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頭山大叢林道場元光寺

作者:闞正宗|2002.06.30 節錄自人間福報-台灣佛教五十年行腳系列(十九)

 

元光寺位於獅頭山的最高處獅頭山海拔四百九十六公尺,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普捷和尚自大溪雲遊至此,見岩谷峻奇,乃徵得地主曾協春(註:或名曾春秀)同意獻地建寺,加以十方善信募化資助,岩寺得成。初名為「獅岩洞善道堂」,日據昭和十五年(西元一九四一年)才改稱「元光寺」。

元光寺初建是四合院式,大殿乃由天然之岩洞鑿寬而成,後歷經性圓、本淨、如淨、德全、會性、本明、性梵、普獻等諸法師住持興建,才有今日之規模,其中以會性及普獻兩位法師貢獻最力。

元光寺全盛時期住眾多達百人以上,這是台灣少數幾個可以媲美大陸的大叢林道場。民國三十九年先總統蔣中正先生蒞寺,對寺院僧眾之苦修自持,極表讚揚。

民國四十二年經會性法師拆除大殿重建,當時元光寺山路尚未開通,一沙一石均由寺眾自山下搬運至山頂,工程艱苦卓絕。民國四十三年殿成之後,接續中國佛教會在台的第二次三壇大戒的傳授,戒壇由道源、如淨、妙果三位任三師和尚,佛教會理事長章嘉大師更親臨護壇,為傳戒掀起了高潮。

後接續會性法師的本明法師再建客堂及骨塔,接本明法師的性梵法師建講堂、寮房、水塘,這其中以重修道德門至望月亭的登山石階最為艱巨,因為沙石皆悉山寺僧人肩挑搬運。

民國五十六年性梵法師創辦「無量壽放生會」,這是首開台灣長期放生之始,並在寺院內每月刊印佛經,影響所至才有民國六十一年之「普門文庫印經會」的誕生。後來印經會因經費問題而停止,但放生會至今卻未中止過。

元光寺自開寺以來,因山居交通不便之故,歷代住持或對寺院硬體多有興建之功外,皆以安住僧眾,專心辦道為主,而寺院自謂法脈傳承曹洞宗,故自清末以來,即成為各方釋子仰慕的道場。並在民國四十三年,由於累積甚佳的人脈資源,而得各方重視,辦理三壇大戒傳授事宜。

民國六十三年十月普獻法師晉山元光寺,積極地開闢汽車登山道路,自六十四年底動工,六十五年九月才完工,如今汽機車可直抵寺前,方便了山寺的交通。

山路的開通只是普獻法師諸多法會活動的開始,由於交通方便了,普獻法師便對外舉辦各種法務,諸如建智營、斷食班、兒童夏令營、精進佛七,以及各種不定期的講經法會。普獻法師並多次應邀至國外弘法,為佛法的弘揚及振興元光寺的法務。不遺餘力,若說普獻法師是中興元光寺的功臣,並不為過。

普獻法師,花蓮人氏,民國三十二年生,二十一歲隨新加坡華嚴精舍依廣義法師出家,曾就讀於圓山臨濟寺的「中國佛學研究院」,民國五十六年於台中慈明寺受具足戒,後親近道安法師多年。普獻法師自晉山以來,以振興法務為宏願,十八、九年來坐鎮元光寺,弘化四方,對佛教文化的貢獻有目共睹。

綜觀元光寺自清季開寺,近百年以來,由於地靈人傑,出家僧侶聚集日眾,特別是在民國四十三年前後的一百餘人,達到最高潮,實有成就中國古代叢林之勢。但由於學佛風氣日熾,寺僧散居各方,各地道場紛紛建立,人數銳減。普獻法師晉山,一改安住僧眾的保守方式,大力舉辦各種公益慈善事業及弘法講經,但人數總維持在二、三十人左右,其中除少數為年輕比丘外,大多是年事已高的比丘尼。法務持續推動,並吸收年輕僧才上山服務,是元光寺當務之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