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19

我們今天來看〈如來神力品〉。我們說過,佛經裡面這種抽象的義理,往往用具體具相的事實來表達,這是佛法很殊勝的地方。就是用種種譬喻,很淺顯的深入淺出來了解甚深的道理。

在聖者的心境當中,不像我們凡夫六根觸對六塵,馬上就去分別。分別什麼呢?第一、存在不存在,有沒有這個事實;第二、存在的東西很多或很少,這是數量;第三、它的品質好或者是不好。我們眾生習慣性二分法,主觀的我、客觀的世界,在主客之間,就產生這種分別——存在的有無、數量的多寡、品質的好壞。

在我們的心境裡面都是相對的,很自然的馬上就是有差別相出來。從時間來講,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從空間上來講,有大小、方圓、高低、美醜、胖瘦種種一切差別相。譬如,一跟一千、跟一萬、跟一百萬,這是從數量上來講。眾生了解世界都是一種相對性、差別性的,去分別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的一切,我們時時就用這些方法來理解世界。

但是聖者破除我執我見以後,是直觀諸法生生滅滅的當下,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實在的滅,是幻生幻滅。在聖者的心境,沒有存在的有無、數量的多寡、品質的好壞。聖者的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就是直接了解事事物物存在的當下,但是不在事事物物的背後去想像有一個什麼永遠不變的本質,這個就是凡聖之間的一個差別。

「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

無量無邊的世界都看到釋迦牟尼佛跟多寶如來坐在寶塔中師子座上。我們知道多寶如來是過去幾萬幾億年的一個古佛,以現代的常識來講,這個肉體要保持幾千年幾萬年,而且還活生生的會講話,現代人是很難相信的。這個是以具相有形的事項,來說明聖者證悟的情形,顯示聖者的心境是古今一如,超越了時間相。在凡夫的心境裡面,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有這種差別觀。

依聖者來講,古今不二,已經超越時間來看事實,是直觀諸法的生生滅滅,然後發現到一切是如幻的生如幻的滅,沒有實在生,也沒有實在滅,生生滅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那麼要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要有戒定慧,就是要如法去受持讀誦,去聞思修。所以接著說: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在學佛的過程中,智慧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從嚴持禁戒,然後修禪定,然後觀法無常無我,開智慧。要開智慧有種種的方便,譬如抄寫經典,恭恭敬敬的,一筆一劃很認真的寫。以我個人經驗,以前抄寫《金剛經》的時候,也是覺得在定中一模一樣,也是可以入定的。另一種是讀誦經典,一遍一遍的念,隨文入觀,依這個經文就進入境界了。

還有就是禮拜。譬如說一字一拜,拜法華經》,這也是一個辦法。或者是禮佛。過去第八代祖師本明老和尚,我見過他老人家,他是拜《華嚴經》,拜了將近四部身體好得很,九十七歲往生這是用禮拜的方法。

還有一種是演說譬如你了解一些道理,可是一下子你就忘了,那有一個辦法,去說給別人聽,你就不容易忘,而且你說給別人聽的當下,會湧出新的見解。以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都是佛菩薩的加持。我要演講的時候,沒有想到這麼多,可是一上台坐下來,佛菩薩加持,很自然的,就是很順的,很深的義理都能夠去表達。

所以,你想增長智慧,除了如說修行以外,就是讀誦、書寫、禮拜,然後研究或者是演說,講給別人聽,這樣子你就容易掌握經的精華所在了。你不能說我馬馬虎虎的,我誦一部經我有多少功德我講一部經我消多少業障真正的目的不是這樣,是要開智慧。

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時間性、空間性是怎麼樣子呢?

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

起塔,我們台灣起塔都是放骨灰,變成骨灰塔了。泰國那邊是放經典,抄四句偈或是重要的經典,叫做法身塔,這是大大不同。

這個地方說修行的空間在園中、林中、樹下、僧坊、白衣舍等等僧坊是指道場。白衣舍是指在家的。在家人有父母妻子兒女,我好好去孝敬父母,好好去修學佛法,也是一個很好的道場。殿堂,就像我們這個佛堂。修行的空間還有山谷曠野,像你們到山上去種菜、除草,這就是山谷曠野。

「是中皆應起塔供養」。你會覺得很奇怪,在寺廟起塔還可以,那在家人的地方你幫他起一個塔,這像什麼呢?

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時時刻刻很認真做事,但是你是正見正念,嚴格持戒,心無妄念,不會胡思亂想想別人的財產,時時以法自律,這個人就是世間人所仰望的一種規範,大眾所仰望的德行。

你不要以為說在白衣舍你也把它建一個塔,在殿堂也建塔,山谷裡面也建塔,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一個人正知、正見、正念、正行的時候,你行住坐臥的地方,那就是世間一切眾生的標竿、模範。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

常常信徒會說:「你們出家人真好,天天就是誦經拜佛,沒有什麼雜事,至多掃掃地、打打掃。我們要上班、要洗衣、要煮飯、要買菜,俗事真多,不像你們一天到晚就是在辦佛事。」俗事跟佛事就切成兩邊。他不知道說任何時空,你有正知、正見、正念、正行的當下,那個地方就是道場。所以我常常告訴在家人,你們家也是一個修道的好地方你孝敬父母,疼愛妻子兒女,那就是行菩薩道。俗事就是佛事,佛事也不離開俗事。

那我們出家人呢,我們要洗澡、要吃飯、要上淨房、要掃地,然後信徒來了要招待,你覺得那是俗事,那就不對了。我們用歡喜心、明了心、恭敬心,那麼一切法皆是佛法。你能夠正知正見正念正行的當下,一切法是佛法。你胡思亂想,見到人你就分別他胖瘦美醜、貧富貴賤,你的心亂糟糟的,這個就一切法皆是煩惱法。

所以經典裡面啓示我們,當知是處即是道場。前面所說的園中、林中、樹下、僧坊、白衣舍、殿堂、山谷曠野,這就是我們修道的好地方,好時間好空間都在這邊。你自己一念有沒有把握住你這一念散散亂亂,即使你進入佛堂,你心裡掛念一大堆——我有什麼事還沒有做,我明天要做什麼,後天做什麼,明年要做什麼,改天要去那裡———你人在佛堂,心在外邊,你進來佛堂是很痛苦的,沒有法喜。

懂得修行的人,山邊水下,任何時空當中都是在行佛事,都在修行佛法就是法輪常轉,法在你的身心當中轉。因為法輪常轉,所以佛日增輝。法在我們的身心當中轉,就看出道氣,有修道人的這種氣質。俗家人一看,這些修道人氣質不同,自然生起恭敬心。你的心胡思亂想,眼神不定,坐沒坐相,人家會毀謗。

古云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行住坐臥都是修道,包括吃飯,包括上淨房,包括上浴室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當知是處即是道場,這個道理要好好把握。不要以為說來到佛堂才嚴肅收斂一點,出了佛堂,哇,大聲喧嘩,嘰嘰喳喳像菜市場。你講那個戲論沒有用的,會損福,知道嗎?

信徒來到這地方,說幾句道理給他聽一聽,讓他回去以後心性改變這就是靠我們平時的一種修養這種修養就產生一種氣質,這個氣質就產生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就能夠去感化眾生。出家人兩件事,一個是內修,一個就是外弘。有其內必形於外你內修沒有紮實的功夫,你的氣質、你外在的一切讓人家看起來很輕浮,走路沒走路的樣子,坐沒坐相,人家就會輕慢毀謗。

我們出家人時時刻刻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要中規中矩,這樣子的話,自己的福德增長,也讓眾生對三寶起恭敬心,這是雙贏。如果出家人沒有威儀,講話沒有內容,講那些沒有營養的話,在家人會瞧不起三寶,對三寶起輕慢心,我們自己損福,也讓在家人損福。所以要特別小心四種威儀,行住坐臥都是我們修道的地方,不可以馬馬虎虎。無論什麼時空,都是好修行的地方。(2016/7/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