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品:人身難得,成佛法器

 

經典裡面接著講到,有一個很有錢的長者,他的孩子不見了,他東找西找都找不到孩子。他年紀大了,安居在大城裡面,內心很悲傷,這麼多財產要怎麼傳承下去?有一天,他那當乞丐的兒子慢慢來到大城了,剛好走到長者的門口。因為長者很有錢,乞丐一看這房子這麼莊嚴,一定是國王或大臣吧,就想快走離去。長者認出這個乞丐就是他尋尋覓覓幾十年的孩子,看到他挨餓受苦的樣子,心裡很難過。心裡一急,就派人去追,要把他帶回來。乞丐很惶恐,「他們抓我做什麼?我的生命難保了!」就拼命掙扎要跑掉,最後嚇到昏倒了。

長者就叫人用冷水潑他的臉,他醒過來了。長者對僕人說:「放掉他,不要理他,在後面跟著他,看他住什麼地方,改天就穿破破爛爛的衣服,扮成乞丐,去接近他,跟他做朋友。」

這些僕人就打扮成很窮的樣子,又髒又臭的,去接近乞丐,然後告訴他:「老是在外面乞討也不是辦法,聽說那戶人家要請工人幫他倒糞、做清潔工作,我們如果住裡面就不會挨餓受凍。」

乞丐想想,就跟著僕人回來,在長者家定居下來,他很認真鋤草掃地、做清潔工作。古代不像現在有化學廁所,都是很髒很髒的原始廁所。他很認真去工作,經過一年、兩年,長者自己也穿很舊的衣服來接近他,說:「你這麼辛苦,在我家很多年了,工作這麼認真,我把你的職務升一下。」就一步一步減輕他的工作,給他地位,然後慢慢告訴他家裡財產有哪些、放在哪裡、如何收租,漸漸把責任付與他。

長者老了,慢慢他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成熟了,機會到了,有天就請國王大臣、親戚朋友過來,就當場宣佈:「我幾十年前丟失的孩子終於被我找到,就是這一個,我現在把所有財產要交給他,請大家幫我證明。」

這是〈信解品〉裡面的譬喻故事。佛陀說「人身難得」,人身是一個寶器、法器,我們得到人身了,這是很值得我們去為自己的生命鼓掌。在我們的身心當中,有一個無價的寶珠,叫「佛性」——成佛的可能性。我們在無限生死輪迴中,還是具有這個佛性寶,可是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到底信佛學佛真的能成佛嗎?我們總覺得猶豫不決。聽了這個故事,就讓我們了解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每個人要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就看我們用心不用心,肯不肯當下承擔。你如果不肯直下去承擔,你生生世世還是當窮叫化子,只是庸庸碌碌過著凡夫俗子的生活。

 

    1. 五百弟子受記品:佛性珍寶,久被塵鎖

 

《法華經》裡面有許多譬喻,這些譬喻如果我們不理解,甚至我們會誤解佛經本來的意義。有些譬喻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當下可以體會的。在〈五百弟子授記品〉說,有一個人到親戚家去,這個親戚家的人因為有事情忙碌,沒有辦法招待他,因為看到這個窮人身上一無所有,所以弄一點東西給他吃一吃以後,他竟然醉倒了。親戚就把一顆無價的寶珠繫在他的內衣裡面。可是這個人酒醉不知道,等醉醒了,又繼續去乞討。

這個親戚原來的好意是說,如果他醒了,摸一摸身上總會發現身上這顆寶珠,有這顆寶珠,他就不必再乞討維生了。哪曉得這個人竟然沒有發現自己身上有寶珠,繼續乞討過日子。

有一年,這個親戚忽然間碰到他,就說:「某年某月某日你不是在我家,我送一大堆東西給你吃以後,我因為事忙就先走了,但是我在你的身上繫了一顆無價的寶珠,你難道不知道嗎?那顆寶珠價值連城,你可以去換現金,然後買房子、買土地,成家立業,你何苦來哉的還繼續當乞丐,受苦受難呢?」

他說:「我不知道你放寶珠在我的內衣裡面,我都沒發現。」經過這個親戚跟他講了以後,他發現這顆寶珠了,他就生活得很愜意。

我們在無量的生死中迷失了本性,把我們的快樂幸福建築在外在物質的擁有,一般人會覺得說我擁有金銀珠寶、擁有很多的財富,我就會很快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無價的寶珠,這個無價珠寶我們能夠掌握住的話,我們隨時隨地可以生活得很愜意。我們現在不快樂,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己的心性。

宋朝有一位禪師就講過這句話:「吾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垢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佛性寶,可是我們無量劫來養成一個習慣,我們不斷地向外追尋,迷失了自己的心性。佛經裡面叫做「認賊作父」,把外在的物質看成比自己內心這顆珠寶更重要了。我們不斷去往外追尋,向外追求快樂,向外追求解脫,佛經裡面稱為「外道」,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旁門左道」。真正講,「外道」也就是說我們迷失了自己。

我們再來檢討一下。有形的物質可以帶給我們生活的方便,可是這些有形物質,例如金銀珠寶、房地產、車子,依佛經來說它是「五家所共」。「五家」指王、賊、水、火、惡子。譬如地震、水災、風災、火災、不肖子孫,還有國家的徵收。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暫時的使用權,我們沒有永久的所有權,一旦我們的福報盡了,或者是給子孫花掉了。你看有些人辛辛苦苦賺了許多錢,結果孩子不爭氣,吃喝唱跳、要不然就賭博,把所有祖產都花光光了。

所以,身外之物沒有一樣是我們可以做得了主的。而我們臨終時,別人偷不走,火也燒不去,水淹不了,風吹不走,甚至地震也不怕的,那就是我們內心這顆無價的寶珠。我們能覺悟的這顆心,覺性、靈性、佛性,這是別人永遠偷不走的。我們稱為無價的寶珠,也就是我們的智慧福德。世間有形的東西,怕地震、水災、火災、風災。像這十年來,受傷的不說,世界上就有四十六萬人因為地震而喪失了生命。那有些人反而因為地震發了一筆橫財,譬如賣建材的人,因為地震後到處需要水泥鋼筋。所以,最可靠的還是自己的福報業力。

這幾天有信徒說,世界局勢不曉得會變成什麼樣子,說外國有預言二零一二年這個世界會有什麼災難。其實,信佛學佛的人動善念、做善事,一切災難化為塵。不管什麼年,只要我們動惡念做壞事,隨時都有災難。如果我們身口意都是向善向光明,一切災難可以大難化小難,小難化沒事。我們相信的是什麼?業力。

可是在我們還沒有覺醒前,我們還是追逐物質,認物為己,認賊作父。我們迷失自己心性的時候,永遠跟惡業結很深的緣,這個惡業就會招感許許多多的不幸。所以經文說,這個窮人不知道人家在他身上繫了寶珠,他不知道自己身懷寶珠。今天下午我也是要送給各位一顆無價的寶珠,這是佛經告訴我們的,在一切有情眾生的內心中,有一顆無價的寶珠,叫做「佛性」、「佛心」,世間人講「靈魂」、「本心」,禪宗的話叫做「本地風光」、「本性」。

我們看一個人生活很簡樸、很愉快,大部分就是他已經悟到心性比物質更重要,就是重心而不是重物。如果迷失自己心性,一直往外追求物質的人,他講究的是排場、穿名牌、住豪宅。迷物為己,物化的心靈,他必須藉著許許多多外在的物質來裝潢他的生命。真正在修道的人,他生活是非常單純、非常簡樸,但是他很快樂。有些人物質很充足,可是不見得會快樂,為什麼?他迷失了自己內心裡面這個無價的寶珠了。

 

    1. 見寶塔品:打破對立,主伴不二

 

《法華經》裡面還有一個譬喻,在〈見寶塔品〉中,有寶塔出現,寶塔裡面有古佛,這個古佛還會講話,請釋迦牟尼佛坐在他旁邊。我們知道佛經裡面有很多譬喻,用具體的事情去表達抽象的義理。

我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才有佛法的,這個世界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可是在〈見寶塔品〉裡面,古佛出現了,然後請釋迦牟尼佛跟他坐在一起。小學生看到這個,很簡單就可以理解。依我們學佛人來看的話,就是主伴不二、古今不二,表示出一個聖者證悟到空性的時候,他的心境超越了時空。

我們眾生的心都是「二」——主觀的我和客觀的世界。一跟多、多跟少、天跟地、陰跟陽、人我、是非、善惡、高低、美醜,我們眾生都是生在「二」的世界、相對的世界。我們看到東西,馬上就有個直覺:有一個我感受到外在有一個什麼,我看到什麼、我聽到什麼、我接觸到什麼,這是「二」。總覺得有一個主觀的我、有一個客觀的世界,然後在主客當中產生了分別、妄念、追求、排斥的心靈,這是很自然的。

日常生活中,因為我們迷物為己,所以我們一直往外去追尋,在往外追尋的當中,就產生了對立的世界,有主客、是非、善惡。我們就是生活在這種對立的世界中,所以我們始終情緒不能穩定下來,不是貪愛就是瞋恨,不是想擁有就是排斥打擊,這個心始終是七上八下,起伏不定。這是我們眾生生命的形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