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參 守護一切城夜神——自在說法

 

我們看第七十一卷守護一切城夜神告訴善財童子,他得到甚深自在妙音解脫門」,這個解脫門有一個特色,就是能夠了解眾生身口意三業的善惡表現他了解到造口業是很容易的世間人的毛病就是,別人的是是非非就像放在你的胸前,看得一清二楚自己不對的地方就放在背後,看不到。

 

我唯知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脫,令諸世間離戲論語,不作二語,常真實語,恆清淨語。

 

夜神告訴善財我得到妙音解脫門,我就是要令諸世間離戲論語。什麼叫戲論語?講那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話,沒有營養的,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就叫做戲論跟修道無關,會增長煩惱的,都叫做戲論。

我一再強調,我們在大雄寶殿裡面,佛坐在前面,你講那些沒有營養的話,那是罪過很深千萬不可以不要說在佛堂,你在別的地方也是一樣,要離開這些戲論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話,包括那些是非,千萬不可以去講你會去講表示你的心很散亂,你沒在法上用功你在法上用功,你怎麼會有心思去注意別人的是非對錯呢?這個表示你的心不在法上。

我們修道人就是修身、口、意,身的行為、口的語言、心念的起伏,就修這三業,三業清淨了,你想來娑婆世界都不可能。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容易犯的就是口業。你去論別人的是非,無中生有,造成別人困擾,這個會損自己的福德,且會招感業報。

台南有個信徒信佛很虔誠,三皈五戒、菩薩戒,也誦經念佛持咒,樣樣都做了,也常常寄錢供養十方三寶。可是他的舌頭就長出一粒一粒瘀青的膿包,很痛很難過。有一天他問我:師父我不曉什麼業報,口腔舌頭老是長一粒一粒膿包?我說:「你這輩子修得這麼好,可是你前輩子造的口業,現在在受報。他說很痛苦,吃東西很不方便,連睡覺都在痛,使他不能睡覺。所以,造業受報的時候,才知道業力不可思議

不作二語,二語就是東家說西家,西家說東家,也就是離間語,這個很不好。應該說真實語,真真實實的清淨語,能夠使我們的身心清淨的,這種話可以說。

所以我們談修行,不要以為是說在佛堂誦經念佛持咒功德多大,你這個散亂心一來,東家長西家短,鬼神聽到了都不高興,用掃把來掃你的足跡了,你都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鬼神最討厭人家談世間的飲食男女、吃喝玩樂,鬼神一聽到就火大。如果你說念佛修行什麼的,他恭恭敬敬的聽。我們一下子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這都是我們的妄想業報在呈現。

一個寺廟裡面,大家如果每天很認真地誦經念佛拜佛,不要講那些是是非非,就比較不會招感這些邪魔外道。如果我們修道人沒有在道業上用功,過一天算一天,時間到了不想來上課,勉強來拜一拜,一坐下來昏沉打瞌睡,沒有在法上用功,寺廟就會招感很多的邪氣。

 

如諸菩薩摩訶薩,能知一切語言自性,於念念中自在開悟一切眾生,入一切眾生言音海。

 

這是說,雖然語言性空,但是它有作用的透過我們的分別,它會有作用,作用很大。但是不管你講什麼,在一個修道者聽起來,只是你在製造一個聲音,他不會去分別這是什麼意義。他知道你在說話,但是他不會被你說話的意義來左右他。為什麼?語言性空語言是一種假施設,是大家共同認同的,世俗規定用這個聲音來表達。

人類很殊勝的,就是我們能夠表達,動物就不行,動物只是嚎叫。人家要殺牠,牠想喊一句痛也不會喊,牠就哀叫。這隻牛你要殺牠,牠知道,牠掉眼淚。所以我們能夠投生為人,耳聰目明,能表達思想,這個在眾生界來講是令一切眾生羨慕的。但是,如果你平時使用語言的時候,造成別人困擾,造成別人煩惱,那你造口業了,你自己要承擔,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接著,善財童子看到菩薩們的神通自在,他就以偈頌來讚歎觀察守護一切城主夜神。

 

已行廣大妙慧海,已度無邊諸有海,
長壽無患智藏身,威德光明住此眾。
了達法性如虛空,普入三世皆無礙,
念念攀緣一切境,心心永斷諸分別。
了達眾生無有性,而於眾生起大悲,
深入如來解脫門,廣度群迷無量眾。

 

意思是說,你有這麼大的本事廣度眾生,就是因為你有廣大妙慧,你有智慧。長壽無患智藏身,這個很有意思,就是一個聖者三業清淨,身心健康,無病長壽。有些修道人近百歲,像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這就是長壽無患智藏身,威德光明住此眾。

今天我們要講的,最重要的就下面這兩句,了達法性如虛空,普入三世皆無礙」。這是講智慧的功能了達一切萬事萬物的本性,就像虛空找不到它的本體,通達空性了。阿含經見空成聖,見到諸法空相,這種人就已經轉凡成聖了,能夠普入三世皆無礙。

下面這一句最重要了,一起念:念念攀緣一切境,心心永斷諸分別」。對修行來講,這是很重要很重要一句話。

佛陀在世的時候,佛陀跟阿難走路,走走走,就看到一個外道把眼睛用布遮蓋起來,嘴巴也是用布封起來,耳朵也塞著。阿難就問他:你們怎麼把眼睛蓋起來,嘴巴也封起來呢?他說:我師父告訴我們,不要聽不要看不要說,就沒有妄想,就會得道。」阿難尊者很調皮,就說:那麼眼睛瞎的、耳朵聾的、嘴巴不會說話的人,不是早就開悟了嗎?

修道哪裡是要把眼睛、耳朵、嘴巴蓋起來,就會開悟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地方反而告訴我們,你就是看吧,你就是聽吧,念念攀緣一切境,心心永斷諸分別」。你的眼根觸對色塵,耳根觸對聲塵,嘴巴觸對味塵,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你的心念是用捨受,也沒有好,也沒有不好。就像我們吃飯,慢慢咀嚼,咀嚼到米飯都爛掉了,你要清清楚楚。每一粒飯都被你嚼爛了,然後它有味道出來了,這個味道出來的時候,你要知道酸甜苦辣都要知道,但是你沒有起貪愛瞋恨的心。

知道分別一切法,但不作分別想。就是說你了解現前所觸對的這個世界,六根觸對六塵,形形色色這一切,青紅赤白、大小方圓、高低美醜,你了解有這個現象,但是你了解到這些是暫時的假相,沒有永遠不變的什麼高低胖瘦美醜,你也不起貪愛執著心,也不起瞋恨心,我討厭我不喜歡。

所以華嚴經很強調,無有一物而可貪取,無有一法而可厭離」。修道的人對身邊周遭的一切清清楚楚,但是不會去貪戀執著,也不會是討厭排斥,只是清清楚楚的了解,但是沒有這種情緒上的反應。所以說心心永斷諸分別沒有貪愛,沒有瞋恨,只是清清楚楚的。

唯識宗講大圓鏡智」。就像一面鏡子,男來男現,女來女現,但是它不會說把這個相放在鏡子裡,當你一轉開的時候,這個相沒有了,另外一個相又出現了。就是了解一切的當下,沒有什麼自性分別、貪戀執著、或者是瞋恨排斥,這是聖者的境界。

這樣子還不夠,還要「了達眾生無有性,而於眾生起大悲」。這個眾生喜歡發脾氣,喜歡講是講非,你討厭他,那你永遠就度不了他。他這個毛病也是空性,也可以改。沒有一個實在的眾生,也沒有一個實實在在不變的習性,所以面對眾生的時候,不起貪愛執著,也不起瞋恨排斥,只有起大悲心。眾生沉迷在物欲當中,一天到晚講是講非,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不知道修行,真的是很可憐,所以於眾生起大悲。

深入如來解脫門,廣度群迷無量眾」。修行佛法最終的目的,就是深入如來所說的解脫門———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你證到五分法身香,有智慧,就能夠廣度群迷無量眾。

這是講到我們修行,起心動念很重要不是叫我們不聽不看不聞,是在聽看聞、見聞覺知的當下,來了解自己內心的起伏,當下去化解它。所以,心被境轉便是凡夫,心能轉境即同如來。修行就是在六根觸對六塵當中,以境驗心,以種種的境來驗自己的心,了解自己內心的世界,去離惡向善,這樣道業才能夠進步。2016/5/25【華嚴經卷七十一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1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