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父一起讀金剛經-29

普獻法師講述 2016-8-23,於元光寺

 

‧校量功德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金剛經裡面共有八次校量功德,這個校量功德最主要是說明,修道不是僅僅心靈上的淨化、昇華、體悟,還是要回到現實人生當中,以實際的行動——財施內財施外財施法布施,以種種知識智慧來布施;還有一種是無畏施,使眾生遠離種種恐懼怖畏甚至菩薩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救化眾生。

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有一生在大飢荒時,一隻母老虎實在餓得不得了,想吃自己的虎子,那時候是釋迦菩薩,還沒成道,他就從山上跳下去,捨身餵虎。這是佛典記載的故事,說明修道者不是僅僅自我的身心淨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是悟到空性時,隨時隨地都在利益眾生。

「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佛經裡面講到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叫做須彌山,海拔高度有八千多公尺。以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一般講世界最高峰是聖母峰。印度人以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沒有人可以到達,它是一個聖山。

這個地方是說,像須彌山這麼高大的七寶去布施,當然是福德很多很大,但是,如果有人能夠依照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為他人,比較起來這個功德比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七寶來布施,功德還要大這也就說明,我們要教化世間、救度世間,除了用財物來布施救濟,讓他免除飢寒之苦,最重要的是思想教育。

免除飢餓之苦,這是非常手段,一般人講救急不救窮眾生也唯有在身心安定之下,才能接受思想上的教化。一個人肚子很餓了,你教他說你唸一句阿彌陀佛,他是不會唸的。他肚子餓了,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一個饅頭麵包給他吃,身心安定下來了,你再教他念阿彌陀佛他會唸。過去有一個老和尚,他身上就帶零錢,告訴小孩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就一毛錢給你」。以前的一毛錢很大。很多小孩子都念了,其中有一個孩子就是不念,大家就想:奇怪!他肚子這麼餓,怎麼不念呢?業障阿彌陀佛四個字他念不出來,他只念一個「阿」字就念不下去了,那是屬於業障。

菩薩救度眾生,首先是用物質來滿足他生理上的需求,讓他身心安定下來以後,才能用佛法去引導他。那麼引導眾生的佛法又分好多層次

第一個層次實實在在的有,有生死、有輪迴、有業報、有因果,什麼都有,這是對初初聽聞佛法的眾生,要以這個方法來度化。「我們有佛性,可以成佛」,眾生聽起來很高興,大家都可以成佛。有因果、有業報、有輪迴,你做善有善報你修忍辱的話,來世身相莊嚴。因為眾生是著相的,所以我們先從「有」門來讓眾生離惡向善。

但是,眾生在離惡向善當中,時時刻刻都執著有一個我——我要行善、我要利益眾生、我要成佛,有眾生被我度化,有佛被我成,這個我如果沒有捨掉,永遠還是煩煩惱惱。前幾天我布施你什麼,現在你對我不好,變成煩惱了我昨天幫助你,你今天卻罵我,變成結怨了。

所以佛法認為,在利益眾生的當下,一定是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一個布施的我,沒有一個做善事的我,也沒有一個你接受我布施,也沒有實實在在的一個東西給你,一切是如幻如化。這個道理你懂了,然後去教化眾生,眾生也依照這個方法,無我相無人相來修一切善法這個功德比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還要大。為什麼呢?這是破除我們眾生內心的執著內心的這種實有感——實實在在的我、實實在在眾生、實實在在的法,這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核心點

要拯救人類就是要消除這種我執我見這個可以說是佛陀的法在眾生的內心中去昇華淨化,叫做法輪常轉。你整天誦經念佛拜佛持咒的,可是你動不動發脾氣,法輪沒有轉如果有法師晉山,我們就送一個法輪常轉」的匾額,意思是說你這個法師來引導眾生講經說法一方面法在你的身心當中運作了,然後把佛陀的法——因果業報、三世輪迴、四聖諦、五根、五力這些修行的方法能夠傳佈給眾生,讓眾生的身心淨化昇華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布施,是思想上的一種淨化昇華,比起物質上的救濟,這是比較高明的。

所以菩薩除了財施以外,還要以法來布施這是講到校量功德我們要注意的一件事情。

 

‧ 示現化身事業

‧ 化凡夫眾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一個開悟的聖者,我想舉個例來講,譬如說我現在用五條繩子把你的手腳身體整個綁得緊緊的,你什麼事都做不了,你只能躺著等死。如果我把這五條繩子剪斷了,你可以爬起來,解決你生活上的問題,你身體自由自在了,你又可以去幫助別人,解決他人的痛苦。一個開悟的聖者,他已經解除了生命的束縛;貪瞋痴慢疑惡見、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一切煩惱就是束縛我們生命的無形鋼索。

學佛學佛,我們檢討一下自己,我執我見是不是越來越少會不會一點點小小芝麻事情就大動肝火會不會一點點事情就東牽掛西牽掛過去的事情不斷回味,不斷接受痛苦的感受,未來的事情還沒到,又想了一大堆,計畫如何如何,結果計畫又趕不上變化,你又失望又痛苦。

我們信佛學佛,老實說就是對身心的一種檢點、淨化、昇華。什麼把我們的身心綁得緊緊的?財色名食睡這五條繩子,要不然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產生的這些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這個都是我們讀經當中,以經來驗我們的身心,用經來解除我們身心上的執著,對內在的、外在的這種執著。

剛才的譬喻各位很清楚了,你的身上綁了五條繩子,你什麼都不能動,現在把那五條繩子剪斷了,你還是你,你的身分沒有改變,但是作用大不相同,你已經自在了。菩薩破除了我執我見以後,財色名食睡五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一切都不再束縛他的生命了這樣子大自在就好了嗎?不對,這個時候他能夠隨心所欲去攝化眾生利益眾生。

我講一個我認識的將軍,以前是在蔣中正身旁的一位將軍,姓毛,他就生了一個兒子。那時候我在松山寺,他的小孩跟我很有緣,一直吵著爸爸媽媽說:「我要跟師父出家」我說:「不行,你現在還念小學,你長大以後你才講出家的事情,而且要跟爸爸媽媽講。有一天父母親就來找我,「師父!我們毛家從大陸就帶了這麼一個孩子出來,其他親戚都沒有了,你不要鼓勵我的小孩出家」我說我沒有鼓勵他出家,是他一天到晚黏著我、要跟我出家。

後來我們就坐坐談談,他就講他的故事。他說,因為那時候他是在老蔣的身邊,有人要暗殺他,他發現以後,就跟太太離開大陸了。一路上還是有人跟蹤,所以他白天不敢走動,躲藏起來,晝伏夜行,夜間的時候才趕路。有一天晚上十二點了,開始又是偷偷的行行復行行,走走走,糟糕,迷失了方向。奇怪了,在這荒山野嶺的地方,突然間就看到一間小草茅房,而且有燈。他想:在深山裡面有這麼一間房子,我們現在又餓又冷,挨餓受凍的,我們去求求人家吧!

打開門一看,一個老阿婆,面目很慈祥。「你們來了!來,這邊有開水,這邊有麵包,你們吃吃吧這個都是素的,你們兩個這麼信佛,我都幫你準備好了。」他倆夫妻一想:她幫我們準備好了,好吧,肚子餓得要命就吃了。

阿婆說:我告訴你們,你現在吃一吃,你不能在這邊睡覺,說不定有人會來抓你。你要走這條小路,這條小路一直走,你就能達到安全的地方。他千謝萬謝的,匆匆忙忙狼吞虎嚥,趕快吃飽了就走,當下就走,就遵照阿婆的指示,走那個方向去了。他想這麼暗怎麼辦呢?很奇怪,他們走了幾步,回頭一看,房子不見了,燈也沒有了。可是奇怪的是什麼呢?那個燈都在他們的面前,但是看不到老阿婆,那個燈就一直帶著他們走走走,走到天亮,終於逃難成功了。

菩薩證到無我的境界以後,因為大悲心,所以千變萬化來利益眾生。經典裡面寫,有時候佛菩薩不是現人身來度眾生,有的時候是現一棵樹,樹上很多果實。我看到經典裡面寫,釋迦牟尼佛曾經化身成一隻熊一個獵人掉到山谷裡面,突然間發現一隻熊,他很害怕,可是那隻熊很和藹的,還會講話,「某某人啊,你不要怕,你就搭著我的身體,趴在我身上,我把你帶到山上去。」他想,這隻會講話的熊大概不是壞的吧,真的就趴在熊的身上,然後熊就爬出山谷。

那隻熊還跟他講:你不要感謝我,我現在要拜託你一件事情,你回去以後,你不要說有一隻熊救你一命你說的話,我就完了,他們會拿刀槍來,我的一命就嗚呼了。我只求求你,你回去以後沒當一回事。

結果這個獵人回去後,人家就問:我們找你三、五天了,都沒有看到人,你怎麼活著回來呢?他起初不敢講,後來當地人聽說熊掌可以補身,他們去打獵找不到熊,這個人說我知道有一隻熊在什麼地方,他救我上來的,我帶你們去看。他就帶一群人去了,真的遇到那隻熊

那隻熊說:某某人,我告訴你不要說我在這邊,你現在帶這麼多人來殺我沒關係,我不會恨你,我這個身體也布施給大家所有吃我肉的眾生,都是我開悟成佛時第一批要度化的弟子。

釋迦牟尼佛就說:五比丘以及這些最先出家的弟子,都是當時吃我的肉,我用我的肉布施,跟你們結的緣,所以你們是我剃度的第一批弟子,因緣就是這樣子。

你看多麼偉大,那是菩薩的化身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歷程,他的〈本生談〉裡面都是講這些,他過去生過去世是一隻鳥、是一隻鹿、是一隻什麼,去救度那些眾生,然後發願成佛的時候,第一個要度化他們。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這種心量,知道嗎。別人對我們不好,傷害我們,你要講:我成佛時,我第一個就度化你。你看那個心量大不大!不像我們說:好,你這次罵我,下次我揍你,以牙還牙。

我們開車在高速公路上,對面有車子來,我們應當把車燈減為小燈,但是有些人就開著遠燈,很亮很刺眼。有一個信徒就說:「師父他用遠燈照我,我就以燈還燈,我也用亮燈反射過去。我說:學佛的人不能這樣子。他說:不行不行!對付這種人就是要以燈還燈。

我們學佛,你多讀經典的話,會覺得我們的心量很小,某一個人對不起我們,我們就記掛在心,「好,有一天給你好看」,這個不對的。世界上很多戰爭,大部分都是幾百年幾千年來積下的怨氣,到現在爆發起來了,很可怕很可怕。你看十字軍東征殺死了多少人,說這是聖戰,那是千年以前的事情,回教與基督教的戰爭。這個都是眾生的心量太狹隘狹小因為我們的身心已經被財色名食睡五欲纏住了,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纏住了,也被色受想行識五蘊纏住了。

上次信徒帶一個人來,就坐在我這邊因為他喜歡吃檳榔喜歡喝酒,太太為了這樣子整天吵架。結果他口腔癌,舌頭爛了,臉皮肉割掉了,割身上的肉來補,臉上還留有疤痕。我說:你現在還喝酒還吃檳榔嗎?他說:不敢了!不敢了!

現代人沉迷種種五欲的享受,喝酒、抽菸、吃檳榔,其實就是被這個感覺感「受」困住你的生命。為什麼要抽菸喝酒賭博?其實就是那一種感受。吸毒也是一種感受,他迷在那種感受,隨著感覺走,很可憐很可憐。他認為那是一種高級享受,我享受得起,表示我很有本事,我有那個錢。吸毒也好,抽菸也好,賭博也好,你看很多電影名星也都有這方面的毛病。飲食男女、吃喝唱跳,就是被那個受迷惑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可以在受的方面去修行、去下功夫,因為什麼?這個受時時發生在我們身上。

舉例來講,我現在扒一口飯,拼命嚼拼命嚼嚼幾次你們有沒有嚼一百零八次?不要講一百零八,你嚼六十到七十下,整個飯變甜味了。你扒一口飯以後,你的筷子放下來,手放下來,你就一直咬一直咬,做咀嚼動作,嚼到所有東西都爛了,它變成甜的味道。甜的味道這是一種感受,你要知道說這是甜的味道;酸的味道、苦的味道,這是感受,你都去察覺那個受。然後吞嚥的時候,吞嚥也有感受吞到喉嚨知道,吞到胸部也知道,吞到胃你也知道,這就是修行。

我們一般人呢,這個感受我們不去察覺它,感受來不知道,感受走了也不知道,那叫做無明。狼吞虎嚥,那是無明的行為,學佛的人不是這樣子。包括你喝水,你的手碰到杯子了,拿到嘴巴,嘴巴碰到杯子了,然後水吞到喉嚨了,吞到胸部了,吞到胃了,你喝水你也要去發現這個感覺,這個感覺如果你忽略它,就是無明,

一個人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感覺,他的身心狀態是統一的他的身心藉這個受,它統一了所以他就不會做事情馬馬虎虎,不小心跌倒,不小心拿錯別人的東西,或者怎麼樣子。為什麼呢?行住坐臥他的身心是統一。如果你現在一邊吃飯,你又想東想西,想電視的情節如何,你想那麼多的話,你會變成精神分裂症。因為你思想不能集中,你的起心動念跟你的生理不能統一這樣子的話,你讀書效果很差,要智慧增長也很困難,嚴重的話就是到老的時候變成失憶症,走出去不知道回來。

為什麼社會上很多的問題就是我們對這個自己的感覺從來沒有去下功夫,而這個感覺是時時刻刻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你摸了桌子,很平滑還是很粗糙?很涼還是很熱?這就是你修道注意的地方。我戴上眼鏡,我的皮膚碰到鏡框了,馬上發生感覺,覺得冷冷涼涼的。這個感覺你都沒有去察覺的話,就叫做無明。

我們在覺察感覺當中,馬上又產生一個行為,好的你會貪戀——這種感覺很好,越多越好。所以吸毒的人越吸越多越毒;抽菸的人起初一天抽一包,漸漸變成一天抽兩包、三包,他那個感覺會變鈍,不加多一點不行,沒有刺激了。

我發現人類的這些問題,實際上就從日常很細小很微細的這種感覺當中,我們就是失去了察覺沒有察覺能力的時候,我們就被感覺牽著鼻子走。喜歡這個感覺,我們就貪戀它,這是貪心不喜歡這個感覺,就是瞋恨心這個感覺你不能發覺,那就是痴。我們每天都在增長貪瞋痴,沒完沒了。

菩薩有種種本事,這個本事是怎麼來的?破除我執我見。真的要破除我執我見,你就從感受去修起。四念住裡面,其中有一個叫受念住,從感覺去下手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去觀察這個感受因為感覺隨時都會產生,眼見耳聞、舌嘗鼻嗅,隨時都會產生感覺的。那你千生萬世都放過這個機會,你永遠都是在迷糊輪迴。為什麼菩薩能夠千百億化身去度化眾生因為他的生命沒有束縛了。眾生身上被五條繩子綁起來,菩薩身上沒有繩子綁,可以跑、可以跳、可以做事,就這麼簡單。解除了生命的一切束縛,你就有化身那種本事。

這個地方又講到,須菩提!你不要以為我作是念:我來度眾生。你不要這麼想。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菩薩度化眾生,在我們看來有一個說法的人,有一個聽法的人,有一個法來說,這個都是執著在實有的觀念來看。所以這裡強調,如來來化眾生的時候,他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他有覺得有眾生被我度,那他還有我相。佛陀已經破除我執我見了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聖者要利益眾生時,他會告訴弟子:「你們安排吧,我來演講給他們聽」,這是隨順世俗諦來說「我要說法度眾生」,但是聖者的心境裡面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眾生被我度化。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我們說度這個凡夫,凡夫也不是永遠有一個不變的凡夫,這個凡夫他去修行以後,他掙脫了財色名食睡這五條繩子,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轉凡成聖了,所以凡夫也不是永遠的凡夫。

就是說,我們不要看輕自己不要老是說自己是業深障重,自己是凡夫,都是一直原諒自己,就這樣迷迷糊糊過日子這不行的。凡夫也是空性,沒有實在的一個凡夫,隨時都可以轉變的。一念覺了就是聖者,一念迷了就是凡夫,只是一念之間。凡夫是一個假名詞、假施設我們千萬不能看不起自己,也不可以看不起別人,因為一切是如幻如化,是空性的,隨時都是在轉變的一個過程。

這是菩薩證到無我以後,還是忙著去度化眾生,但是他沒有忙的概念,他是順其自然,隨時隨地、任何時空當中,都是無窮無盡去利益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