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 界成就品第5)

華嚴經第七卷前面是念到〈普賢三昧品〉,都是講到菩薩的境界菩薩在一個世界裡面打坐入定在我們凡夫的觀念,某一個菩薩在某一個世界入定,可是他是在所有的佛剎世界當中打坐入定,十方諸佛也伸出右手給十方無量無邊的普賢菩薩放光加持這個我們很難去想像因為我們眾生生活在我執我見的困境當中,很難去理解佛菩薩三身法身、報身、化身的那種生命現象。我們的思考模式就限制我們的生命空間。

當我們去思考的當下,首先有一個主觀的,這個我能看見世界、能聽見世界見聞覺知這個世界。在我們理解的當下,首先我們建立的是一個「我」,我能理解、我能接受、我能認同、我能看見、我能聽到、我能吃、我能聞,這就是主觀的我。這樣還不夠,有一個客觀的世界,被我認知、被我了解、被我感受。這就是主觀、客觀。

眾生的思維模式都離不開主觀、客觀而且主觀客觀的當下,在我們的內心裡面,總覺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有實實在在客觀的世界,這種實存感我們通通把它歸納叫做無明。是智慧,無明就是沒有智慧。

我們生生世世得到寶貴的人身,然後我們又生生世世把 這個寶貴的生命交還給大自然,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去突破這種我執我見———在認知的當下有一個主觀的我、有一個客觀的世界,而且是這麼樣的真實、實在,這麼樣值得我去留戀貪愛執著。千生萬世我們交出了寶貴的生命,就是打不破這個藩籬,每一生每一世都是如此,所以叫做輪迴,在這個圈圈裡面轉不出來。

那麼在主觀客觀當中我們是怎樣去認知一切呢?第一個我們透過時間來了解主觀客觀的這些現象比如說這張桌子是民國幾年製作的,到現在已經三十年,變成舊的了經過五十年就變古董我們從時間來說桌子的價值。第二個是從空間,比如這張桌子的造型,它的高度寬度深度幾尺幾吋它的品質好壞,這是紅檜木還是普通樟樹木去作的這就屬於空間。

我們生活在一個主觀的我、客觀的世界,還有時間和空間,這四種就將我們的生命束縛在一個很狹隘的生命空間,煩煩惱惱,在得失當中愛恨情仇不斷湧現,眾生可憐就是這樣子。所以在金剛經裡面,佛告訴我們要修戒定慧,去內觀身心的無常無我,打破我執我見以後,所有主觀、客觀、時間、空間的這些現象,不再束縛我們的生命了。

所以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沒有主觀實在的我無人相沒有客觀實在的世界無壽者相存在的一切我們要認知的話,就說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其實開始也找不到,結束也找不到,只是如幻如化的。

譬如一顆種子你吃下去,然後你到山上去方便,種到山上去了,不久從開始發芽你說發芽開始,但是從吃進去一直到山上方便,去方便那是結束哪裡有開始?哪裡有結束?然後樹長大以後,我們把它斷,樹死掉了我們把它拿來作成桌子,桌子開始了。桌子使用十年二十年,桌子壞掉了,我們把它丟到垃圾堆垃圾經過一段時間腐化了,我們又把它當作肥料

所以,世界上哪一個最先?哪一個最後?沒有。是不斷因因緣緣,因緣生因緣滅,來無起點,去無終點無始無終。金剛經》是佛陀的智慧,告訴我們:存在的一切一切,沒有永遠不變的一個我,也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客觀世界,無論你從時間、從空間來考察,一切都是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

譬如我們頭頂上有燈光,書本下有陰影,我說陰影出現了這個陰影是從燈光生的呢?還是從書本生的呢?當太陽出來,燈光關掉,陰影也不見了陰影是回到燈光?還是回到書本?這是我們去想像的

其實來無縱去無影,存在的一切就這麼來來去去聚聚散散,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可是我們眾生就在聚散來去當中,產生強烈的執著,有一個我,歸屬於我,被我支配、被我利用、被我享受,你的東西我想要,我的東西你不能碰,整個世界就這樣亂糟糟的。這個就告我們煩惱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現十方無量國,隨諸眾生所應見,光明遍照轉法輪

這是講到普賢三昧品裡面,佛菩薩的法身是遍滿虛空遍滿世界,所以普賢菩薩在佛的面前打坐入定,實際上是在十方世界的佛菩薩面前打坐入定這個很有意思喔,不是說一定要在佛的前面打坐入定佛是覺悟的,佛是覺者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就是要打破我執我見,覺悟了,覺悟身心的如實相,生命才自在所以我們追求的就是覺悟這是最重要的。

覺悟這個就要有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才有那個本事普現十方無量國。我們因為我執我見,我們的生活空間是這麼狹隘,一天到晚在身心當中打轉,為了這個身心要吃好、要用好、要享受,這是眾生的習性。那要能夠像佛菩薩這樣千江有水千江有月去利益眾生,要怎麼辦?你就要發大願。

我們看佛法裡面,第一種是自我身心的淨化。從佛教的歷史來看,兩千五百多年前,當時整個印度瀰漫著苦行解脫,對生命的一種厭倦有生必死,無常苦空,對生命抱著灰色的觀念。那麼解脫的方法呢?升天堂,或者到梵天,回歸到梵天。佛陀說這個不是辦法,因為你的問題不是環境的問題,是你內心的執著。

所以佛陀告訴當時的修道者:觀身心的無常無我,不再有我執我見。薩耶見一斷以後,我執我見沒有了,習氣也沒有了,思惑見惑斷了,你的生命就不再出現;生命不再出現,你就沒有生命的問題這是正等正覺真正覺悟的覺者是這樣子而不是說你修到升到一個天上你到天上也有老病死,還是有問題。

一般人說你信就得救、就升天你到天堂還會老病死嗎?還是一樣老病死為什麼?諸行無常嘛所以你用逃避的方式到天堂去是不能解決問題。佛陀告訴我們:你要解決生命的問題,你就觀察你身心的無常無我,業力就沒有一個著力點。你有我執我見,你的業力就不斷讓你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你的我執我見沒有了,它沒有一個著力點,你不再製造輪迴的業力,因為你無我了。

這種思想在當時印度來講是正確的,因為當時大家都想追求解脫,解脫輪迴生死這個問題,所以佛陀就講苦集滅道。老實說,這種觀念是非常消極厭世的。

時代來到現在,人心的思潮是覺得出現生命是很好很美的,有豐富的物質、豐富的聲光現代人是擁抱生命的,怎麼樣自我實現,怎麼樣讓我的生命有意義有價值現在我們可以利用種種科技,去發展很多工具,賺很多金錢,可以滿足人的欲望。現在可以說是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那麼,佛法對當代的人能提供的思想是什麼?因為你如果一昧的追求自我的擴充,不但傷害人類,也破壞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佛教徒要認清這個世代

佛法不是跟著時代走,而是走在時代的最前端了解這個時代的弊病在哪裡,佛法對當代的人有什麼特殊的意義,讓眾生在追求五欲當中,又能夠擁有一顆覺醒的心關懷一切有情,讓自己的生命昇華到最高點福慧雙修,這樣對人類、對自己的身心都有所助益。我們作為一個修道者,不能僅僅說關心我個人的生死輪迴煩惱,那你的心量就很小。

佛境甚深難可思,普示眾生令得入,其心樂小著諸有,不能通達佛所悟。

心量很狹隘很狹小這種人不能通達佛所悟這就是說我們的毛病。你一天到晚關心的就是我個人的生死我個人的妄想這麼多,生死輪迴很可怕,這個會讓你有道心沒有錯,你一天到晚就在我的身上下功夫,我要如何、我要如何,我要擁有什麼、我要擁有什麼,我覺得這個人好討厭,我不喜歡,他讓我煩惱,他讓我討厭。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為」,喜怒哀樂一堆就圍繞你身邊,為什麼?你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都是生活在主觀的我、客觀的世界,實實在在的我,實實在在的世界,在時空當中不斷聚聚散散、悲歡離合,一直在困擾著你,你生活在四相當中煩煩惱惱因為你是樂著在小我,這種人是永遠不能通達佛所悟的道理———透過主觀、客觀、時間、空間,來觀察宇宙的萬事萬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若有淨信堅固心,常得親近善知識,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

如果你多多去聞思修,深入經藏,對佛法僧三寶產生淨信,你有堅固的信心,你想掙脫我執我見的無明、實存感,那你就要常常去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你只要好好心靜下來,善知識就在你的眼前。三藏十二部每一個篇章都是一個大善知識所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經藏含藏無量無邊的智慧,都是諸佛菩薩千生萬世所修行的心路歷程,怎麼樣子離惡向善,怎麼樣子破惑證真,都記載清清楚楚但是,我們就不想在經典上去了解佛菩薩的心路歷程,一直想去找一個師父、找一個上師來幫我加持,他念的什麼水在我身上灑一灑,我的業障就消除這叫外道,向外求法。你能夠向內,一切問題都是我對自我身心不理解

你對身心的無常無我不理解,你就一天到晚希望別人了解我、尊重我、看得起我、關心我、擁護我,你的我相是越來越大。別人一句話,你難過痛苦別人一句話,你高興得睡不著覺,你完全生活在別人的操控中,這不叫學佛。你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人過去罵我,我記在心裡,這輩子記到來輩子,來輩子看到他就討厭你看那個時間相有多大。這一群人傷害我眾生相。所以我們很可憐,生活在四相的束縛當中,不知道怎麼去掙脫。

如果你能夠時時刻刻去觀察自己的身心,這個身心很難掌控,我們就觀察自己的呼吸,因為不呼吸馬上死,幾秒鐘腦就壞死。所以在四念住裡面講到,有一條清淨的道路, 這條道路可以直接通往到正覺的覺岸,那就是四念住———觀察自己的身、觀察自己的呼吸觀察自己的感受身、受、心、法四念住這都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自身。你不必到外面去找,就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去找真理就這麼簡單時時刻刻發生在你身上的現象,你都能夠清清楚楚尤其是你自己的心念你很清楚,現在是想東還是想西,想個人還是想外人,你自己很清楚可是你不注意它的話,就妄念紛飛。

所以,佛陀所說的法,是我們人能做到的,人能實現的,是一種人文的、人本的。真理不是遠在天邊,真理就在你身心當中,當下你去體悟。

假如你現在肚子餓, 我拿一碗飯給你吃,我說這個飯你吃了,三天以後你肚子才會飽,一年以後你肚子才會覺得很舒服,你要不要吃這種飯?沒有人想吃這種東西。我現在口渴,你把佛前的大悲水拿給我,喝了我就解渴,這個水我喝,假如你說這個是仙水,你喝了還是很渴,要一年以後才能解渴,這個水我看你也不想喝了。我現在這麼渴,我喝了馬上就不渴,這種水我喝。

我是一種譬喻。我們發現現在學佛的人把一切希望寄託在來生來世,我死了以後我的問題解決了我生前再怎麼苦都沒有關係,這個跟佛陀所說的非時非地」截然不同,天地之差。你要解除煩惱痛苦,不是等到死後的世界再去解決。就像你要解決口渴,一杯溫開水喝下去就解決了。你想我來喝一杯仙水,十年以後才不口渴,沒有這麼笨的人每一個人都希望我喝下去馬上就不口渴。

非時非地就是沒有時間的限制、沒有地點的限制這個觀念很重要。你現在煩惱,你為什麼煩惱?我得到什麼以後我就沒有煩惱,我什麼時候以後我就沒有煩惱,明天後天、明年後年我就沒有煩惱不是這樣子的你當下煩惱的癥結點在哪裡?是因為你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 所以你執著某一個東西,而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了。如果你放棄這種執著,去追求有意義的真理,當下心胸開朗光明,那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因為你看見真理的光。我們念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心光開放出來,也祝福人家心的光能夠開放出來。不要在身見我見去執著貪戀,當下你的心光就放射出來了。

佛法一定是站在人文的、人本的當下的,你就能夠離苦得樂,很實際的,馬上你就可以得到,不要等。

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

什麼是諂?什麼是誑?諂是諂媚,巴結人家,低聲下氣,沒有人格,把別人捧得高高的,希望他關心我、照顧我、了解我、保護我。誑:有一點點本事就不得了,把自己的本事有一分說成十分,有十分說一百分,狂妄。一打坐一念佛,有點境界,哇!不得了,我開悟了,我證到什麼果位了,這是誑。眾生就是這樣,沒有本事的時候,就想用巴結來壯大自己的聲勢,依靠別人來壯大自己有一點點本事,就把它擴大,狂妄。稍微修行有一點境界就不得了,好像我就是聖人了這是要不得的。

常樂慈悲性歡喜」:學佛的人常常以心慈悲喜捨四無量,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是給眾生快樂歡喜,是拔除眾生的痛苦。你有慈悲心,佛法就在你的心性當中增長,隨時你都能夠法喜充滿。你一點慈悲心都沒有,對別人好像法官對犯人,板著面孔,這不對的。學佛的人是慈眉善目,看人、講話一定是非常柔軟、很謙卑的,不能板著面孔看人,不能疾言厲色說話。我把它叫做說話,會氣死人。講話一定是有一種風度,發自內心的,慈悲的,利益對方的身心,有意義的話你才說。那些沒有意義的話、二四三的話,千萬不要講,那會造口業,浪費生命。我們出家人時時用慈悲喜捨的心腸,捨去一切妄想顛倒執著邪見,那麼這種人他生活在法喜當中。

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多讀經典,用經點來檢驗我們的心。經者,鏡也,鏡子的意思。用經典這面鏡子來照我們的心,反省檢討自己,而不是說我念多少經我有多少功德。經典多念以後,我們會發現法法皆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執著只有這個法門可以成佛,只有這個法門最高最捷徑最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某一個時空當中,這個法對某一個人剛好契機契理,他受用,這就是無上妙法。你什麼都不去研究,你只是用一個方法,什麼人你都叫他用這個方法,那不對。一定要契機契理。

太虛大師年輕時在普陀山閉關他讀大般若經,突然間入定,開悟了。開悟以後開始忙,為佛教勞碌奔坡,為國為民,真的是拋頭臚灑熱血。五十九歲走了,他的心臟留下來了,怎麼火化怎麼燒他的心臟就是不壞。他就是一顆為佛教為眾生的那種心太強烈了,結果他死了,身體火化,剩下一顆心臟,再燒還是一顆心臟。他那種為法忘軀的心,他就留一顆心臟舍利。

太虛法師臨終的時候,他躺下來不動了,旁邊的侍者也不敢講話,靜靜的等,他突然間講一句話:西方極樂世界好清涼好自在。他一生也沒有念佛,也沒有勸人念佛,也沒有講彌陀經,但是十方世界任他去遨遊。

一個開悟的聖者,他一心一意就希望佛法能夠永永遠遠的相續流傳,法輪常轉,他一心就是為佛教為眾生、為國為民,他那個心是一個聖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十方世界他一念就到了。不像我們現在的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經典都不看,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把一切問題等到死了以後才解決。就像你現在口渴喝了一杯水,要等十年以後你才不口渴,這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要多讀經典,多了解經典,佛陀真正出世的本懷,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所開示的道理是什麼,我們的毛病在哪裡癥結點在哪裡,我們要好好的檢討佛法在我們這個世代當中,雖然你講的是佛法,但是你有所偏,把佛教帶入死胡同,那是罪過無量。我們有那個責任、使命,發現現代佛教有什麼思想偏了,我們要把它扭正過來,否則越偏越遠,這個是要負起責任、負起因果的。

法久弊生佛陀的法流傳了兩千多年,一定會滲透許多不是佛法的東西,越偏越遠,偏到現在可怕了,許多外道滲透到佛法裡面來。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知見佛教要能夠法輪常轉、佛日增輝的話,出家人要好好把身心安頓在聞思修,在戒定慧上面多下功夫,自己有正知正見了,才能維護佛陀的正法永遠相續下去,否則就越偏越遠。你以為你在弘揚佛法,實際上你在萎縮它,使佛法進入死胡同,這個罪過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的。我們一定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天天我們都念三皈依,我們把它當口號,自己又不在經典下功夫,這是很可悲的。

佛法是走在世間的最前端最前端,了解時代的弊病在哪裡,這個時代當中我們怎樣引導眾生走向正覺的、光明的、積極的,人間永遠有佛法的光明來照耀,這是我們的責任、使命。出家人沒有這種體會的話,老實說你再怎麼修,你有限。我個人很慚愧,沒有修沒有證,也沒有智慧沒有神通,靠佛吃飯,依佛偷生,只是一個很平平凡凡的修道者所以很慚愧把我念這段經文的心得,跟大家一起勉勵。

「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如虛空,此乃能知佛行處。」

就是說我們要有那個使命感、責任感,自己要好好在知見上樹立起正知正見,發現佛教的弊病在什麼地方。你不要什麼都不做,經典也不看,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不對的。這是很嚴肅的一個問題。

佛陀的法這麼多,不管怎麼講,千經萬論一定是離不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作為一個佛門弟子,你如果不在三法印下功夫,不行的。諸行無常不是一句口號,你是不是要好好去思維身心為什麼是無常?為什麼老病死?它剎那剎那在變化為什麼?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本身也是無常,把我們幻現出來的身心當然也是無常。你必須在這個身心當中下點功夫,了解這個色身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性,你哪裡有時間去關心別人是非一大堆,那你根本就沒有學佛啊!你還沒有學佛呢你要對無常深深體悟,你會分秒必爭,把你的身心趕緊投入在戒定慧的熏修,在聞思修去下功夫,沒有時間去注意世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別人的問題你管那麼多

我們每一個人要愛自己,打點自己的身心現下你的身心、心念的起伏、你心裡在想什麼你感受到什麼,這些你都不清楚,你怎麼去信學學佛?學佛的人是非常非常敏感的。我所謂的敏感,不是別人講我一句我就很痛苦,不是那個敏感是對自己身心的變化,尤其心念的起伏、感受的起落,你很清楚。四念住啊!你自己身心的一切變化,你都不了解,完全無知,你拜佛念佛一大堆,那只是有為有漏的一個修法。所以方向要對,方法要對。學佛的人必須時時刻刻對自己的身、受、心、法下功夫。

為什麼要修「諸行無常」?閻羅王說你這輩子出家信佛學佛,你修的這麼好,給你當總統,你一下心念「來輩子當總統,不錯喔」,你的無常觀跑到哪裡去了?你有無常的觀念,閻羅王說給你去投胎轉世當輪王,你說「那是無常,我不要,我要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去」,這就是一心不亂。閻羅王說你這輩子出家修道幾十年了,來輩子給你金山銀山,金錢美女給你享受,你的無常觀馬上現前:「什麼金山美女我都不要,我要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心不亂。

所以我們講一心不亂,不是單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不研究,經典也不看,不是這樣子的。你真正對無常有深入理解以後,所有世間這些有形有為的一切,這些都是有漏法,在我來講是沒有意義的,我要一心念佛見佛,這是一心不亂。

你對阿彌陀佛有信心,你想去極樂世界,什麼天仙美女、金山銀山你都不要,什麼高官利祿你也不要,你看破這些了,你深深理解它是無常、有為有漏,都是煩惱法,你有這種深刻的認知,那就是一心不亂。

你對佛法僧三寶一心不亂,你不會再去想學神通、學算命、學卜卦,你也不會浪費生命去看網路那些奇奇怪怪的,那不能開悟的。那麼我說你一心不亂,你在佛法裡面相應了。

所以不要錯解一心不亂,搞得什麼都不做,以為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解決問題,不是的。佛法要善用,你用錯了,增長煩惱,也帶給別人煩惱。我看有些寺廟掛一個牌子:什麼書都不要帶進去,你來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知識分子一看,進去佛寺只念一句佛號,其他都不要,這是什麼佛教啊?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學佛的人心胸要寬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