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第五難勝地(6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爲法虛妄、詐僞、誑惑愚夫菩薩爾時於諸衆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ㄏ,常求佛智,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前際、後際。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生每一世都是被有為法——宇宙的萬象、種種人事物,被這些虛妄不實的現象矇騙了那佛菩薩來到世間,就是一再地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

人類之所以苦,就是無知,這個無知不是白痴、什麼都不懂,而是我們對現象界錯誤的認知,不實在的以為是實在的,非永恆的以為是永恆的,不是快樂的以為是快樂的,不是清淨的以為是清淨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對自己的身心、世界萬事萬物,透過戒定慧、止觀、聞思修,得到無漏的智慧,那麼對身心世界真正徹底如實的了解以後,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並不是說信仰宗教就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到哪一個地方,到天上享受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學佛不是移民,不是移到哪個地方你就沒有問題要了解我們之所以痛苦煩惱,人跟人、人跟事、人跟物、人跟宇宙之間,一直在不協調、衝突內鬥當中,這就是來自於眾生的邪知邪見。

一切有為法,有為必定是有漏的多多少少都帶有煩惱性。世間人講,世間事有利就有弊。就以現代科技來講,你看科學發明讓我們多麼方便,可是多少人被科學所害!善用科技的人可以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家庭幸福,不善於利用的人就被科技所誤。現在年輕人喜歡玩電腦、上網,沉迷在虛妄的世界裡面,晚上十二點、一點都不睡覺,把身體搞壞掉了。

世間的有為法,就是因緣所生法。「一切有爲法虛妄詐僞誑惑愚夫,每一生每一世我們都受騙,被眼前一切人事物(虛妄的相)所矇騙了。我們稱佛陀為覺者,覺悟了,佛覺悟有為法的虛妄、詐僞,他是清醒的人了。我們天天誦經念佛拜佛,我們清醒了嗎?

我們隨時隨地被人事物種種的幻相所迷惑,一下瞋恨、一下貪愛,一下染著、一下起煩惱,然後身口意就製造許多業力,業造了以後就必須去受苦,受苦的當下又更增長煩惱了。煩惱、造業、受苦,受苦當中又起煩惱、又造業、又受苦,眾生的生命就是這樣惡性循環。

這一生我們有幸遇到佛法,時時刻刻自己問自己:覺醒了嗎?我被萬相迷惑,要迷惑到何時何日才終了呢?如果不想再迷惑下去,當然你就是要了解到現象界的無常,人事物的這種快速無常流變,這樣你就智慧增長了。

菩薩看到眾生被萬相所迷惑,他不會像一般人所說的:管他死活,跟我無關,要迷就讓你迷吧!菩薩是「於諸衆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佛菩薩證到涅槃,他可以逍遙自在了,可是他為什麼要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呢?菩薩戒裡面講,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已經有八千往返了,就是八千次了,眾生還是迷迷糊糊的。

所以我們學佛的發心很重要你為什麼學佛?學佛目的何在?因為芸芸眾生被千變萬化的萬相所迷惑了,我們有那個責任使命來喚醒眾生——六根去觸對六塵,這種種的一切境界是不實在、不永恆的,你如果再沉迷下去的話,你的智商會越來越低,你的生命會沉淪,你會越來越痛苦。

菩薩就是不忍眾生苦,起大悲心來救度眾生。那麼要救度眾生怎麼辦呢?我們本身要有智慧啊。所以說「不捨一切衆生,常求佛智,如實觀一切有爲行」。

就是說,眾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眾生在受苦受難,無知造業受苦,我們不忍眾生的苦,因為這些眾生都是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朋友,他們在迷糊當中造了許多的業,就要受許多的苦,那做為一個佛門弟子,你不能看著多生多劫的父母輪迴在六道裡面,繼續造業受苦你忍心嗎?所以說,不捨一切眾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所有眾生我們都要去點醒他,指點迷津。你當作是使命感也好,責任感也好,這樣子會增長你的悲心,也會讓你去精進常求佛智。我們本身智慧有限,救度眾生也是有限,一定要有佛的這種大智慧,自己的煩惱慢慢減少了,你對事事物物的染著慢慢去除了,自己不迷惑了,自己清醒了,你才能夠給眾生一條光明的覺悟的道路去邁進。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了解到,這一生當中我們追求什麼?追求名呢?追求利呢?還是追求別人對我好呢?追求很大的福報?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常求佛智,追求佛的那種智慧。

佛的智慧有多大?經典裡面講,佛有六種神通——宿命通,對前生今生來生都清清楚楚,眾生造什麼業、受什麼報,清清楚楚;還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最重要是漏盡通。有時候我們會想,佛的這些神通我們能得到嗎?這麼大的神通,過去生所有一切眾生的業力,他前生造了什麼業,佛都能夠清清楚楚,這個智慧實在是很難去形容。

我常常用一個譬喻,如果我用五條繩子把你五花大綁,綁得緊緊的,你不能跑也不能跳,也不能站不能坐,你很痛苦。如果把這五條繩子一一剪斷了,這個時候你能跑能跳,你能跳到海裡去救人,跑到山上去救人,你可以去種很多蔬菜給人吃,種很多水果讓人享受,因為你手腳方便了,你沒有束縛。

我們眾生就是有五條繩子把我們綁得緊緊的。色受想行識這五條繩子,就把我們生命原來有的那個能量能力束縛住了。

我們執著這個色身為我,執著這個感受就是我。我在感受,這是我身體上的一種感受,我感覺很舒服,貪戀執著這種感受。然後我們有豐富的想像力,想前想後、想過去想未來,讓你感覺說我思故我在。哲學家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我會想,所以我存在,那個會想的就是我。然後我們有一個意志我想得到什麼,這個主觀的意志行為,佛經裡面就叫做行。我們有主觀認知的我,對色受想行的一種認知,認為都是我,這是識。

我們的生命就是被色受想行識束縛,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就把我們的生命套牢了,套得緊緊的,所以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未來,不知道眾生的根基,不知道怎麼去引導他。

我們說佛有神通,在佛來講他不會說自己有神通,他只是把束縛生命的五條繩子破除了。所以《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你對自我的執著,你越執著你越煩惱,你的業力就不斷地來,讓你不自在。你修修修,你總是在自我上下功夫——我擁有什麼,別人對我好,別人擁護我,我擁有很多很多東西,我可以享受——你把生命套牢在執著染著上,你的生命是在沉淪。

所以我常常說:你有煩惱痛苦就是沒有智慧,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如果你越信佛學佛越煩惱,你用錯心了!你把心用錯了,用在色受想行識這個都是我,我的生命、我的色身、我的感覺、我的意志、我的能力、我的能耐,這個概念就把你的生命套牢,套得緊緊的。

我們說佛有神通,就像一個人解開了束縛生命的繩子後,他自在了,你覺得這個人好厲害,能跑能跳能做事,因為他身上沒有繩子套牢他了。所以我們常常要解開的,就是對色受想行識的那種貪戀執著,那種無形的繩索會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萎縮。這個就是《心經》所說的,要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最近有些人來參訪,說他修行打坐見到什麼了,又如何如何。我說你不要講那麼多,你那是一種貪戀執著。沒有錯,你靜坐的時候有什麼現象,但是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見到的一切,見到佛也好,見到光也好,你去執著的話,你的我執會越來越大,煩惱會越來越多。靜坐不是想看到什麼,聞到什麼香味,看到蓮花,看到佛菩薩,不是這樣子的;它是要解除你的我執我見,對身心的那種貪戀執著。你如果不知道往這方向去用功修學,那叫做錯用心

講一個笑話。有人喜歡抓猴子,怎麼抓呢?用椰子。先把椰子挖空,然後鑿一個洞,椰子上面就放花生米,椰子殼裡面也放很多花生。猴子一看到這個椰子這麼多花生,牠的手就伸進去了伸進椰殼一摸,哇,這麼多花生米,牠的手抓得緊緊的,可以抽出來嗎?手拔不出來了。牠手握花生,越抓越緊,嘎嘎叫,就是拔不出來。

我們就像那個猴子,知道嗎?我們執著這個色身為我,我要健康、我要有名聲、我要別人對我好、別人對我恭敬、我要長命百歲……,你看我們的內心抓緊多少啊抓得緊緊的像猴子的手伸進椰子殼裡面,伸進去以後一抓,越抓越緊,就越拔不出來,道理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懂得放下,但是你又不能放得空空的,一無所有。為什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捨一切眾生,眾生是我多生多劫的恩慧者,對我有恩,我不能一走了之。你通達空、無我,你還需要有悲心,對所有眾生我怎麼樣去跟他結一個善緣、去點醒他。

學佛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既要放下一切,又要能夠挑起一切眾生,如有一眾生未度,那是我的責任未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地藏菩薩的大願,道理就是這樣子。

布袋和尚他肚子大大的,背了一個袋子到處化緣,給他什麼東西,他全部用這個袋子裝著。然後到很窮苦的地方,「你們來啊,那些富有的人給我這麼多東西,你們拿去吧!」要油的拿油,要鹽拿鹽,要米拿米,東西從布袋倒出來的時候都分好好的。神通嘛

人家就問布袋和尚:什麼是佛法?他就把這個袋子放到地上,意思是說放下我執我見就是佛法。另外一個說:佛法只有這樣嗎?布袋和尚把袋子背起來,又去化緣了,又去救濟那些窮苦的人。

所以學佛的人就是兩個功夫:一個是提起,一個是放下。你有提起的功夫,這個才是真功夫,但是你這個提起必須有放下的功夫做基礎。你放下了我執我見,對色受想行識五蘊你放得下,那時候你就能夠逍遙自在,有智慧了。

我們學佛就是懂得放下,無我這樣還不夠,還要提起所以經文告訴我們不捨一切眾生,於諸衆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我們講大乘佛法就是有了放下的功夫,還要有提起的功夫,把一切眾生的迷惑,這個責任使命我一肩挑起,這是大乘佛法可貴的地方

原始佛教就不談這個原始佛教告訴我們放下我執我見,生死了了,不再有生死輪迴了。這是釋迦牟尼佛適應當時的根基,當時整個印度是瀰漫著消極悲觀厭世,覺得出現生命是很痛苦,趕緊斷了我執我見,不再輪迴。依時代的趨勢來看,消極悲觀厭世這種人生觀,現代人很難接受。

所以了解時代的趨勢,了解諸佛菩薩的心路歷程,菩薩之所以偉大,佛陀之所以崇高,就是不捨一切眾生,眾生也是幫助他修道的一個動力這是《華嚴經》的精神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