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菩薩有十種依止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止,菩薩依此行菩薩行何等為十?所謂:

依止供養一切諸佛,行菩薩行

依止調伏一切眾生,行菩薩行

依止親近一切善友,行菩薩行

依止積集一切善根,行菩薩行

依止嚴淨一切佛土,行菩薩行

依止不捨一切眾生,行菩薩行

依止深入一切波羅蜜,行菩薩行

依止滿足一切菩薩願,行菩薩行

依止無量菩提心,行菩薩行

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薩行;是為十。

菩薩依此行菩薩行。

︽卷第五十四||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

如果是出家眾,當我們受戒,就有依止和尚。受戒完,回到道場,我們依止方丈和尚。菩薩在無量無邊的世界當中,要去攝化眾生而不會退卻、不會退心,就是靠十種依止。

每一個人的生命總想找到一個靠山,可是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菩薩靠什麼?他依靠什麼讓他的生命往上提昇?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依止按照這十個依止行菩薩道而不會退心。講到退心一個是退信心;一個是退位,就是從大乘位退到小乘位,本來發大心,後來不想發心,退位了。那麼,菩薩憑什麼本事,讓他的菩薩行能夠持續下去,而且都是多生多劫永遠不退心永遠不退位。

一、依止供養一切諸佛,行菩薩行

在菩薩修行過程當中,能夠時時刻刻修七種供養,並有供養十方諸佛的信心。〈普賢行願品〉就講到七種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菩薩修這七種供養所以不是從外面追求什麼,而是不斷提醒自己生命的方向。

菩薩修這七種供養,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般人所謂供養,是用鮮花水果供養,然後鮮花水果供養以後,就有所求了希望來生富貴啦…,一般人會有這種想法,真正信佛學佛的人不會這樣子。菩薩修這七種供養,讓他的行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能夠持續下去。因為眾生無邊,佛法就無邊,所必須修的菩薩道也是無邊,所修的學分也是無邊,就不會停頓下來了。所以依止這七種供養來行菩薩行,而不會退心。

二、依止調伏一切眾生,行菩薩行

眾生的心性因為心靈上的不安、七上八下,對煩惱沒有制伏力,對於善事缺乏修習力,對一切諸法缺乏洞察力,所以沒辦法調伏心。菩薩看到眾生這麼多煩惱,所以必須精進的修智慧來調伏眾生的煩惱。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習氣,菩薩「依止調伏一切眾生,行菩薩行」。

講到學佛,一般人有個觀念,說我成佛才度眾生。但我們要成佛,就必須度眾生。那到底是自利先?還是利他先呢?這兩個像左右兩腳,左腳踏一步,右腳才能往前一步右腳往前,左腳才能往前再踏一步。所以,利他或者利自己,這是相互依止,互為增上。為了利益眾生度化眾生,必須自己有所修學,必須好好專精於智慧和福德的培養,才能攝化眾生因為自我的提昇,更能夠影響眾生這是相互依止不是說我完全修到成了佛,再回頭去度化眾生。

就是福德、智慧雙修。智慧能啟發我們怎麼修福德,福德也幫助我們修智慧。所以是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為了利益眾生,必須要自我增上;在自我增上的過程,能夠影響更多更多的眾生;自利跟利他是相互增上的。

因為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有無量無邊眾生在加持菩薩;因為眾生有許許多多的煩惱痛苦,那麼菩薩道也是無量無邊。為什麼地藏菩薩到現在還是菩薩?眾生太多尤其是墮地獄的眾生太多太多,所以菩薩也不去計較自己成佛不成佛在無邊的時空當中去利益眾生。菩薩依止調伏一切眾生行菩薩行。

三、依止親近一切善友,行菩薩行

我們一個人所觀所見所知是有限的,必須去親近善知識,親近好的同參道友。我們眼睛再好,但是看不到自己的臉,必須一面鏡子才知道我們的臉什麼樣子,是乾淨還是有污點一個人如果有善知識、同參道友,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往往會忽略自己的缺點,但是別人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像我看別人的臉一清二楚別人講話對不對,行為對不對,我一聽一看,馬上察覺,可是當局者卻是不知不覺。所以菩薩還是要有同參道友、善知識來指點。

從社會來講,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但是一個團體百人千人,自然就產生一股力量。尤其這個時代講究團隊的時代你一個人說你要抗議你要做什麼,沒有人理你,如果是成百成千就引起人家注意了那是一個團體力量。

佛法講僧團,出家人也是一個團體,四個人就成為僧團。所以說:依止一切善友行菩薩行,不是單打獨鬥的,是一個很大的團體,然後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業,這個事業才能做大。

四、依止積集一切善根,行菩薩行

這個就講到「精進度」了。所謂精進,是說未曾有的善根要趕快種已經有的善根要令它擴充增長善根,「根」是能夠生長。

我們內心深處有許許多多的善念,這個善念如果不加以培養不加以照顧,這善根很快就會消失。就像我們畫畫,一筆畫下去不是很清楚,再塗上一筆更清楚,若再塗一筆那就非常清楚明白了。我們的善根也要時時去薰修。譬如衣服用很香的東西去薰,你薰一次不覺得,薰兩次、三次薰久一點這個香味就出來了。

我們誦經、念佛、持咒、拜佛、講經說法,如果經常習慣這種行為,這個善根、慧根會越來越堅定薰習久了變成一個自然的習慣然後這個習慣久了以後,它就變成一個性格而性格就決定我們的命運。平時我們講話、做事、走路、行住坐臥,如果養成一種中規中矩的習慣,到任何地方就自然表現出這種行為,不必造作。

菩薩必須積集一切善根。所謂「積集善根」就是讓我們善根增長好的善根││精進、布施、忍辱、禪定智慧要增強它,否則它會退失。譬如說布施好了,做一件就算一件,你昨天布施,今天不布施,昨天布施的功德還是在。假如是修禪定功夫,我們修啊修幾年,每天打坐,過一陣子不打坐,你過去所做的功夫全部退光光。善根也是這樣子我們本有的這些善根必須去加強它,菩薩行才不會退失。

五、依止嚴淨一切佛土,行菩薩行

我們講過小乘跟大乘的一個差別,小乘著重於個人身心的淨化,大乘除了個人身心的淨化之外,還要莊嚴這個世界,莊嚴國土。《金剛經》有嚴土熟生」││莊嚴國土、成熟眾生因為環境影響我們非常的大。環境不好,我們難以讀書,難以睡著,因為太吵雜,噪音太大。環境如果是空氣污染、水源污染,我們容易生病。環境影響我們很大,難怪孟母三遷,就是要好的環境才能培養好的小孩,這是環境教育。

整個環境是由人類的共同業力來安排眾生清淨,眾生善良,這個世界的環境就會變成非常的好。如果眾生沒有道德,破壞環境,最後自己也受到傷害,所有的人都受到傷害。我們南部的二仁溪是最毒的,許多工廠廢水、廢泥都堆積到二仁溪的兩岸,要把它清理乾淨的話,要好幾十億。現在籌不出這筆錢來啊!怎麼辦?這些毒滲透到地下水,地下水抽來用的話,不就是吃毒水了嗎?

所以大乘菩薩認為這個世界、器世間,我們要像對母親一樣的去對待它,民間有一種名字叫做「地母」。這是大乘菩薩的一個特點,除了淨化眾生的身心以外,還要著重環境的保護。環境是讓我們生存的空間,有好的生存空間,才能開展出健康的身心,發展出高尚的人格。

講到這個地方,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在台灣這個寶島真是幸福、幸運。你看伊拉克、阿富汗,成天就是在炸彈的恐嚇當中,像自殺炸彈。非洲好多國家像蘇丹查德你看那些流離失所的幾百萬難民,有些是將一個種族消滅,認為你這個種族跟我是仇懟,非把你這個種族的人通通殺掉不可,幾百萬的難民生活在恐怖當中。

我們台灣寶島這幾十年來都風調雨順當然啦!有的時候乾旱,有的時候颱風,但是都可以過得去,真是一個寶島。人家下大雪、暴風雨、龍捲風,我們只不過是一個颱風而已,颱風還帶來了水,如果沒有颱風報到還沒有水,這都是大家的善心善念所召感的。如果我們不疼惜環境,把廢水、工廠的廢料倒入河裡,結果是傷害到我們全體國民。因為廢水流到田裡面,田裡耕種出來的稻米就是有毒的,最後還是大家吃下肚;如果水引去種蔬菜水果,我們還是吃下肚去。所以「嚴淨一切佛土」,這是大乘菩薩特有的思想。

六、依止不捨一切眾生,行菩薩行

我們常常會說,眾生剛強難度難化,我們拋棄他、捨棄他。這在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行者來講眾生再怎麼惡劣,都不可以有一念放棄他。當你有放棄眾生念頭,這時候已經犯到菩薩戒犯到菩提心戒。因為菩提心就是跟眾生打成一片的心,是覺醒的心、慈悲的心,如果放棄這些眾生,丟棄這些眾生不管他,那不叫做菩薩。

眾生再怎麼惡劣,我們要千萬記得:眾生的本心還是善良的,還是有成佛的可能性。就像一根木頭濕濕的,怎麼燒都燒不著,那很簡單嘛,曬乾以後,一點火就燒了。我們的誠心、熱心不夠,所以不能度化眾生,然後我們就藉口說眾生剛強難度難化,而不是檢討自己的熱心、智慧、悲心夠不夠。如果我們的智慧、悲心、願力、善巧方便夠,眾生還是會離惡向善。世間沒有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一切是空性,一切都是可改變的。

所以,菩薩依止不捨一切眾生,行菩薩行而眾生是無量無邊,所以菩薩也生生世世在利益眾生他不會覺得說眾生這樣多,度到什麼時候呢像地藏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眾生度不盡,我怎麼辦呢?功德不嫌多啊!有沒有人說我賺錢賺太多,我不要了?沒有這回事。越多錢,你不是可以做越多善事又可以照顧你的員工,造福你的員工了嘛功德也是如此啊!這麼多的功德給我們做,功德不嫌多。所以菩薩在娑婆世界,對利益眾生這件事情,他覺得是一種服務,利他,這是眾生讓我成佛的一個增上緣,這麼多眾生讓我服務,我的菩薩道才能夠增長。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在阿根廷的時候,有信徒是專門養牛,他有一千五百公頃的土地,他養了多少牛呢?兩百多條牛。你想想看,一條牛要吃幾公頃的草?請問牛會不會說:「草太多了,我不要吃」?不可能吧!草越多,牠吃得越肥。這是打一個比方,牠不會嫌草這麼多怎麼辦

菩薩度化眾生也是如此他不會說眾生剛強難度難化眾生無量無邊不要說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就單單人類來講,六十幾億的人咦!菩薩不嫌眾生多。為什麼?因為這些眾生是幫助我成菩薩道的。眾生見面就是有緣,就想辦法去引導他走向善的光明的,也就是有許許多多的工作等待我來完成。所以「依止不捨一切眾生,行菩薩行」而不是一般人說的眾生難度難化,我們一走了之算了吧,那就犯到菩薩戒。

七、依止一切波羅蜜,行菩薩行

佛陀不是向我們講幾個簡單的法門,你自己好好去修就算了佛陀有一套圓滿的方法,讓我們修福修慧的方法怎麼樣增長我們的福德、怎麼樣增長我們悲心、怎麼樣去培養我們的智慧、然後在攝化眾生的當中能夠運用自如,那就是六種波羅蜜。

《華嚴經》有些地方是講十波蜜羅。十波蜜羅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從智慧裡面開出方便、願、力、智。一般我們簡稱六波蜜羅,六種方法讓我們的智慧成熟,讓我們福德圓滿。

第一是布施:能捨物質上的,或以我們的體力去利益眾生。財的布施,分內財施和外財施。也可以布施我們的知識、智慧,這是法布施。讓眾生遠離恐懼,使眾生不會害怕,當他的生命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要想辦法去阻止,讓他的生命得到安全,這是無畏施。

第二是持戒:過著一種道德生活,不去傷害眾生,這個叫做持戒。

佛陀為什麼先講布施再說持戒呢?因為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你一下子說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眾生聽了說「很難呢!」他不信佛了。佛陀說,那你去布施做善事,你來生就大富大貴、生天。咦,他聽起來,「喔!佛法是這麼樣子我可以做到。」所以佛陀就先說布施波羅蜜,讓你歡喜去做善事,從做善事當中引發你的善根,知道怎麼樣去維護眾生的生命、維護眾生的財產、維護眾生的節操,然後不要去說那些沒有意義的話,然後不飲酒。所以佛陀攝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先說布施波羅蜜,再說持戒波羅蜜。

布施,是你布施一件就一件的功德持戒的話,是我們眾生一生當中必須守的戒律。講到持戒,事實上,一般講持戒功德最大,在我認為持戒是我們人的本份責任,本來應該就這樣做。有些地方告訴我們說持戒功德有多大,那是為了讓眾生能夠欣然接受,依教奉行。不去殺害眾生生命,這是我們人本來就應該做的事。你的東西不想被人偷,那你就不要去偷人家的東西,這是很自然的嘛!難道說,我持不殺戒、不偷盜戒,我就功德很大?這是一個方便說法,事實上,持戒是人的本份行為而已。

持戒的目的是什麼?遠離熱惱因為如果你犯了,你的身心就會苦惱。像我們闖紅燈的話,自己受傷害,又會傷害別人或是飲酒、酒醉駕車,台灣有很多人的死亡是因為酒醉駕車而受到傷害的。所以佛陀制定這些戒律,事實上是在保護我們而不是說我這樣去做,我有多大的功德。譬如說不喝酒,你酒醉駕車的話,自己也要被關、也要判刑的,所以佛陀要制定這些戒律,都是來保護我們的。

中國也有這種思想孔孟也講到仁、義、禮、智、信。不殺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一夫一妻以外不可以有外遇,這是禮節;講話要有信用,不要隨便欺騙人家或講很低俗的話,這也是一種信用,人格上的信用;然後我們不飲酒,最起碼你頭腦會清醒,如果再加上多讀書的話,你就會有智慧。所以仁、義、禮、智、信,古代先聖先賢所見大致相同,這是人性的光明面。

仁、義、禮、智、信比較抽象,佛法是比較具體的提出實踐的方法。「仁」怎麼去做起?從尊重生命、不殺生、不吃眾生肉做起。那麼「義」?就是不偷盜別人的東西,一草一葉不是我的要,不去偷非份之財,無功不受祿。那麼「禮」節?君子之道造端於夫婦,作為一個君子,最起碼的原則就是家庭圓滿,一夫一妻,互相尊重,互相疼惜。「信」,人要有信用,話不能隨便亂講,所以不妄語,不綺語,不講那些風花雪月的,不挑撥離間,不惡口惡言,這些都是我們做人的原則。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不要說持戒有多大的功德,你為了這個功德去持戒,就沒有意義了這是做人的本份。不闖紅燈有多大的功德?沒有什麼功德,這是你的本份,本來就不應該闖紅燈佛陀就講,人生有這個「紅燈」,你闖紅燈一定會讓你身心痛苦,別人的身心也受到痛苦。

第三是忍辱:眾生的個性不同,看法不同,所以老是會有衝突,我們怎麼樣去瞭解對方,包容對方,這個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第四精進,第五禪定,第六智慧。菩薩依止這六種波羅蜜來行菩薩行而不會退心,這是佛陀講出六種圓滿的辦法,一個修福、修慧具體可行的辦法,任何人都可以去修去學,不是說我到天上以後才做的,而是當下日常生活當中,你有慈悲心、有愛心、有智慧,你懂得去關心你的家人、親戚朋友鄰居,隨時都可以來修這六種波羅蜜,就從自己的家庭開始。菩薩能夠生生世世不退,就是因為有六種波羅蜜讓他去修學,增福增慧。

八、依止滿足一切菩薩願,行菩薩行

我們講普賢菩薩有十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藥師佛有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也有觀世音菩薩的願,地藏菩薩有地藏菩薩的願,每一尊菩薩都是依願來修行,依照他發的願力去做。以「行」山填滿「願」海。「願」就像一個大海,海這麼大,我們以「行」山實踐來填願海。「願」不是一個空洞的理念,「願」是一個方向,你所修學的一切一切都匯集在願力這個地方。

講一個小小的故事。過去有一個出家人,他看到佛菩薩很莊嚴,他修啊修啊怎麼修就不能開悟,心就有點動了:「我修這麼多年,就是不能開悟」後來他看到有位將軍騎著白馬很威武,後面跟著一堆隨從,他動了個念頭,「哎呀,佛陀啊我修了這麼久不能開悟,如果這輩子不能開悟的話,我下輩子當一個將軍也不錯。」他就對著那尊佛動了這個念頭。咦,完了!真的來生他就當一個將軍。所以念頭是非常厲害的。普通人動念頭好像沒有什麼,但是一個修道的人修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他動什麼念頭真的會心想事成,那個念頭跟普通念頭是不一樣的。

佛經裡面記載,有一個外道他一入定就可以定八萬四千劫,不是八萬四千年喔!可以入非想非非想定。這個人後來入定,死掉了。有人問佛陀:「這個人入定了,到底是死了沒有?那他出了定以後,來生轉世會變成什麼?」佛陀說:「他入定太深了,沒有智慧,之後他會轉生一種鳥,這個鳥很厲害,牠在森林裡面,專門吃魚。牠的嘴巴尖尖的,飛行速度非常的快,那個水裡的魚如果稍微往上浮出,牠就把牠吃去了。」

奇怪這個修道人怎麼修到最後變成那種怪鳥呢?沒有錯!因為他在深山修道的時候,修道的地方有水池,水池的魚跳上跳下,擾亂了他。修道人忽然間動個念頭,「哎呀!你這些魚真是煩死人,我要打坐入定,你們就這麼吵我,我將來把你們全部吃光光」。他是修道人不是我們普通人普通人心很散亂,隨便一個念頭就沒有了,但是,他是在一個集中再集中的那種情況之下動了念頭,那就很厲害了。所以就滿了他的願,變成一種怪鳥,在水面飛過去就可以吃到魚。

所以一個人不要隨便動念,你這個念頭繼續動下去,就變成了願力但是好的願力沒有關係,譬如:「願弟子世世生生見佛聞法,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世世生生護持正法,度化眾生永無退卻」這是善願沒有關係這個善念不斷的發,天天發,會激發你勇猛精進。或者是說:「願弟子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阿彌陀佛放光接引」這個善念你也可以發,沒有關係。

經常發善的念頭,反而會激發我們道心道念。如果是惡的念頭,當你有了惡的念頭,馬上要趕快起正念,讓它不再生,你的這個願力才不會受到影響。否則,惡念不斷的動下去,就會滿這個願,那就麻煩了。

九、依止無量菩提心,行菩薩行

十、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薩行

這是以佛為我們的模範。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菩提心是不是今天被這個眾生侮辱,明天被那個眾生折磨,後天又有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就退心不想信佛學佛了很多人是這樣子,剛開始非常勇猛精進,可是後來呢?慢慢慢慢退了。

修行是細水長流,發長遠心,不是一生一世,而是千生萬世依止菩提心、成佛的心、度化眾生的心,依止菩提心來行菩薩行。菩提心最終的目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我們生命的最高坐標,生命的一個羅盤。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們是想成佛、利益眾生的人,不跟你計較這些小事,別為小事而抓狂,時時刻刻抓緊這個大前提、大方向、大目標去前進,不要為一些芝麻瑣碎的小事情,讓自己的道心退卻了。

行菩薩道的人經常以這十種依止勉勵自己,而不會說眾生難度化。眾生是幫助我們成佛道的增上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