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 菩薩有十種印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印何等為十?所謂:

菩薩摩訶薩知苦苦壞苦行苦,專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薩行無有疲懈,不驚不畏,不恐不佈,不捨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一印。

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愚癡狂亂,或以麤弊惡語而相毀辱,或以刀杖瓦石而加損害,終不以此境界捨菩薩心,但忍辱柔和專修佛法,住最勝道入離生位,是為第二印。

菩薩摩訶薩聞說與一切智相應甚深佛法,能以自智深信忍可,解了趣入,是為第三印。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發深心求一切智,我當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流轉五趣受無量苦,亦當令其發菩提心,深信歡喜,勤修精進堅固不退,是為第四印。

菩薩摩訶薩知如來智無有邊際,不以齊限測如來智,菩薩曾於無量佛所,聞如來智無有邊際,故能不以齊限測度一切世間文字所說皆有齊限,悉不能知如來智慧,是為第五印。

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最勝欲甚深欲廣欲大欲種種欲無能勝欲無上欲堅固欲眾魔外道并其眷屬無能壞欲求一切智不退轉欲,菩薩住如是等欲,於無上菩提畢竟不退,是為第六印。

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不顧身命無能沮壞,發心趣向一切智故,一切智性常現前故,得一切佛智光明故,終不捨離佛菩提,終不捨離善知識,是為第七印。

菩薩摩訶薩若見善男子善女人趣大乘者,令其增長求佛法心,令其安住一切善根,令其攝取一切智心,令其不退無上菩提,是為第八印。

菩薩摩訶薩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勸令勤修一切智道,以大悲心而為說法,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轉,是為第九印。

菩薩摩訶薩與三世諸佛同一善根,不斷一切諸佛種性,究竟得至一切智智,是為第十印。

菩薩以此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如來一切法無上智印。

︽華嚴經卷第五十四||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印,「印」是印章的印世間的人移交的時候,都會移交印信如果是國王的印信,就叫做玉璽。世間人的印信代表一個權威佛菩薩的印是菩薩在修行上用來對治煩惱障礙的方法,菩薩有這十種印就能順利通過所有的障道

菩薩摩訶薩知苦苦壞苦行苦專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薩行無有疲懈,不驚不畏不恐不佈不捨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一印

世間人都希望有一個無價的珠寶,菩薩的無價珠寶不是金銀珠寶,而是他有堅固的耐性、堅強的毅力能任重道遠。所有一切的困難挫折,菩薩都能轉化成為修道的助緣逆增上緣。

菩薩知道這個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看到我們世間這種人跟人之間互相的鬥爭、互相的仇恨,眾生又剛強難度難化,可是菩薩不會因此而退心,也不會認為活在這世間是多餘的。所以菩薩無有疲懈,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他不會感覺很討厭,也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因此菩薩生生世世唯一就是發不捨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雖然世間有種種的不安,菩薩還是一樣心平氣和,將該做的事情一步一步的去完成,不會因為世間的困惑世界的齷齪讓菩薩失退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精進」。

實際上,菩薩最大的一個力量就是精進,有了「精進」這個力量,就能突破任何挫折橫逆的考驗。

我們現代人說三個Q,一個是IQ|智商高;第二個是EQ|對於自己情緒的控制;第三個是AQ|遇到挫折的抗壓力當我們受到挫折橫逆的時候,能夠平心靜氣的用智慧、悲心來處理,這個橫逆折磨變成他成功的墊腳石,所有的一切魔難都變成生命的法身慧命的營養。

這個就是菩薩高明的地方,不像我們一般眾生,順境好過,逆境難行。菩薩在順境當中不沉迷在逆境當中不退縮、不畏懼、不恐不怖、不驚不畏,而不捨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他人生唯一的訴求、為最高的生命坐標,這種勇猛精進的精神,就是菩薩的第一個印︱如意寶珠的印。

剛才我們講過印就是印信或者稱為玉璽國王用的玉璽代表他的權威、他的作用,你握有這個印信,你就能夠行使這個權利去造福萬民菩薩的第一顆印信就是精進不退任何困難都能化成法身慧命的營養。

二、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愚癡狂亂,或以麤弊惡語而相毀辱,或以刀杖瓦石而加損害,終不以此境界捨菩薩心,但忍辱柔和專修佛法,住最勝道入離生位,是為第二印

這是菩薩的第二顆印信,講的比較粗俗一點,就是他的祕密武器修行的武器。

菩薩發大悲心、發菩提心要去攝化眾生,眾生不但不領情還愚癡狂亂,用很粗很低俗的惡言惡語毀罵,甚至動粗用刀杖瓦石損害菩薩。

講一個小故事話說中共派兵攻打西藏,把很多德高望重的喇嘛抓起來,達賴喇嘛事先知道有這個災難,就先走了,流亡到印度的達蘭斯達拉那邊去。其中有一位喇嘛被抓到監獄後,受盡了折磨,人格侮辱、拳打腳踢無所不用其極被關了二十年,可是這位喇嘛還是活下來了。放出來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到印度去找達賴喇嘛因為他們以達賴喇嘛為信仰中心,所以就去見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問他:﹁你被關了這二十年,有什麼很遺憾的事嗎?﹂

他說:「有啊!我受盡了折磨,身心的痛苦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我天天為那折磨我的人祈禱,祈禱佛陀讓他有善念可是這二十年來,為他祈禱祈福還是沒能感化他他那個習性還是沒有被我感化,這是我唯一的遺憾

各位大德你想想看受盡折磨卻一點恨的心都沒有,然後這二十年當中天天還為折磨他的人祈禱希望他能夠將惡念變成善念從惡行變成善行但是這二十年來還是沒有辦法改變這個人。對折磨他的人沒有恨意,這個偉大不偉大啊!所以我們講菩薩之偉大我們不讀經典很難瞭解佛菩薩的偉大。菩薩去化眾生,眾生卻不領情還惡言相向,用刀杖瓦石來加以損傷菩薩的身體,但是菩薩還是不退心哦修忍辱柔和專修佛法,住最勝道入離生位

這個入離生位很有意思什麼叫」?離開世間的這種煩惱離開我們這個欲界的困擾,叫離生。

離世間品的這個﹁離﹂,不是離開這個世間而是斷除了這世間的煩惱,斷世間、出世間的一切煩惱障礙,這個功夫叫世間。那麼離生位也是如此,斷除了世間種種的煩惱,而生在沒有煩惱的世界。

那沒有煩惱的世界在哪裡呢?就在這個現實人生當中在煩惱的世界當中沒有煩惱—離生位所以理想世界不是在現象的世界之外去尋覓。然而我們一般人都是不斷在尋尋覓覓是不是有個外太空、外在的世界,比這個世界更美好,大家就一走了之到那邊去。菩薩不是這樣子的事忙心不忙事亂心不亂境亂心不亂不是用逃避的方法,而是在現實當中改變我們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這叫做「入離生位」。就是進入這個遠離煩惱的世界而這個遠離煩惱的世界不是在另外一個世界,就是在現實人生當中可以去展現的。

三、菩薩摩訶薩聞說與一切智相應甚深佛法,能以自智,深信忍可,解了趣入,是為第三印

這也是菩薩修行的一個秘密武器。怎麼講呢?菩薩聽聞無常苦空無相無作、無願這甚深的佛法,以自智,深信忍可,解了趣入

佛法就是要訓練我們立的人格,很多事情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思考,﹁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所謂「寂淨光通達」。就是我們一個人相信自己有這個能耐,一切的問題只要用心再用心、專心再專心,專注之下就可迎刃而解,這是菩薩對自己的絕對自信;不是一種依賴心,依賴你幫我指點指點,而是完全靠自己專心、努力的去用功,自然就能夠達到開悟的境界。

四、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發深心求一切智,我當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流轉五趣受無量苦,亦當令其發菩提心,深信歡喜,勤修精進堅固不退,是為第四印

們念︽般若心經︾最後是:「揭諦揭諦般若揭諦般若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意思就是:「走啊走啊!我們大家一起走啊!我們一起去光明的覺岸啊」菩薩修行不是說我自己修到成佛才來你們,而是要我們一起修,一起走向光明的道路。

菩薩作是念,「我發深心求一切智我當成佛,但是我要跟一切眾生在流轉五趣受無量的苦,眾生受苦陪他受苦,要令這些眾生也是一樣唯有發菩提心、勤修精進、堅固不退,你才能離苦得樂這才是菩薩偉大的地方。不是僅僅我一個人成佛就好了,是要陪公子讀書,在六道當中陪眾生一起輪迴、一起生死、一起受苦受難,在這當中行利行、同事,來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

譬如我們要游泳,要怎麼學游泳呢?是在陸地上這麼手腳比劃比劃嗎?不是,要跳入水中才能學習游泳。要救人也是要跳入水中去救人當然我們可以拋繩子救人。所以,眾生不是說我躲在深山以後,我就能眾生是要直接跟眾生在一起,你要瞭解眾生的心性煩惱,來引導眾生走向善和光明。

菩薩摩訶薩知如來智無有邊際,不以齊限測如來智,菩薩曾於無量佛所,聞如來智無有邊際,故能不以齊限測度,一切世間文字所說皆有齊限,悉不能知如來智慧,是為第五印

如來的智慧沒有邊際,你無法去想像菩薩的的智慧到底有多大多小我們眾生無法用有限的心力,去想像佛陀無限的智慧我們說無限還是有限的,都是眾生的差別心、分別心,事實上對佛陀而言,世間有多大,眾生有多少,這一切在佛陀來講不是問題,重點是要解決我們心性的困惑才是最重要。所以關於佛陀的智慧有限無限、有邊無邊這個問題,不是很重要。

菩薩知道佛陀的智慧無邊無際,不會以有限的心量來瞭解佛陀的智慧世間的文字語言都是有限度的,都不能知道如來智慧。

六、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最勝欲甚深欲廣欲大欲種種欲無能勝欲無上欲堅固欲,眾魔外道并其眷屬無能壞欲,求一切智不退轉欲,菩薩住如是等欲,於無上菩提畢竟不退,是為第六印

菩薩的第六印,這個很有意思,就是欲望的「欲」一般人認為修行就是把情欲趕盡殺絕,叫作「業盡情空」以為修道就是完全沒有欲望,一點欲望都沒有。佛經怎麼說呢?如果沒有欲望就不能成佛。從這段經文,我們瞭解一般人對修行誤解很深,認為修學佛法的人就是把感情趕盡殺絕才能夠成佛。

講到﹁欲﹂,它還是修善法的一個動力怎麼講呢?﹁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相信我能得到寶藏,你才會去挖嘛信為欲依你相信我信佛學佛是可以成佛、可以得智慧,因為相信,你才會努力去學佛,因為相信才產生力量。欲為勤依│有欲才會努力才會精進。

菩薩的欲望跟我們的欲望是大不相同世間人的﹁欲﹂,譬如說聲貨色利、酒色財氣、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越多越好這顆心往外追求,追求外在的一切,希望外在一切歸屬於我、從屬於我,被我利用世間的欲最後會讓我們沉迷其中,最後失敗。像最近有個美國長和一個女的發生關係,最後丟了長的職位

世間的、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它不是讓你享受快樂的,只是維持生命的一個條件,但是我們眾生會錯意了。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在合理的範圍內應當適可而止,它可以維持我們生命,能讓我們更進一步去追求更高理想的生命可是一般人一旦接觸到﹁欲﹂,往往就沉迷其中,那就完了就像這個水,當你口渴的時候,喝一杯兩杯水很舒服,可是把你丟到河裡,讓你去喝的話,你會死掉。欲就像河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所以,財色名食睡是維持我們生命的基本條件,如果你不懂得節制,你就會被財色名食睡的漩渦捲進去,這就是眾生迷糊的地方。﹁絕對的權力,就絕對的腐敗﹂人在欲望當中,有絕對權的時候,自己就腐敗了多少眾生起初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一旦掌權以後,腐敗得更厲害為什麼呢?欲很容易淹沒我們眾生而欲不是只有一種啊,有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吃喝唱跳...所以不簡單哦。

﹁欲﹂,致分成兩種:一種是為了生理的刺激,個人的享受,貪圖佔有,叫做「惡法欲」;一種是把欲求動力轉成向善向光明,服務眾生、利益眾生,那叫作「善法欲」。

沒有欲還是不能成佛就如同一部車子沒有動力、沒有油,車子就不能動,非得有油才行。可是你油加上去以後,車子亂開撞到人死了也是不行。如果不加油,你車子不動還沒事雖然沒有事,但是車子沒有油就不能動,不能載人、不能載貨,放在那邊是一堆廢鐵你必須加油然後好好的開。如果出事,你能去咒罵是油害了我嗎?油不會害你,是因為你方向盤抓不穩,酒後開車,駕駛技術太差、沒有駕駛道德,橫衝直撞的,不是油害了你所以我們不要把欲當作是不好的,要趕盡殺絕。如果你把欲趕盡殺絕,就像一部車子你不要加油,它不能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菩薩心心念念想達到的目標,所以菩薩摩訶薩認為無上的正等正覺很重要,他要發這個最勝欲殊勝的欲甚深的欲|深心廣欲|廣度眾生大欲|有眾生我都要去利益他無上欲堅固欲。這是形容菩薩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完完全全的去利益眾生,菩薩發了如是等欲,於無上菩提畢竟不退。

我們世間講,把欲望變成好的,從欲望變成善法欲,叫做「願力」、﹁願望﹂生命動力不能沒有願力、願望有了生命動力最重要的就是方向盤要抓穩。菩薩的方向盤是直接對準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這種心心念念永遠不會退失的一個信心。

七、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不顧身命無能沮壞,發心趣向一切智故,一切智性常現前故,得一切佛智光明故,終不捨離佛菩提,終不捨離善知識,是為第七印

菩薩修道過程當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眾生、為了成佛道,發心趣向一切智不像我們畏畏縮縮,修道遇到困難就退縮不要修了,所以發菩提心的人很多,但最後成就的人很少。就像魚產卵的時侯幾千萬顆,可是真正能夠孵化變成小魚的很少。這是一個譬喻一般人遇到困難就退縮了

所以我們講3QIQ就是智商智商高不見得很好,AQEQ也很重要。EQ就是控制你的情緒,AQ就是受盡所有的挫折與折磨,都能夠勇往直前,這才是偉大。世界上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困境當中,一個一個的去突破,而不是退縮。能堅持到最後五分鐘的人就是成功的人。

八、菩薩摩訶薩若見善男子善女人趣大乘者,令其增長求佛法心,令其安住一切善根,令其攝取一切智心,令其不退無上菩提,是為第八印

俗話說:﹁君子有成人之美﹂我們在社會上常常會聽到有人說發心眾生,發心要做善事,往往會聽到旁邊的人說:「算了吧!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趕緊自己修吧」就被潑了一盆冷水。或是說:「自未得度,何能人?就說一大堆風涼話,聽的人一聽,說的也是,馬上就退心了

菩薩見到善男子善女人發大乘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就想盡辦法給他鼓勵、給他掌聲,陪著他然後利益他、幫助他成就佛道,令其安住一切善根,令其攝取一切智心,令其不退無上菩提,讓他不會退心,安住在善根上面這是講到隨喜功德。別人有善心善願,我們要去幫助他一臂之力,不能隨便去潑人家冷水,讓人家退心,這是千萬不可以的

但是在佛門當中,常常就會遇到這個問題你說︰﹁我發心來生來世乘願再來廣度眾生﹂,他就潑一個冷水說:「唉呀!你不怕隔陰之迷嗎?今生不了道,來生披毛戴角還」人家一聽,說的也是,就這樣退心了這張嘴巴總是令人打退堂鼓。我們應該說:「真難得你發這個大心,佛菩薩都聽到了、看到了,一定幫你加持你現在做什麼善事,我們助你一臂之力。」這樣子才能自他互為增上。

九、菩薩摩訶薩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勸令勤修一切智道,以大悲心而為說法,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轉,是為第九印

見到眾生發菩提心、不動心、平等心菩薩就勸他一定要堅持下去,菩薩以大悲心來說法,令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轉。有人發菩提心,我們就要用善方便讓他安住在菩提心上,永永遠遠的不會退轉這是菩薩的悲心因為很難得,發菩提心的不多啊,甚至有些發一發就退心了,成就的也不多

常常聽人家說發菩提心,為什麼發菩提心?

我們在這個世間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生死的問題有生必有死還有一個是從生到死當中有許許多多煩惱的問題。生死的問題、煩惱的問題,可以用世間一部分的物質來解決世間的金銀珠寶財產可以解決部分的衣食住行跟生理上的需求但是心理上的,譬如說對死亡的陰影、死亡的過程、死亡的來臨,那不是用金銀財寶或是權勢可以解決的。我們跟人之間的衝突矛盾就是煩惱,有錢人有有錢人的煩惱,他衣食住行樣樣都好,還是有煩惱。在煩惱還沒有斷盡之前,它永遠在你身心當中。

所以我們人生要面對煩惱的問題,還要面對生命困惑的問題,既然這些問題世間所有的財富沒有辦法解決,那我們要怎麼樣靠宗教的信仰來幫助呢?有的宗教說:就得救,到天堂去就得救,末日審判信就得救有信者得永生可是現在問題出現了,天堂在哪裡?有沒有人去過回來告訴我們天堂如何?

佛法說信不一定得救信只是能入而已,智才能得度信為能入,智為得度」佛陀說我們不必遠離人間到哪一個天堂、到哪一個世界問題是在於我們沒有真正的智慧,甚至還有邪知邪見。邪就是不正的思想、錯誤的認知對身心世界有錯誤的認知,這個錯誤的認知導致我們身心痛苦要斷除錯誤的認知無明,就需要智慧。

怎麼樣才是圓滿的智慧成佛悟到一切法的空性、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還不夠,還要大悲大行大願的去廣眾生利益眾生所以並沒有離開人間、離開眾生、離開這個世間,就在當下這個身心世界當中,那們去轉迷為悟,改變我們的心態、行為?我們也不必移民到哪一個世界、哪一個天堂,在當下就可以昇華淨化。

所以如果有人發菩提心,我們就要以大悲心來助他一臂之力大悲心也是近於智慧才有大悲心的。

十、菩薩摩訶薩與三世諸佛同一善根,不斷一切諸佛種性究竟得至一切智智,是為第十印

菩薩摩訶薩」意思是大菩薩。講到成佛的佛性,有的時候就讀到佛種性」。有些寺廟住持晉山,我們就寫一個恭賀的匾額,匾額上寫著﹁續佛慧命﹂。眾生都有成佛的種子、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種子叫佛種佛性

我們佛門弟子就是不要讓佛的種子斷了成佛的人沒有了,那叫斷佛種所以有人發心講經說法眾生,我們要予以讚美護持。他講經說法,能夠讓眾生瞭解佛法,發菩提心,向善向光明,世間就多一位善心人士,這個世界就會慢慢的轉化變得美好所以菩薩的修行就是要不斷一切的佛種性,因為佛種斷掉沒有了,世界就會變成黑暗的世界。

譬如花園裡面沒有播種子,就沒有辦法開花結果連種子都沒有,怎麼能希望它開花結果如果有一顆種子它會開花結果,尤其像芝麻,它小小的一顆種子,長起來有很多很多。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除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之外,就是不斷一切諸佛的種性、成佛的種子。譬如說有人在打坐用功修行,有人在誦經、拜佛,我們要小心,不要製造出奇奇怪怪的聲音打動人家俗話說:「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甚至你會斷了這個佛種

因為我們在靜坐當中最忌諱的是「音刺」,有一個聲音讓他驚嚇一個人在打坐入定的時候怕聲音來打擾他,因為在打坐的時候是非常非常敏感除非這個人真正入定,進到無心定,六根就不作用了,一切聲音消失,就不怕聲音的擾亂。進入無想定滅受盡定,慢慢他不會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存在,他也沒有聲音。

通常我們一打坐的時候,因為在專注當中,首先感覺到我們的手腳沒有了,甚至身體沒有了,世界也沒有了然後聲音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就剩下一顆孤伶伶的心這孤伶伶的心會一直執著說這顆心就是我,是我生命最後的依靠,生命最後的一個質點那境界還不夠高明因為你還執著這個心為我,這個性還是為我,所以當你出定以後,還是跟現實的凡夫一模一樣,煩惱沒有斷,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你回到現實環境當中,還是苦苦惱惱的只是在你入定的時候,有那一種光明自在喜悅,但過了那一段時間,你出定回到現實人生還是一樣的。

從定的過程當中,我們回到現實人生,第一個慢慢慢慢感覺恢復了,有手有腳有身體有肉體,然後慢慢的有世界呈現,最後聲音出現了,回到現實人生。這是講到打坐的過程有這種入定、住定、出定三種過程。

那麼看到有人在用功修行誦經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如果我們進出種種的聲音干擾他,那也是算是斷了佛種性

菩薩摩訶薩與三世諸佛同一善根不斷一切諸佛種性目的作什麼呢?究竟得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佛了,就是佛的無上菩提梵文寫— Anthara-samyak-sambodhi。我們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菩提」是正覺,正確的覺悟「三」就是正的意思「菩提」就是覺「三菩提」就是正覺。「三藐」是正等。「阿耨多羅」是無上、最殊勝之意。

眾生在這個欲界打滾,久而久之厭離了,覺得這個欲只是折磨他身心而已,所以就想覺悟,那該怎麼去覺悟呢?就有世間許許多多的宗教引導你,說升天堂到哪一個世界如何如何。這個不是正覺,叫作「捨一取一」,捨掉一個又另外去執著一個。捨一取一│離開這個欲界又到哪一個界去享受快樂,這不是正覺。

阿羅漢正覺了身心的無我,那叫作正覺要解決問題,唯有破除我執、我見,那才叫作正覺真正的覺悟。阿羅漢破除了身見我見正覺,但是悲心不足菩薩自己覺悟,也希望眾生覺悟,普遍平等的關懷一切眾生所以菩薩是﹁正等正覺﹂,阿羅漢是﹁正覺﹂。佛陀就是阿耨多羅無上,佛陀的智慧悲心最圓滿,所以我們翻「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指佛的境界。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就是要不斷佛的種子成佛的種性,我們要讓他永永遠遠的相續下去,這是我們修學佛法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