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45)

我們今天念的是華嚴經第三十六卷,是講到十地品〉。菩薩從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圓滿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圓滿,現在進入到第四焰慧地了。第四地是怎麼修的呢?

菩薩住此第四地,
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我們先講世間貪憂」,也就是我們的根本煩惱:貪、瞋、痴。經典上有時候把它簡略,就講貪心。因為你貪得到,你樂極生悲貪不到,你苦惱,跟對方衝突,苦上加苦,叫做苦苦。貪、瞋的背後,主要是愚痴,就是執為實有。

我們的六根觸對這個世界,造成我們有一種錯覺,好像有一個實在的我、實在的一個世界、實在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是用實實在在的來看。可是,透過甚深的禪定智慧來看,這一切就像千變萬化的幻象,在不斷的排列組合而已。我們眾生的心很粗,始終被人生的這些幻象所迷惑了——這個人是男的、是女的,高的還是矮的,胖的還是瘦的,美的還是醜的。多生多劫以來,我們一直都被這些外相所迷惑,高低美醜、貧富貴賤種種,都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我們眾生為什麼不覺悟呢?因為我們都是外道———我們的快樂、痛苦,都是外面世界給我們的,所以我要搞好人際關係,不要去貪求人家的什麼。不管怎麼樣子的,想找到解決人類生死憂悲苦惱的方案,但是這個不究竟。

所以修到四地菩薩的時候,就開始修四念住,有些地方寫四念處。你要降伏化解你的貪瞋痴煩惱,剷除這些惡習的話,道理很簡單,這個道理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自己的身心當中。

因為你不愛自己,你喜歡對他人去品頭論足昨天已經過去了,你今天又講起來了十年都過去了,你還記得清清楚楚,他本人都忘得一乾二淨。所以,你要真正的愛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當下身心的如實相,是起貪心還是起惡念,你清清楚楚。講話使對方難過、使對方痛苦,你也要清清楚楚。

就是說,修道修道,你先把心收回來,真正了解自己生命的流程、生命的標準作業程序、生命的意義價值。你對自己身心的真實相、以及它的意義價值,你還沒有定位,老實說你修什麼都是很難因為這個是最根本的。你連自己都不了解,你怎麼去了解宇宙世界人生?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住在第四地的菩薩,第一個要懂得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就可以剷除世間這種貪瞋痴的麻煩。就是說,你時時刻刻注意你身心的變化流程,這個身體現在是坐的,等一下要站起來,坐跟站是不一樣的然後我去經行、我去跑步,又改變了。

所以修行修行,不是往外追尋。你有沒有把心收回來,收回來到你的身心當中,包括你的情緒感受,包括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尤其是我們的內心世界,這個內心裡面有貪瞋痴煩惱惡見,善惡都有,你要對自己的身受心法清清楚楚。

這個跟我們平時所聽到的佛法———一心念佛、一心持咒、一心持什麼經,又不大相同,但原始佛教本來就這樣修的。後代的人就加油添醋,簡略又簡略,減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思想上是有一點偏了。我們從華嚴經來看,首先你要愛你自己,這個寶貴生命你要好好疼惜,這是成佛的一個法器、道器,你對它了解多少呢?你對自己了解多少?你對自己的身心都有所誤解,那你對這個世界要不誤解很難。

觀外身,循身觀 」,外身是外來的,外來對我們生理上的刺激。譬如說零下一度,我們全身發抖大太陽下又穿很多衣服,一直冒汗,這是外來的產生了一些生理反應。那有些現象,你了解它,但相應不理————我現在全身大汗淋漓、我現在感覺很冷,你都要保持一顆清醒的心,不被這個外境所轉。

這個是講到我們修行,第一個是方向,找對方向了。我們平時所修的方向———誦經、念佛、持咒,或者去找一個上師給你灌頂,給你消災免難這個地方沒有告訴我們這樣子就是循身觀,因為這個身體是你的,它二十四小時都陪伴著你只是它有的時候要叫你吃飯、要叫你睡覺,有時候情緒上不穩定很煩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觀內受、外受、內外受,這是屬於情緒上的管控。

觀內身、觀外身,你行住坐臥你都要清清楚楚。我的手碰到筷子,我的手將飯送到口裡面,這是循身觀,你要清清楚楚的。身、心在統一的狀態之下,不容易出差錯你如果又注意東又注意西,心不集中,很容易出問題。你集中心力,注意你的行住坐臥我現在移動、我現在坐下來、我現在躺下來、我現在吃飯、我現在穿衣……我做什麼事情,我都是用百分之百的身心力量去完成,那不容易出差錯。  

那我們進一步就發現到我們六根觸對六塵,把外面的世界接納進來,讓我的生命豐富,讓我的知識豐富,讓我的經驗豐富,一方面才能維持我的生命,一方面也能夠造福社會。六根觸對六塵,一定會產生感受、感情、情緒的反應,經典裡面就簡單一個字,叫做」,接受。有主觀的我,有客觀的世界,我接納、了解,然後再去評斷。這是每一天每一時、分分秒秒我們都要經驗的事情,但是我們一般就忽略了,認為修行就是誦經念佛持咒,要不然就大禮拜、拜山,很少靜靜的去觀察自己身心狀態這是一個方向的問題。 

感受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我們透過這個感覺、這種感受,來豐富我的生命,修行來講也是一個方便。我們的六根觸對六塵,好的感受叫做樂受,快樂的感受一定造成你的貪心欲望增長不好的感受、苦受,你就會產生討厭排斥拒絕的心態,叫做瞋恨那感受來了不知道,感受消滅不知道,感受變化也不知道,你這個人粗心大意的,就叫做無明而且你時時感覺到說有一個感覺很好、感覺不好,是我在感覺,這個就是貪瞋痴的痴。

所以我們談修行佛法的話,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我們方向找對了,不是遠在天邊,是近在我的身心當中,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沒有離開過我們。可是我們因為沒有那個覺性,千生萬世就被這個感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世間萬象的一種錯誤認知牢牢的堅固的去生根。

這是講到修學佛法方向跟方法。方向就是就是我們的對身心的如實相來徹底的了解。在身心六根六塵接觸的時候,一定產生感受,感受也是我們觀察的對象,因為發生在我的身心當中,我也要了解得清清楚楚。

這個就是阿含經裡面所強調的四念住因為我們的心安住在外在的人事物上已經習慣了,我們很少把這個身心好好的寧靜統一,安住在自己的呼吸感受、以及內身外身、內受外受這一切的現象你都時時刻刻能夠清清楚楚分分明明的了解身心的狀態還包括法什麼法呢你內心裡面大煩惱中煩惱小隨煩惱不定煩惱根本煩惱這是我們生命的內涵 

我們了解這個身心,現在用一個很簡單的譬喻來了解。譬如我們這個大雄寶殿,這是用鋼筋水泥構起來的,很堅固,921大地震也沒關係鋼筋水泥建的是大殿的外殼,我們比喻這個就是你的身。這我譬喻就是這個空間。如果這個鋼筋水泥你建的很低很低,進去碰到頭的話,你進去的時候會很小心,你站起來也很小心,你很不舒服,有壓迫感。

我是用這個形容我們的身心如果一個人四肢五官很健康,可是心胸很狹小,瞧不起人家,老是注意人家的毛病,自己的毛病一堆,放在背後看不到,心胸狹小,那就像是進到一個很矮的空間裡面,容易碰到頭,你會住很不舒服。你要過得很快樂,你的心胸要放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管什麼樣的人事物,都能夠接納了解,然後去感化他、引導他。你有這種大心量,就像這個房子大大的,進來很舒服。量大福大,也就是這樣子。

我是用譬喻來了解我們的生命現象,你不要說師父說我們的心就像空間、空間就是心,不對喔,那是一種譬喻。

那你看一個房子一定有門,這邊一個門,那邊一個門,有大門、有小門,我們才能把外邊的東西搬進大殿裡面,也可以把這個大殿的東西搬出去。我們的生理結構就長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根、意根,有六根,六根門頭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關鍵點。

日日夜夜你的六根觸對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當你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你一定會產生某一種感受,我喜歡、我不喜歡、我覺得很討厭、我覺得很難過、我覺得不舒服,這種感受時時在發生,不斷在發生,你就產生貪愛跟瞋恨。然後這個感受來的時候,你不知道,你迷迷糊糊,感受變化不知道,感受消滅也不知道,那叫做無明。 

修行說起來是很簡單,就是日日夜夜、隨時隨地,去觀察自己身心的活動、它的流程。它的流程是六根跟六塵先接觸了,接觸那一剎那以後,情緒感受產生了,那麼我是不是能夠在感受產生的當下,了解到這些不實在,只是一個流變的過程你如果很在意,煩惱就跟著來了。

所以修到四地菩薩,講來講去就是愛你自己,愛你自己的生命。在你的身心當中,你會發現到沒有一個永遠不變實實在在的一個靈魂、真心、如來藏、佛性,那些都是假施設,不得已的。諸佛菩薩不得已用這個名詞,讓你安下心來你不要以為說我們有一個真心,這個絕對真心叫做真如,真者不虛,如者不變。好了,你一直在追求這個真心,最後真心就變成上帝了,萬能的上帝。這個真心好厲害,一下會變出什麼,一下變出什麼,這就是萬能的上帝。其實是我們的妄想心,是我們創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創造我們。

你了解你的身心嗎?你愛護你的身心嗎?你讓你的身心耗在那些沒有意義的事項上嗎?學佛學佛,先愛自己

你自己的身現在在演戲給我們看,你能在這個演戲當中清清楚楚它的流程,然後不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在演這場戲。你只要是無我,又能繼續演這個戲,那就是你高明的所在。如果是你在演戲當中,你迷迷糊糊的演,又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這個就叫做眾生相。眾生相就是充滿了憂悲苦惱,自己創造這些戲碼,又讓自己悲歡離合痛苦快樂,得意忘形,失意也忘形,就是凡夫眾生相。 

那我們學佛的人呢?總歸一句是向內,從自我身心當中去安定身心。你如果不知道往內在去安定身心,一直想往外去追尋————我要買好的香來供佛、買好的水果供佛,我供了佛我消多少業障,我念多少經我消多少業,我念多少咒消多少業————心外求法。並不是教你這些都不做,不是這樣子的真正的修行是向內。

所以菩薩當於五明中求,其中一個是內明,向自己的內心深處,不要執著有一個我,這是修行最高的一個境界了。一般人修行,我的本事大,我有神通,我又如何如何你本事再大,你的煩惱還是依舊,神通不能斷煩惱,神通不能打敗業力。所以我一再強調方向、方法,我們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都是在選擇方向、選擇方法,你選擇對了,你的煩惱就會慢慢一天一天少你選擇錯了,你是越修越煩惱。

這個就是四地菩薩所修的四念住,簡單的給大家作為一個參考。(2016/3/11) 

按:四念住,亦稱內觀。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覺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