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直心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於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修道的過程中,知見是最重要的,知見的背後就是能夠堅持到底。我們看世間成功的人,有個共同的特色就是耐性,堅持到底。世間的事尚且如此,修道也是。

有時候師父告訴我們:「參禪可以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參了老半天沒有什麼效果,你放棄了。然後有些人說持咒多好,持咒多麼感應,你又改學持咒了。經過一陣子,持咒也沒什麼感應,然後聽說念佛最好、拜懺最好、誦什麼經最好,東挑挑西選選,一個一個嘗試,結果好像都沒有感應。

所以我們學佛法,第一個是知見最重要。你了解自己的個性、根性,你累劫累世以來修過什麼法門,很自然你現在碰到這個法門,你接續修下去,效果就產生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能對治我們的煩惱,讓我們遠離種種困惑、執著,這些法門都是好的。如果你修的法門愈修愈執著愈愚癡,你就要當心走錯路了。

我們信佛學佛,可以用「加減乘除」來檢驗自己:
第一、自己的智慧、悲心是不是愈來愈增「加」。
第二、煩惱、習氣、脾氣是否愈來愈「減」少。
第三、能不能「乘」餘有的生命,乘一口氣還在,好好把握,努力精進。
第四、在精進的過程,妄念、惡見、惡語是不是愈「除」愈少。

只要我們發現修行過程中,福德智慧增加了,妄念減少了,習氣也除掉了,好好把握剩餘的歲月,分秒必爭的去修道,那麼你「加減乘除」後得到滿分。你愈學佛愈感到不孤單、不孤寂,因為十方佛菩薩、同參道友隨時都在我們身邊。所以,愈學佛愈安祥自在快樂,這個才是學佛人正面思考的向度,每一天都用「加減乘除」來檢討自己是否進步。

我們這個世界叫做欲界,所謂欲界,就是對財色名食睡五欲的執著貪戀,尤其這種男女情欲特別重,這是欲界世間很麻煩的事情。儒家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那我們修道的人,還是有衣食住行的需求,你沒有衣食來溫飽,你是不能修道的。

所以我們並不否定衣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但是它只是幫助我們維持生命的條件,而不是讓我們去沉迷在五欲當中。舉例來講,這個飯和菜很好吃,你拚命吃,吃得肚子漲漲的,那不生病才怪。你適度的吃,七分飽活到老。在飲食方面,適度的吃,能夠幫助你身體健康,幫助你修道。

佛經裡面把五欲加上一個名詞,叫做「五欲功德」。適度的睡眠,適度的吃,然後懂得動靜一如,身動心靜,陰陽調和,道業就能夠增長。五欲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你過度非分貪取的話,你的法身慧命就受到傷害。五欲本身沒有什麼好或不好,是在於我們受用的人。你能夠適度的、理性的,僅僅是為了維持生命而來修道,那麼這是五欲的功德。

在修道的過程,我們面對的是財色名食睡種種物欲,是使我們退道的一個逆緣。這個地方就譬喻「如牛負重,行深泥中」,就像一頭老牛拖車,老牛本身力氣已經不夠了,又碰到淤泥的路,不單單是石頭路,而是下了雨的泥路,牛要把車子拉過去,要費很大的力氣。單單牛本身走路就不容易了,還要拖這麼重的車子,載這麼多東西,實在是不堪設想。

這頭老牛拚命拉車,很累很累,但是「疲極,不敢左右顧視」。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在我們修道過程,煩惱愈來愈多,惡念愈來愈多,你就放棄了你甚至希望說有佛菩薩加持,有善知識跟你灌頂,有同參道友來助你一臂之力;你有這個想法就不對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敢左右顧視,也就是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修道人要有很獨立的人格,一切問題因我而產生,也要靠自我的昇華淨化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什麼特殊力量來解決。

你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你要靠正法的力量,千萬不要在身心以外去找一個萬能的什麼、至高無上的什麼,來替你解決問題。做為一個佛弟子,時時刻刻要注意到自己是不是有依賴的心,有依賴的心就很難修道。一個人不能耐得住孤寂,希望依賴一個什麼來解決問題,俗話講: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唯有自己最可靠。

學佛的人要有那種獨立的精神,耐得住孤寂,耐得住寂莫,然後去突破超越生命的藩籬、困擾。就像這頭負重的牛不敢左右顧視不看左邊不看右邊,不看有沒有人來幫忙、有沒有人來推車,就靠自己的力量,緩慢地一步一腳印一定要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把車子拉到平安的地方,這個時候才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法華經·化城喻品》裡面有個譬喻:在遙遠的地方蘊藏著珍貴的寶藏,但是路途險峻一個有智慧的人帶領大批人前往,半途中大家實在是疲極了,萌生退意,這個領頭的人就化一個大城,告訴大家前方有大城,再走幾哩路就可以到城市裡面,就可以好好休息,可以洗澡,可以吃呀、喝呀、睡呀。這些人一聽,好,繼續走吧,再累也要走到那個地方。終於到達大城了,大家很累了,就好好的放鬆休息。後來領頭的人就講:這是一個化城,因為實在是很艱難地往前走,不得不用一個化城給你們休息,其實後面還有長遠的路。

經典裡面有句話:「阿含十二方等八」,十二年說《阿含經》,八年說《方等經》。佛初初說法,就講苦集滅道四聖諦、五根、五力,讓你淨化身心。因為當時印度整個瀰漫消極悲觀厭世的思想,弟子們急急忙忙要了斷生死問題,佛陀很難開展這種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把生死輪迴當作是機會,是我們歷練修道的好地方。所以當時佛陀先說法讓眾生破除我執我見,實際上要發菩提心才能成佛,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麼,真正使我們解脫生死的,不像其他宗教說你做善生天,或者你回到梵天,梵天是清淨、快樂、永生,回到梵天就解決問題了。佛陀說,你要用智慧照破身心當中牢固的執著,我執我見打破了,你就解脫了。佛陀說趕快修,你們就可以證到涅槃,涅槃就是我們生命安頓的地方,以後沒有生老病死種種的問題了。弟子們受到這個鼓勵,大家就精進修行,破除我執我見。

在那種消極厭世思想濃厚的時代,佛陀可說是有志難伸啊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佛陀出世的本懷可是在當時很難被這些弟子接受所以十二年的時間去講苦集滅道、三十七道品後來用種種方等經開始講佛陀過去生救度眾生的故事,本生談」;佛陀也講弟子們前生前世本事——某某人你過去是如何,後來種了善根,所以這輩子才能出家……

譬如釋迦牟尼佛成道最初度五比丘,後來有愈來愈多比丘有人就覺得很奇怪,佛最初怎麼度這五個人來出家修道?佛這是有因緣的。這五比丘過去生是惡魔,喜歡吸人的血我當時是國王,聽說國內有五惡魔專門吸人血,就通告大臣,你們去通知惡魔到皇宮來,皇帝的身血要布施給他們

這五個惡魔來到皇宮皇帝就說拿刀子來,把我身上挖五個洞,給這五個惡魔吸血可是大臣個個都不敢,因為殺害皇帝的罪很重皇帝就把刀搶過來,說我的血布施給你們吃,希望你們就到此為止不要再傷害我的百姓你發願去投胎做人,不再吸人的血了皇帝就在自己身上挖五個洞,願你們吸了我的血,我生生世世去度化你們,讓你們修道,讓你們成道。」那五個惡魔就趴在皇帝的身上拚命吸血,後來皇帝就死掉了

釋迦牟尼佛說:現前度化的五比丘,就是當初的五個惡魔凶煞,我當時用我的血跟他們結緣,我發願成道的時候要先度化他們,所以這生我第一次講經說法,他們五人開悟了,這是過去的因緣。

所以「阿含十二方等八」,就是八年講《方等經》,講過去生過去世 佛陀的本生、弟子的本事佛陀本來度化眾生的因緣,展開為人為法為世間去發菩提心,那個法門開始開展了。

但是又引起一個麻煩了,眾生都是執著的,執著有一個我做善事,將來可以投胎轉世,那個我是永遠不會變的眾生又開始執著那個內在的本體叫做我,又改了一個名詞叫阿賴耶識又改成真心、絕對的我、不可說的我……很多名詞又出現。這個時候就「二十二年談般若」,就是在修道的過程不能執著有個我,你執著有我的話,那是永遠沒完沒了。

般若,就是講到我空法空,一切皆空的法門。在我們中國最有名的就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六百卷《大般若經》,這部經因為數量太多了,很少人去念。我因為有這個因緣,從國外結束了,回到台灣,我念了一遍大概一年多才念一遍,現在我開始念第二遍,也差不多快到三百卷了。

大般若經》裡面都是教我們減和除——減掉妄念、減掉習氣,除掉惡念、除掉煩惱,都是講這些。因為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執著五蘊當中有一個我,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那麼六根六塵接觸以後,產生六受,我們又執著六受是我。《大般若經》告訴我們,根、塵、識這十八界沒有實在不變的一個獨立自體。六百卷《大般若經》就是要我們破除身見,以及破除身心世界所有一切執著。

所以,「二十二年說般若,法華涅槃共七年」。這是一代時教,佛說法的一種善巧方便。總的來說,我們眾生的毛病就是執著,向外去執著五欲,向內執著有個永遠不變的阿賴耶識、靈魂、生命本體、不可說的我,這些都是「淤泥」。你如果沒有超越這些淤泥,生命就永遠都像是被五條繩子(財色名食睡)綁得緊緊的。

我們之所以不知現在過去未來,我們之所以智慧不能開展,我們之所以煩煩惱惱,情緒不穩定,一下子發脾氣,一下子高興,一下子又想睡覺,一下子又怕孤寂,這一切問題的核心點,在於我們被財色名食睡五條繩子綁得緊緊的。為什麼被束縛住?因為我們對身心世界不理解,我們執為實實在在的我,然後被我利用、被我享受的五欲,我們抓得緊緊的,所以我們不知過去現在未來,不知道宇宙身心的如實相。這一切一切問題沒有人幫我們解決,要透過聞思修、戒定慧,自己去用功夫解決問題。

我們信佛學佛第一個我們要了解為什麼我不自在,就是被財色名食睡五欲綁得緊緊的;之所以有五欲的執著,就是因為有我執。你對自己的身心不理解,對世界也不理解,你有錯誤的知見,向內執著我,向外執著我所,我所有的、我擁有的,有了我、我所,你的生命不得安祥、不得自在,世世生生就沉淪在六道裡面,頭出頭沒。你有這種認知,事情就好辦了。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你念什麼道?解脫道還是菩薩道?解脫道就是破除我執我見,自己的生死輪迴問題解決了。可是你忘記了,你的父母妻子兒女、同學朋友,這些人都是多生多劫來幫助你,施恩於你,你這麼一走了之是不理想的。所以你有解脫道的本事還不夠,還要發菩提心。是以解脫道為基礎,進一步去發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楞嚴經》說:「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才是佛陀來到世間的本懷。佛起初所說的破除我執我見就證到涅槃,是一個化城,是中間站,不是終點站。

所以直心念道,第一個自己身心問題要解決,要修解脫道,從四聖諦著手。修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觀察你的身心觀察呼吸觀察心念的內容、內心的世界,包括你的感受內心的狀態,先要了解自己的身心當下的狀態。你了解這身心狀態的時候,你就不會被它所蒙騙。但是你得到解脫道還不夠,還要發菩提心,這一切眾生的苦難是我修道解脫、增福增慧的增上緣。

《華嚴經》講,如果這個世間沒有眾生,那就沒有菩薩沒有佛。為什麼?「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意思是說,菩薩看到眾生這麼苦,迷迷糊糊生,迷迷糊糊死,然後造業、受苦,而這些眾生都是我累世累劫的父母兄弟姊妹,我不能這麼一走了之所以見到眾生苦就起大悲心。那麼救度眾生只有大悲心夠嗎?不行。你到處去救苦救難,用物質去救濟眾生,這個沒有錯,但是不究竟你還要給他思想上的提升所以最重要是要發菩提心,因為大悲而發菩提心,智慧跟悲心結合在一起,去引導眾生,讓他的知見正了,他就能離苦得樂。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等於是說,我們能夠成佛,是眾生賜給我們的福氣。因為有眾生,所以我們發菩提心、大悲心去利益眾生,那麼悲智雙運、悲智交融,你的悲心、福德、智慧圓滿了,那就是佛。悲心哪裡來?因為有眾生苦,有多災多難的苦難眾生,所以你發大悲心去救度眾生。所以說菩提屬於眾生,菩提是眾生賜給我們的。

這個觀念我們要好好建立起來,不要看到人就說:「哎呀!這是討債鬼、是要命鬼、是什麼鬼……」你一肚子的鬼,見人就說鬼佛經裡面沒有這個觀念。佛經說:一切眾生皆是佛要以佛眼來看眾生,所有眾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你要好好孝敬他。他們還沒有成佛,他們也許是你家的孫子,剛剛生下來,「這個未來的佛菩薩,我來跟你換尿布,跟你結緣,將來你成佛要先度我。」你不要說:「討債鬼又來了,我這麼老了,我要修道,我還要跟你換尿布,還要跟你做些雜事!」你這樣子想就錯了。

你要廣結善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一切都是幫助我們成道的;這是佛法的正知正見。那麼隨時隨地任何時空當中,你的智慧悲心就能夠增長,這個叫「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你跟眾生結這麼多善緣,你修了很多智慧,你不被五欲所迷惑了,世世生生透過戒定慧的修學,持戒得到人身,修定修慧有智慧,不再迷糊,你的生命未來前途是光明的。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生命是無量光,法身慧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祝福人家,祝福自己,是發光的生命,無量光無量壽,這個有甚深意義在。如果整天沉迷在五欲當中,飲食男女、吃喝玩樂,你的生命一直在污染,生命是黑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