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有問題都來自人無法單獨靜靜坐在一個房間

從唯識心理學來講,我們內心有許許多多的種子,善、惡的種子。所謂「種子」就是說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觸對六塵色身香味觸法,我們已經養成一個習慣,不斷向外去攀緣追求——看這個世界、聽這個世界、觸摸這個世界、品嘗這個世界然後在我們內心深處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印象。

就是每當我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覺到什麼、感觸到什麼的當下,我們很自然的從意念去分別、想像,然後產生了感受;從感受當中,我們採取一種反應的行為。我們千生萬生已經養成這個習慣,所以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含藏了許許多多善與惡的種子,而這個種子會生現行

在我們還沒有轉凡成聖時,我們內心裡面擁有許多的不良分子、不安分子,隨時它都會現行。舉例來講,比如我們買了許多種子放在泥土裡,只要有水有陽光,它馬上就冒芽。我們內心深處有許許多多的煩惱、不安的種子,如果不透過昇華淨化,它是隨時會捉弄我們,隨時會讓我們身心不得安寧。

自古以來,我們看到一些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大部分都是能夠安於孤寂獨處。依現在的心理學來講,一個人能夠在孤寂當中喜悅自在,能夠獨處又可以跟別人共處,這是健全的人格。只一個人孤寂獨處而不能跟人家共處的話,我們給他一個名字,叫作「自閉症」就是整天鎖在房間裡面,不跟人家來往,這也不對的。如果整天往外去追尋刺激追尋新鮮的事情,靜不下來的話,毛病就更多了,那會製造問題。

人類所有問題都來自人無法單獨靜靜坐在一個房間內。心靈上的不安是人類一種生命不純熟的象徵。如果一個人能夠自得其樂的,安於孤寂的世界當中,不覺得無聊,甚至利用孤寂的時段來不斷充實自己,這是很成熟的表現。

我舉個例子,家裡面小孩子要睡覺的時候,媽媽抱著他睡覺,等一醒來沒看到媽媽,他就會哭會鬧,一直喊媽媽。我們大人的表現方法就不同了一個人孤寂的時候就想找伴,同性的也好,異性的也好,要不然打個電話聊天問他有事嗎?沒有。這就是一種不安的表現。

眾生無量劫來養成的一個習慣,就是擁有一顆不安的心靈。然後這個社會就會想盡辦法讓你去安這顆心,就是用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來吸引你,轉移你的注意力。你以為安下心來了,其實只是短暫的麻痺、麻醉而已,沒有根本的解決因為在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有這些種子。

你藉著抽菸、吃檳榔、聊天,暫時感受到那種孤寂沒有了,可是當夜深人靜時,內心那種孤寂感又會讓你想辦法讓它不孤寂那種孤寂淒涼一侵襲到我們內心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盡辦法去安排節目了這是我們眾生的一種習性問題的核心點就是我們不能獨處,不能安於孤寂、安於寂寞。而在一個智者來講,他會利用這個時段來讓生命充電,看書、做事、研究,IQ 就越來越高。

所以我們可以預言,從財富上來講,未來這個社會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幾乎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財富聚集在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上,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窮困居多,貧富差距太大。除此之外,生命的貧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為什麼?

工商業時代,人類生活越來越富裕,也許你這個生意做下來就賺了幾千萬,你從此這輩子就不用做事了那有智慧的人就想到:我有修行的老本夠了,這一生當中賺的,我好好養家省吃儉用的,什麼事可以不做了,我可以好好充電,讀博士、碩士,那麼他知識越來越高。

如果我們不懂得去充實自己,你那顆不安的心靈,就在吃喝唱跳中過日子,結果不安的心靈會越來越不安,叫作惡性循環。因為我們的方向、方法是往外去找尋新鮮刺激的,暫時看起來是安住在某一個境界上,但是這個不安的心總是喜新厭舊,又會加深不安。越是不安,越是往外追尋越是往外追尋,就越是不安,變成惡性循環這個我們稱為不成熟的人格。

儒家講到「中庸之道」,很有意思恰到好處,一個人能夠獨處又可以跟別人共處。獨處時,不覺得無聊跟人共處時,又可以跟人分享他知識上的成就、智慧的成就,這是成熟的人格特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