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六十二 入法界第三十九】(92)

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就是三個階段:發心、修行、證果。發心以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動機、什麼樣的目的來信佛學佛,這個發心很重要所以佛門有句話「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如果是為了神通,為了報復人家,或者是什麼不好的念頭來修學佛法,最後下場是不堪設想。發心、動機很重要,你的動機正確了,你就往正確的方向去實踐。單單發心還不夠,還要依照這個心願去修行,才能夠證到聖人的果位。所以發心、修行、證果,這是學佛的三個階段。

雲比丘——緣起法海

 

善財童子來參訪海雲比丘,「向海雲比丘所頂禮其足,右繞畢,於前合掌」,他就問了一大堆的問題。

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入一切無上智海,而未知菩薩云何能捨世俗家生如來家?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海?云何能離凡夫地入如來地?云何能斷生死流入菩薩行流?云何能破生死輪成菩薩願輪?云何能滅魔境界顯佛境界?云何能竭愛欲海長大悲海?云何能閉眾難惡趣門開諸大涅槃門?云何能出三界城入一切智城?云何能棄捨一切玩好之物悉以饒益一切眾生?

 

有句話說,問題問對了,答案自然就會出來。你問的問題沒有意義,那就沒有什麼答案。所以,從你問的問題就知道你的深度、你平時用心在那個地方。你問問題很有深度,事實上在你問問題的當下,你就已經知道答案了。

有時候信徒來到這個地方,喜歡問問我的前途如何、我的家運如何、我的命運如何、我的婚姻如何、我的子女如何,都是問這些問題比較多。那善財童子問的不是世俗這些芝芝麻麻問題,他所提問的是這種有深度的,如何開展生命的智慧悲願,怎麼樣提升生命。我們來看看善財童子問的問題。

「云何能捨世俗家,生如來家」,這是第一個問題。世間的人在世俗家有父母照顧,把我們扶養長大,長大了就學習知識、賺錢養家,然後結婚生子傳宗接代。這個沒有什麼對錯或者好壞,很自然的自古以來世間人就是過這種生活習慣了但是有聖者就會突破超越這種固定的、世俗的生活模式。

人除了生男育女、衣食住行這一切以外,難道沒有比這個更高明更高超?這個生命理想嗎?人就像動物一樣子,飲食男女、吃喝玩樂,就這麼過一輩子?迷迷糊糊的,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有時候情緒高亢又不能控制,有時候情緒低落又是很難消除,這種生命有意義嗎?隨著歲月的無常流逝,慢慢走向老病死的終點,周而復始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難道這就是人生的固定模式、固定形態嗎?

所以自古就有這些聖者,他往另外一個方向,逆向思考,覺得世俗這一切都是無常敗壞,瞬息萬變,在流變的一種過程,聖者就想到怎麼樣捨去世俗的、對物欲的貪戀執著,來轉凡成聖,不再迷迷糊糊在物欲的大海中浮浮沉沉。所以「捨世俗家,生如來家」,也就是捨棄愚痴貪戀執著的這種生命形態,對身心世界如實理解以後,對一切放下執著,有智慧了。

「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海」:為什麼用海來形容?海是無量無邊,沒有辦法去數,沒有辦法去量。我們生了又死生了又死,億億萬萬次了,就像海浪一高一低、一高一低,數不出來。佛經裡面講,我們每一生每一世都要吃母奶,如果把千生萬世吃的母奶累積起來,就像大海這麼多人生在世有種種的衝突矛盾,發生打鬥流血,為了賺錢把命都拼了,所流的血、所流的淚也像海這麼多。所以用「生死大海」來說明,我們前生前世不曉得流了多少淚、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母奶,可是還是迷迷糊糊的,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我們怎麼去超越這種迷糊的生死大海,入佛智海這是第二個問題。

「云何能離凡夫地,入如來地」:凡夫所想的都是眼前的,沒有什麼因果觀念。「我要的我得到了你的我想要,我的你不能動……」,凡夫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發展出一種生活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被物所役,被物欲掌控了,這叫做凡夫。凡夫地——在飲食男女,在種種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貪戀執著,迷迷糊糊來迷迷糊糊走,凡夫的生命現象是這樣子。所以古往今來就有聖者一直不斷地探求,人出現生命來到世間,他最崇高的目的是什麼?在佛法來講,就是能夠遠離凡夫這種勞勞碌碌、庸庸俗俗的生命現象,進入大智大慧大覺的如來地。

「云何能斷生死流,入菩薩行流」:我們眾生迷迷糊糊的,被業力牽引,一生一世不斷的轉換,角色也不斷的轉變,這輩子我是你父親,來輩子我是你兒子,感情好的,下下輩子又結婚變成夫妻了。眾生就這樣迷迷糊糊的,每一生每一世角色改變了,不知道前生,不知道來生,千生萬世流浪三界六道當中眾生的這種生死流就像河流這麼流下去。菩薩就不同,他是發願,清清楚楚的知道前生知道來世,他生命已經有一個方向,他不再沉迷物欲上。

我們一般人都是迷惑在金錢、地位、物質,所以智慧沒有辦法開展出來。人類的需求不多,但是人類的欲望無限為了滿足欲望,勞勞碌碌去追求積聚,結果到老病死了,你覺醒太慢了。菩薩是發願來度化眾生,他清清楚楚的來,清清楚楚的走,他不被飲食男女、吃喝玩樂、種種物欲所迷惑,他擁有一顆清醒的頭腦,又擁有一顆慈悲的熱心腸來度化眾生,這個叫做菩薩行。就是能夠清清楚楚的來,清清楚楚的走,不被物欲所拘束,這種生命現象是菩薩行流。

「云何能破生死輪,成菩薩願輪」:我們凡夫是迷迷糊糊的,造了什麼業,你一點都做不了主就去投胎轉世,這是凡夫的生命現象。死此生彼,生彼以後又死此生彼,不斷的去輪迴,被業力所牽引。菩薩是發願,乘願再來的,他是以願力來度化眾生。所以善財童子就是問,怎麼樣去打破迷迷糊糊的生死輪,成為菩薩的這種願輪來過日子。

打個比方,過去我常常到監獄去演講,監獄裡面有三道鐵門,每一道鐵門都有兩個人拿著槍站在那邊,你從裡面要逃出來很難。那我們是發心到裡面講道理給人聽,所以典獄長就陪我們,一關一關自動打開門讓我們進去,出來的時候也是一關一關的門打開,我們一出來,門馬上鎖起來。我們是乘願而去、乘願而來,那被關在裡面的人很痛苦,他是「乘業」而去。他造了惡業,被關在裡面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不一定,很痛苦,一點自由都沒有,很多人擠在一起,那是業力所招感。

「云何能滅魔境界,顯佛境界」:你們想不想看魔?你剛才很想睡,這就是睡魔今天你什麼事都不想做,想睡大覺,睡魔困住你了。我不想讀書,我想唱唱歌跳跳舞過日子,這個叫懈怠魔。魔隨時就在你的身邊。突然間別人罵我,我大發脾氣,這是瞋恨魔發作了。看到這個東西非得到不可,我要你也要,兩個人打架了。你的欲望讓你失去理智,非得到不可,像熱鍋上的螞蟻,一定要去爭取到我想要的東西,那叫做欲魔。所有這一切都叫做無明魔,就是沒有智慧的那種行為,完全是在情欲的衝動當中過日子。我們每天都是生活在魔的境界,所以智慧不能開展。

不要以為魔長成多麼可怕,實際上最可怕是心魔———想睡覺、想懈怠、想享受、想吃喝玩樂,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人性的黑暗面。聖者破除了這個現象以後,他的生命時時是發光的、勇猛的、精進的、積極的,悲智雙運,悲心當中充滿著智慧,智慧當中充滿著悲心。就像太陽給我們光、給我們溫暖,聖者的生命帶給人類智慧的光明、慈悲的溫暖,這種生命現象值得我們好好努力精進去學。

「云何能竭愛欲海,長大悲海」:我們一再講,眾生就是沉迷在物欲中,飲食男女、吃喝玩樂,沉迷當中無法自拔,被物所轉了。學佛的人把這種愛欲念頭轉成慈悲,來關心眾生、悲憫眾生,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學佛的人不是沒有感情,他的感情已經轉化、淨化、昇華。

「云何能閉眾難惡趣門,開諸大涅槃門」眾生迷糊生迷糊死的話,一定離不開地獄餓鬼畜生。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拼命鑽。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生命不要進入地獄餓鬼畜生那種惡趣門,要努力怎麼樣去得到大智慧,開大涅槃門。

「云何能出三界城,入一切智城」: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就是飲食男女、吃喝玩樂,種種的物欲,我們貪戀執著了。那有些人離開欲的貪求,知道欲的過患以後,就深入禪定了,叫做色界;色界再最高境界的時候,就是無色界。世間人迷在飲食男女吃喝玩樂,修道人又沉迷在定境當中,那種自在安祥、光明喜悅的境界太迷人了,但是缺乏智慧。所以出三界城,就是不被物欲所迷,又不被禪定所迷,而能進入到一切智城,也就是佛的智慧。一切智是代表佛,佛的智慧有的時候我們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指一切智智。

「云何能棄捨一切玩好之物,悉以饒益一切眾生」世間有句話叫「玩物喪志」。養狗養貓養鳥養鱷魚,整天跟動物在一起,你說要開智慧,我看很難!

在阿根廷有一個信徒老是家庭一大堆的問題,他以為出家人會看風水地理,請我們去看。他家裡養了四十五隻貓,他的房間棉被上到處都是貓,我進去的時候,我聞到那個貓的味道很難過,頭會暈。人嘛,就住在人的地方,又不是動物園,竟然跟動物住在一起。我說:「你為什麼養這麼多貓?」他說:「我也不曉得,我就很喜歡貓。」因為他前生是貓,所以這輩子特別喜歡貓。

世間的人有些收集郵票,有些收集香菸盒,有些收集種種古董,有些收集奇奇怪怪好吃好喝好玩的,還有收集好酒。這些玩好之物只是讓你的生命耗在那邊,你的智慧是不能開展進步的要如何把這些玩好之物去饒益眾生。

有一次一個信徒要我去看風水地理,我說我不會看也不懂,他說你就幫我們看一下。好吧,我就去了。我一樓一樓這麼走,到第四樓的時候,我一看,我的天啊!裡面堆滿了雜物,桌子、椅子、玩具。我說:「你堆這麼多,幾年了?」他說:「大概十幾年吧。就是捨之不願意,丟棄又可惜,又想到有一天也許要用到,就越堆越多。」我說:「你家氣運不好,就是堆了這麼多沒有用的東西,你應該把這些東西布施出去給窮人。你的家是這麼好的房子,整個堆滿東西,你的氣運就不好。」

我們眾生的毛病就是喜歡收集,這一輩子用不上的東西,你堆在屋子滿滿的,你的氣運不好,智慧也不開,頭腦會越來越鈍。你的屋子堆太多東西,塞滿了空間,你的心靈就被塞滿了。

海雲比丘聽到善財童子問這麼一大堆問題以後,他說:「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財就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了。什麼叫菩提心?成佛的心,度化眾生的心。了解世間無常變化,生老病死種種逼迫,所以趕緊要找出生命的一條出路,這個叫做菩提心、覺悟的心、大悲心。

海雲比丘就說:「若諸眾生不種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些人說要出家,前輩子沒有那個善根,你這一輩子不可能出家的。能出家,大部分都是前輩子種了善根,誦經念佛持咒發願,有這個善根這輩子才能出家。所以,如果你沒有種一點善根的話,你是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接著就講到要怎麼樣去發這個心

事善知識不生疲厭,不顧身命無所藏積,等心如地無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眾生,於諸有趣專念不捨,樂觀察如來境界如是乃能發菩提心。

 

「事善知識不生疲厭」,就是去找明師,去親近有修有學有證的善知識,讓他來指導你。

「不顧身命無所藏積,等心如地無有高下」,你不要再收集那些古董、火柴盒、郵票、奇奇怪怪的古董,玩物喪志啊或者養狗養貓養鳥,你哪裡有時間來修道?一下子又怕鳥沒得吃會死,狗不餵會餓死,貓不餵牠吃的話牠也會叫,你的心整個就在物的上面,你怎麼去開智慧?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教我們,用平等心來觀世間的一切,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不會說貪戀什麼人事物。

「性常慈愍一切眾生」我們信佛學佛、發菩提心、出家修道,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所有眾生都是我們前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同事,對我們都有恩。說不定他以前是農人,種水果給我們吃;他是一個裁縫師,製作衣服給我們穿;也許是一個建築工人,他曾經建房子給我們住。所以時時要用感恩的心來看待一切眾生。

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才不會打瞌睡,你們的眼睛被睡魔蒙住了。有一個專做肉品的冷凍工廠,一個太太就在那邊上班。有一天快要下班了,她想進去冷凍庫檢查東西有沒有擺好,可是她不小心,身上忘記帶鑰匙,打開冷凍庫的門就進去了,不曉得一陣風把這個門關上,反鎖在裡面了。冷凍庫這麼冷,她喊救命也沒有用,因為那個鐵板門很厚,隔音。她就想:我今天要死在冷凍庫了!想到自己的兒女、親戚,想到銀行的存款,越想越難過,就掉眼淚了。沒有辦法,最後她想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就在這邊死了,死了我就跟你去吧!」

冷凍庫裡面很冷很冷,她身體的溫度越來越低,突然間有人把門打開了這個人是誰呢?是守衛工廠的安全人員來打開門。那個女的跪下來哭啊哭啊,說:「哇!你救了我一命你為什麼會來到這邊,幫我打開門呢?」

守衛說:我對你印象很深我每天站在門口,沒有一個人跟我打招呼,大家都把我看成空氣,好像沒有用。但是你每天來的時候,你一看到我就『阿彌陀佛,早』。下班的時候,所有的人匆匆忙忙就走了,也把我當空氣,可是你又會跟我打一聲招呼,『阿彌陀佛,明天見』。你平時每天經過的時候,都會說一句阿彌陀佛,你今天好不好、你太太如何、你孩子怎麼樣子,噓寒問暖的,所以我對你的印象很深。可是今天下班了,並沒有看到你回去跟我打招呼,我覺得很奇怪,我想你一定還在工廠裡面。我東找西找,什麼地方都找遍了,就是這個冷凍庫沒有來找。我一打開,原來你是被關在這裡面。

所以,我們什麼時候關心過眾生,也許這一念的關心,將來他會救你一命也說不定。故事這麼簡單,聽完了還想睡嗎?

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發安樂心,令一切眾生滅諸苦故;發饒益心,令一切眾生離惡法故……

 

發菩提心,簡單的就說發大悲心,普救眾生、關心眾生;發大慈心,對所有一切眾生你都要想怎麼樣去幫助他,鼓舞他的生命。你不要很冷漠的,那個臉叫做棺材臉、苦瓜臉,那糟糕了。你看佛陀的聖像都是微笑的。關心一切眾生,這是發菩提心最重要的一個前題。我們是不是有這種習慣———關心一切眾生,又不求回報?這是發菩提心很重要的一個方法。(2016/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