明

了解眾生內心所攀緣的就是我執我見,有實實在在的一個」、實實在在的一個世界,這種實存的觀念,眾生很難打破,那菩薩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眾生都是對身心世界那種實存的執著,但是這種實存的觀念是不可得,根本沒有那個實在的我或者是世界的什麼東西,一切都是如幻如化。

能以無量微妙音聲,普聞十方一切世界,善巧智明

這是菩薩的一種聲明,菩薩能夠以各種不同的語言讓十方眾生來親近。

我是沒有見過慈航法師,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就夢到他,胖胖的,穿那個衣服是印度袈裟型的。我東找西找,終於在汐止慈航堂看到相片,他們說老法師已經去世了幾年。後來我去親近長老們,他們曾經親自聽聞慈航法師說法,都說很奇怪,法師他講的話又不是客家話,又不是閩南話,又不是國語,可是什麼人去聽都聽得懂,客家人聽變成客家話,閩南人聽變成閩南話,講國語的人聽起來是國語。同一個時間說法,各種不同樣的人都聽得懂他有這個本事。我們就沒有辦法,我們講一種語言就一種語言。

普壞一切心所染著善巧智明

我們的心不斷往外去攀緣,攀緣的結果是起貪愛心、染著心、佔有心。菩薩時時刻刻都能夠清清楚楚,這種染著的心一來,馬上就把它淨化,他的內心不再有染著的現象。在我們凡夫心境裡面,時時刻刻都染著,染著人、染著事、染著物、染著自我的生命。眾生之所以煩惱,就是染著。

能以方便示現受生或不受生,善巧智明

菩薩對他的生命已經清清楚楚,來龍去脈清清楚楚,要去投胎、不投胎,可以自我選擇。那個地方眾生需要我,我就去那邊投胎轉世,廣度眾生那個地方緣不具足,我不要去投胎。就是說,修到有智慧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智慧去選擇到什麼地方去投胎。

還有一種是用願力。譬如發願我生生世世投生到吃素念佛的家庭,有好的父母,信佛學佛的父母,有好的師長,你發這個願,按這個願去修去學,你的願力就會帶你去投胎轉世。凡夫的話,他是隨著業力。你造了什麼業,你別無選擇,業力就帶你去投胎轉世所以叫業識——帶著業的精神體,它就是這樣子的輪迴轉世。凡夫隨著業識去投胎,一點都做不了主

菩薩有智慧,他可以選擇在那個地方弘法度眾生。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受再大的苦難他都願意承擔而不會染著普壞一切心所染著善巧智明,就是指這個意思。然後能以方便示現受生或不受生。

捨離一切想、受境界善巧智明

我們六根觸對六塵,一接觸的當下產生了感受,好或不好的感受,好的感受起貪愛心,不好的感受就起瞋恨心,還有一個毛病是感受來了不知道,感受消失了也不知道,叫做無明。眾生一天到晚起貪瞋癡無明,就是這樣子來的。

眾生的麻煩就是心時時刻刻被外境所影響菩薩見一切境界,如實了解境界的不實在如幻如化不像我們看到一個什麼東西,豐富的想像力,「哇!這個多好多好,這個給我」。眾生就是色受想行識,不斷在演貪愛瞋恨無明的戲。我們要好好的檢討自己,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內心,動什麼念頭、有什麼想法、有沒有染著,都要清清楚楚。

知一切法非相非無相,一性無性無所分別,而能了知種種諸法,於無量劫分別演說,住於法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巧智明

所有一切法,身心、山河大地這一切一切,它的共同性是無相無性。我們看到他是這樣子,其實他原來的樣子不是這樣,也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自性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生本無有生,了達受生不可得故,而知因、知緣、知事、知境界、知行、知生、知滅、知言說、知迷惑、知離迷惑、知顛倒、知離顛倒、知雜染、知清淨、知生死、知涅槃、知可得、知不可得、知執著、知無執著、知住、知動、知去、知還、知起、知不起、知失壞、知出離、知成熟、知諸根、知調伏,隨其所應種種教化,未曾忘失菩薩所行。

最後一個緣起善巧智明。學佛不是一般人所想那樣業盡情空心如死灰,不是這樣子的;是對現象界的一切清清楚楚。所以這個地方說知緣、知識、知境界、知行、知生、知滅、知言說、知迷惑、知離迷惑知顛倒、知離顛倒、知雜染、知清淨你現在是顛顛倒倒還是離顛倒呢?你現在是雜染還是清淨?你都要清清楚楚。我們一無所知的迷迷糊糊、木石無心,時時染著;菩薩是清清楚楚清清楚楚的當下又不染著。

何以故?菩薩但為利益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餘所為。是故,菩薩常化眾生,身無疲倦,不違一切世間所作。是名:緣起善巧智明。

菩薩來到這個世間,不像我們一般人要有房子有土地、有金山銀山、銀行存款很多、要長命百歲、身體要吃什麼……,都是為我、為我。菩薩來到這個世間,但為利益眾生,他僅僅是為了引導眾生,陪公子讀書。他本來用不著生死輪迴,為了度化眾生,他不得不來投胎轉世,可是他是清清楚楚的。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來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覺悟的那種人生因為眾生迷迷糊糊,貪戀身心世界,貪著身心世界,沉迷在五欲,自得其樂,苦中作樂

菩薩來到這個世間,他唯一的目的是利益眾生,但在利益眾生的當下,他並沒有這個念頭說我要利益眾生。世間人講愛與被愛是幸福的,我說愛與被愛也是一種染著。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而修一切善法。也沒有什麼愛,也沒有什麼被愛,是以無我來從事利益眾生的工作,那才是超越的。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園林。

菩薩有十種園林,園林就是一般講的公園、花園,花草樹木很漂亮,你去那個地方心曠神怡,心情很舒暢。菩薩他不像我們眾生執著要有花草樹木,有什麼東西賞心悅目,他不是這樣子的。

生死是菩薩園林,無厭捨故;

這個跟一般人想像修學佛法的動機跟目的,是大不相同。這是菩薩的境界:生死是機會,輪迴是美事。因為我參與了生死,我不是迷迷糊糊的生,也不是迷迷糊糊的死,而是清清楚楚的生,清清楚楚的死在生死當中,我也不被眼前的得失恩愛、愛恨情仇來影響,這就是菩薩的智慧。所以生死是菩薩的園林,生死輪迴他是樂在其中,他積功累德,悲心悲願來度化眾生。

平時我們聽到的是:信佛學佛是了生死,超三界。請問你超三界,你到哪一界?眾生生存的地方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你沒有形體了,到底你住在哪一界?實際上是在生死當中,而不被一切境界所染污,沒有煩惱、沒有染著,那才叫超生死,超越生死。所以說,以生死為菩薩園林,無厭捨故。

那麼在生死當中,他的工作是什麼呢?教化眾生是菩薩園林,不疲倦故

我遇到過很多大德,壽命都不長。過去我親近道安長老,他太慈悲了,一大堆人來找他,南部請他到南部,北部人請他到北部,整天忙、整天忙。我當時做他的侍者,我說這個老和尚出家這麼忙,很辛苦。中午他也沒有睡午覺,稍微停下來就寫文章,晚上睡覺就打坐入定。因為他的德行,所以有很多人來拜訪他,他都不拒絕的。他不會我要休息我要睡覺,隨時你來了接待你,他不會拒絕的。這個就是老和尚的悲心,忙過頭了,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身體負荷不了,七十幾歲就走了。所以這個地方說教化眾生是菩薩園林,不疲倦故

住一切劫是菩薩園,攝諸大行故

就是要三大阿僧祇劫拋頭顱灑熱血的去利益眾生去實踐。

清淨世界是菩薩園林,自所止住故

所以我常常講,千萬不要蹧踏山河大地,這是我們人類共住的地方,不能去破壞它。做為一個佛門弟子要有環保的觀念,清淨世界,為什麼?自所止住故,這是你自己住的地方,你來世投胎的地方,你為什麼要污染它不行的

一切魔宮殿是菩薩園林,降伏彼眾故

菩薩有那個本事,種種外道、種種不信佛不學佛的人,他們愈不信佛不學佛,我去度化他。有一個慧禮法師到非洲去教化那些黑人,後來到巴西,他們會唱中國歌、會表演,希望各界的人去贊助他。也到台灣、馬來西亞,到處去表演。他發願來輩子投胎到非洲做黑人,去度化眾生。了不起的菩薩就是說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你去弘揚佛法,這個是一種悲願一種智慧。

思惟所聞法是菩薩園林,如理觀察故

我們眾生一天到晚心裡所想的,我能得到什麼金山銀山、金錢美女種種的都是想這些事情。菩薩所想不是這樣子,他思惟所聞法,如理觀察聞思修入三摩地。

六波羅蜜、四攝事、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菩薩園林,紹繼慈父境界故

波羅蜜、四攝事,這是必修的學分。四攝事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三十七道品就是四聖諦、四念住、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成道必須修的學分,屬於智慧的學分,來斷除我們的無明煩惱。

菩薩有十種園林,這些都是菩薩很歡喜去從事的。這個很值得我們注意,跟現在一般所聽聞的佛法是不太相同。

我們接著來看菩薩有十種所樂菩薩所快樂、所享受的他的樂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一種黏著染著的,會沉迷的。所以我們講迷信,你在一個境界,你相它可以給你快樂,你愈相信你愈迷,愈沉迷就愈糟糕。譬如你抽菸本來一天一包,後來一天二包、三包你喜歡喝酒,起初喝一瓶,後來喝二瓶、三瓶,最後酒精中毒。世間的這種享受,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迷信你沒有智慧,你相信那個會帶給你快樂,你迷信。佛法是智信,智慧的信仰,會讓你身心越來越淨化昇華,你會愈有智慧。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樂。何等為十?所謂:
樂正念,心不散亂故;
樂智慧,分別諸法故;
樂往詣一切佛所,聽法無厭故;
樂諸佛,充滿十方無邊際故;
樂菩薩,自在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故;
樂諸三昧門,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故;
樂陀羅尼,持法不忘轉授眾生故;
樂無礙辯才,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故;
樂成正覺,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故;
樂轉法輪,摧滅一切異道法故。

菩薩快樂的事情,第一個是樂正念,心不散亂」,而我們是整天糊思亂想。有一個信徒很奇怪,她不跟人家講話,她整天坐在那邊糊思亂想做白日夢,她說這個是最快樂的。我說:那你樂諸三昧做什麼呢?她說:我是坐那邊想,我是一個公主,我遇到了白馬王子,然後我們穿什麼衣服,結婚生子,生一大堆孩子…………。我想了一大堆,很快樂你看就有這種信徒,還是歸依三寶的弟子。

菩薩樂正念,腿子一盤,觀自己的心,妄念來了知道,怎麼樣去排除它,清清楚楚的。這是在入定,所以說心不散亂。

「樂智慧,分別諸法故」:修出智慧來了。對世間的一切因果、生死、輪迴、業報,對種種一切清清楚楚,你問他什麼問題,馬上給你解決,這個是智慧。

樂往詣一切佛所,聽法無厭」:什麼地方有講經說法,千里迢迢的趕過去,聽法無厭。

「樂諸三昧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故」:那就是禪定。腿子一盤,進入定的境界,在定中是超越時空,沒有時間相、空間相。所以經上說:娑婆世界一劫,極樂世界是一日一夜。起初我想不通,原來他們都在定的當中。你一打坐入定的時候,你覺得才幾分鐘,事實上世間已經過了幾個小時。

你看虛雲和尚打坐入定,他跟朋友說我們過年的時候見面。後來過年了,他朋友想:奇怪,我們應該見面,怎麼師父沒來呢?結果老和尚還在打坐入定同參道友就打了三個引罄,他出定了。「我們不是相約過年的時候見面,怎麼你都不來呢?虛雲和尚說:我剛剛煮番薯,我想煮番薯要等上一段時間,我就打坐嘛。結果他們去看,番薯已經長毛發霉了,就是已經過一個多月了。所以定中是超越時空的。我們出家人有事沒事你就打坐,打坐靜下心來,你的智慧會慢慢增長。

這是讓我們了解菩薩也有快樂的地方,尤其打坐入定的時候,這個定的境界,尤其入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全身心通身那種樂,不是世間人那種飲食男女的樂,不一樣,天地之差,這種是可以開智慧的。

樂陀羅尼,持法不忘轉受眾生故」「樂無礙辯才,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故」:所以要趕緊去修學,得到種種智慧,能夠無礙辯才,廣度眾生。

「樂成正覺,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故」:樂成正覺就是樂成佛。成佛做什麼?為度化一切眾生。我們度化眾生很累,因為我們有我相菩薩度眾生是不會累的,菩薩無我相。

樂轉法輪,摧滅一切異道法故」:佛陀的法,我們去修學有心得,我們要跟眾生分享眾生得到法益了,又輾轉傳授給他的六親眷屬,這個叫做法輪常轉。法輪常轉,就佛日增輝。佛的法在我們內心轉,我們轉到眾生心裡面,眾生又轉出去,法輪常轉。出家人就要有這種使命感,你必須在法上用功,得到法喜,然後跟眾生分享這個也是菩薩快樂的地方。2016/4/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