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十地品-歡喜地-1集】

2016-12-02-普獻法師-晨間開示

請翻開華嚴經第三十四卷〈十地品〉,我們一起念經文。

 

  • 深種善根為資糧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

 

世間的事情出世間的事情,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最重要的就是動機,佛經裡面講因地——所有事情的發生,來自於最初最初這個念頭是真還是偽、是大還是小、是偏還是圓。所以學佛人時時刻刻要不忘初心

就以我們修道人來講,剃除鬚髮,穿如來袈裟,過著很平淡很平凡的日子,不像世間人風風光光的、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享受,我們何苦來哉呢?過著這種清淡的生活,把物欲降到最低,僅僅能維持生命,然後把我們的身心投注在戒定慧的修學,透過誦經念佛持咒研究止觀,甚至為常住服務、為眾生服務,付出我們的心力勞力,這些目的何在?就是我們之所以要跟隨佛陀來出家修道,要好好檢點自己當初這個善心善願,要如何的去安住其心、降伏其心。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要深種善根,也就是時時不要忘記我之所以信佛學佛目的何在,而不只是僅僅最初一念的善心就夠了必須去培養,那就是要善修諸行」。佛法不是一種理論的、抽象的心念,這麼想就可以了,是要付諸於實行,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就是三十七道品。然後善供養諸佛」。〈普賢行願品裡面講七種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真正的供養是修這七種供養。還要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

就是我們對佛法僧三寶這種信心,時時刻刻我們的身口意要付諸於實踐,這個身心才不會退了就像一顆種子,你如果不澆水也不曬陽光,你把它放在抽屜裡面,也沒有泥土,它就腐爛了一顆種子你種到菜園裡面,三五天澆個水,然後拔草,它開花結果了。所以,不是僅僅你心裡這麼想,心想事成,沒這回事你心想,你還要去做,還要去實踐,還要去維護,這個善念才能夠開花結果。

這個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要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最終目的是什麼呢?為求佛智故」。所謂立廣大志,我們一切的修行不是僅僅為我個人了生死斷煩惱,解決這些問題就好了要跟一切眾生一起遠離這種煩惱痛苦的污染人生,所以立廣大志。

我們知道最初的經典裡面所說的法門,稱為解脫道。當時整個印度瀰漫著悲觀消極厭世,所以佛陀最初說法的時候就講到苦集滅道——人生有無限的問題圍繞在我們身邊,這問題核心在於我執我見,我執我見破了,問題就解決了。你修戒定慧,你破除了我執我見,得到解脫得到解脫知見,在個人來講是成功的,但是在佛法來講叫做小根小樹小草,而不是大樹大根大草。學佛人要有這個志願:所有眾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這些眾生我都要想辦法去利益他、引導他、攝受他,這叫做立廣大志。

所以不要小看我們自己出家了披了袈裟,就迷迷糊糊過日子。當初我們要出家,我們都會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可是久而久之就懶懶散散了,反正來到佛門當中衣食無缺,就這樣子安度餘年這個對不起三寶,對不起眾生必須立廣大志。

生廣大解」:也就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能單單念一部經、念一句佛號、持一個咒就ok了,這是學懶,這不是學佛。學佛的人時時不忘記我是信佛學佛、我要成佛,成佛不是這麼簡單的,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三皈依當中,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那麼佛法要在哪裡去修去學呢?在僧團裡面。在和合的僧眾當中,才能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

立廣大志,生廣大解,它的最基本是什麼?慈悲。你胡思亂想,迷迷糊糊過日子,然後講壞話、動惡念,那是對自己不慈悲,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你對眾惡言惡語,讓人家退道心,就是對別人不慈悲。對己、對人都不慈悲,這是跟佛道相違背的。佛法的最根本精神就是:「」,能夠給予快樂給予法喜;「,拔除他的痛苦煩惱。信佛學佛的人時時要記住,以慈悲做為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切動機。

 

  • 成佛度眾恆為願

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力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為轉大法輪無所畏故。

 

你要有這種慈悲心,你就要有佛的智慧,所以說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它的背後動機,我們就是要成就福德智慧的圓滿。最終目的是做什麼呢?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救世間不是你去想像就可以了,要付諸實踐在實踐當中,又更增長我們的慈悲心所以悲、智、願、行這四個我們要平均的、均衡的去發展。你說你有慈悲,可是你沒有智慧,不行你有慈悲心,你又不去做,沒有實踐,沒有願力,那是不能持久。佛法裡面有四大菩薩——觀音菩薩的慈悲心、地藏菩薩的願力、普賢菩薩的實踐行、文殊菩的智慧,悲、智、願、行這四個學分是我們修學的總原則

修學這些最終是得十力無餘智,就是佛的十力。十力簡單講就是佛陀的身口意業清淨了,它產生了特殊的功能,身無失、語無失、意無失,他的身口意業不再有這種過失的現象產生我們現在出了家,可是有時候動惡念動妄念,有時候講錯話做錯事,而佛的身口意業永遠都是如法如律十力智自己可以去查字典,簡單講就是身口意三業都是清淨的。

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學佛的人不是僅僅淨化自己的身心就可以了,因為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當中,環境影響我們很大你看如果生活在非洲,乾旱、缺水、愛滋病、饑荒、軍人殺過來殺過去,在那邊你能夠修道嗎?很難喔一定是要衣食無缺,有善知識來護持來教導,道業比較容易精進。所以學佛人是很實際的,就是要讓人間穢土變成人間的淨土。

這個世間種種的災難,地震水災火災風災兵災瘟疫,那都是眾生內心不清淨,眾生的惡念太多,惡言惡行太多了,造成這個世界災難愈來愈多愈大。最近世界各國為氣候召開會議,全球氣溫比以前升高一度,那不得了了,有些地方乾旱沒有水喝,動物也死掉了,人也死了有時候高溫四十度去年印度太概是四十五度到五十度,也死了好多人這些災難都是我們人類的身口意業不清淨去招感的所以我們除了淨化個人的身心、淨化眾生的身心以外,山河大地這個依報被我們依靠的環境也是我們關心的對象之一

世間的山河大地,學佛人還是要很關心這些都是我們眾生內心裡面的投射總集合產生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也動過惡念,也講過壞話,還做錯事情,這個就是世間災難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災難的元凶之一這是佛法很特殊的一種看法每一個人所作所為的一切,都會影響這個世間山河大地是風和日麗呢?還是暴風暴雨、乾旱、洪水呢?所以,宇宙的事就是我個人份內的事,我個人份內事也就是宇宙的事。這是佛法的思想,佛法的高明所在。這一切災難不是神給我們的,是我們大家的業力的總集合所招感。所以佛法的修學,除了淨化自他身心以外,我們必須把這個世界永續經營、生生不息,讓我們在美好的環境當中來增福增慧這是佛法很特殊的思想,不是僅僅講到人心的善惡問題,還包括世間的成住壞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必須去關心的

 

  • 以大悲心為首

佛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如來力無量,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就是說時間、空間都是無限的學佛人不是僅僅看眼前這些問題,我們要發大願,盡未來際。

怎麼去修呢?以大悲為首。這是大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就是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之所以誦經念佛拜佛、修學止觀、種種的行善,最終目的是什麼?成佛,證到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時時不要忘記我是要信佛學佛、我是要成佛,我不是要追求什麼金山銀山、名聞利養。你的目標定了,但是你不要忘記了,所有眾生都是我們累生累世的父母,以這種悲心去度化他。

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那必須善巧方便所攝,也就是修學般若空慧,否則你容易退心。有些眾生你苦口婆心去度他,他還要誹謗你你對他有所利益,他還反咬你一口這個就是要有般若的空慧,善巧方便的,你才能夠成就佛道

在修學佛道中,最重要就是最後一句:「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這是講到空間跟時間都是無限的。修學佛法的人,他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法界學佛人要把心量擴大,所有一切山河大地、人物山川,我都能夠包容接納你有沒有這個心量呢空間上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佛法裡面很喜歡用虛空兩個字就是放空自己,把我執我見放空了,你才能夠去包容接納世間萬象,包括人事上的種種恩恩怨怨愛恨情仇,你都能夠大而化之

我們講的空,不是真空、什麼都沒有有些人說這個地方空間很大,能夠擺放許多桌子椅子。空才能包容。這是一種形容,是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空的真正意義。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目的做什麼呢?修一切善法你去修一切善法,你又不執著,這個才是空的最終目的。否則你證到空,你就進入無心定,那你對世間有什麼意義?佛法講的空,是空去我執我見,你的生命整個光,它的能量才能整個去造福眾生、造福世間。

另外還有一個講時間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對眾生的那種關心,是無我相無人相而修一切善法,這個善心善願什麼時候停止沒有停止的時候,是盡未來際所以我們這生中未完成的事業,來生還有機會,只要保住人身,你發願世世生生得男子身,童貞入道,披如來袈裟,你這個願力,每一生每一世你就能夠繼續出家修道

這是講到我們學佛人的心量、願力,這種空間、時間都是無限的你心量大慈悲心夠,修起道來就如順水推舟否則的話,你時時就是我要如何我要如何,你都是用的觀念去修去學,那叫逆水行舟,修得很苦很累。「我做得要死,你們都在那邊享受,你這麼一想,一肚子氣你本來就做善事的,結果因為你做善事你生了一肚子氣,煩惱來了。所以,心量有多大,悲願有多大,你的福報就有多大。

 

  • 不動相應超凡夫

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盡未來際,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無限的時空當中,我就是老老實實的,每天誦經念佛持咒、打坐修觀、服務常住、服務眾生,身動心靜,身心愉悅,這樣子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你的心量這麼大,按照佛法所說的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去修去學,你就是超越凡夫了。所謂凡夫地就是迷迷糊糊過日子,時時以自我為中心,心胸狹隘,只想自己,不顧別人過著那種痛苦不堪的人生。如果你超越的話,就是入菩薩位了,你就生在如來的大家庭裡面。

這個是講到我們學佛的人時時不忘初心你最初信佛學佛,進一步剃度出家受戒,最初最初那一念心是什麼,很值得我們去檢點。世間宗教這麼多,為什麼你選擇佛教來信仰?這個初心自己要研究清楚。因為你對佛法僧三寶深入研究了解,值得我獻身命來受持、來跟眾生分享,這個時候你就是證到菩薩歡喜地。

十地品裡面,第一個就是歡喜地。我們信佛學佛以後,苦苦惱惱過日子對不對?不對喔。苦瓜臉好不好?不好。信佛學佛以後,尤其是能夠出家,披如來袈裟,老實說自己要很慶幸。在這個世界上,士農工商百百種行業當中,我們能夠去了解世間的無常,我們選擇修道,依佛法做為生命的依托所在,讓我的生命淨化昇華,老實說這也是多生多劫修來的一個善根。

當我們能夠進入佛門,對自己的信心、對三寶的信心、對眾生的信心,我們都建立起來了,我們的生命是光明的擁有這種善根來修學佛法,讓我們的智慧悲心福德不斷成長,對未來是一種光明的,這個時候我們說菩薩住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就是不退心了對佛法僧三寶不退心,對自己的選擇也肯定了,相信只要按照佛菩薩告訴我們修學的方法去修去學,我的智慧悲心就愈來愈成熟。

 

  • 多歡喜多勇猛

 

那麼,住歡喜地的菩薩是怎麼樣子呢?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多勇猛、多無鬥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滿腔歡喜,滿心喜悅。

經典說人命在呼吸間,能夠呼吸是最值得我們高興的了你不能呼吸,你就要躺在棺材裡面,用一把火燒掉。想一想,我覺得最快樂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呼吸一個人能呼吸,你有生命,你可以誦經念佛拜佛、做善事去利益眾生呼吸是多麼好不要說我修止觀、我修三摩地、我修毗婆舍那,我得到什麼境界你單單去思惟你能呼吸,你就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因為你能呼吸,所以你能夠去修戒定慧,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也就是說任何時空當中,很慶幸得到人身,又能夠遇到佛法,然後如法去修行,這是多麼值得我們慶幸,多麼值得我們歡喜

這樣還不行,你必須要把握時間,「多勇猛」。你不要以為說我有這個善根,我出家受戒,你們要頂禮膜拜供養我,我高人一等錯了在衣食無缺當中,我必須更加勇猛精進我們人就是這樣子,太壞的環境也難修道,太好的環境也容易懈怠反正不愁吃不愁穿,有人煮給我們吃嘛,有人種菜給我們吃嘛,什麼事情都有人做,我享受這種舒適你福報有多大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多勇猛,就是勇猛精進有這麼好的條件,一口氣還在,來日無多,勇猛精進你們還好,你們都是五六十歲,我七老八老了,不曉得哪一天呼吸停止,要送到火葬場去燒了。就是時時要用無常來激勵我們的道心,勇猛精進

多無鬥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這是講到人跟人之間能夠互相尊重,互敬互重然後學習謙卑這對修道人是很重要的不要以為我長得好看、我聲音好聽、我長得高、我很聰明、我什麼我都懂,你們都是笨蛋,這個念頭最糟糕了。你要把所有人都是當佛菩薩來看的話,你就容易修道了只有我一個人最笨,沒有智慧沒有悲心沒有福德,我要趕緊來修這樣子你的道業就會進步不要去跟人家講那些是非恩怨的事,你是麻煩製造者、煩惱製造者,這個就麻煩了

菩薩歡喜地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一段經文請問大家,我們每天有沒有很快樂過日子?還是煩煩惱惱發脾氣?要很歡喜的如果你信佛學佛、出了家還是苦瓜臉,那倒不要學佛還好,世間人吃喝唱跳還快樂呢,是不是我們學佛人是滿腔歡喜的,很慶幸得到人身,能聽聞佛法,能在佛堂裡面盤起腿來誦經念佛持咒,這是世間一等人知道嗎至高無上的一等人

明天我們繼續研究為什麼菩薩會歡歡喜喜過日子歡歡喜喜度眾生歡歡喜喜在人世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