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菩薩有十種不共法()

五、菩薩摩訶薩善知權實雙行道,智慧自在,到於究竟。所謂住於涅槃而示現生死。知無眾生而勤行教化。究竟寂滅而現起煩惱。住一堅密智慧法身,而普現無量諸眾生身。常入深禪定而示受欲樂。常遠離三界而不捨眾生。常樂法樂而現有婇女歌詠嬉戲。雖以眾相好莊嚴其身,而示受醜陋貧賤之形。常積集眾善,無諸過惡。而現生地獄畜生餓鬼。雖已到於佛智彼岸而亦不捨菩薩智身。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無量智慧。聲聞獨覺尚不能知。何況一切童蒙眾生。是為第五不由他教,權實雙行不共法

繼續來研究菩薩的不共法不共世間、不共二乘。佛有十八種不共法,菩薩有十種不共法,這是菩薩的智慧、悲心願力殊勝的地方。

菩薩的第五種不共法,是實教跟權教。就是方便善巧,通權達變,權巧方便。「」是用根本的佛法,就講無常、苦空、無我眾生的根性不容易瞭解,菩薩就用權巧方便的方法,來讓眾生能夠深入淺出的理解。菩薩通達了這種權實雙行道,有的時候開權顯實,有的時候用權巧方便來讓眾生接受道理。菩薩摩訶薩知道權跟實能夠同時進行,智慧自在到於彼岸,菩薩住於涅槃而示現生死。

一般講信佛學佛就是為了證涅槃、了生死,好像有一個涅槃被我證到,有一個生死被我了了。但是在菩薩的心境裡邊,在生死當中示現涅槃,又在涅槃當中示現生死一般人把涅槃當作是死亡,了結了、解脫了但是菩薩的涅槃跟一般的涅槃是有點差別的。

比如阿羅漢他證到涅槃了,可是他的業報還沒有盡,叫作﹁有餘依涅槃﹂有些阿羅漢年紀很老,又不能自殺死掉,但是他已經證到涅槃,還是有生老病死種種的這些困惑尤其是老病,因為這是一種餘業,過去生過去世所造的一種餘報,他還是要受這個老病的拖累。雖然不執著,還是會引起他的不方便這是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就是一個人業報盡了也證到涅槃了,離開人間進入無餘依涅槃。

菩薩的涅槃叫作﹁無住涅槃﹂,就是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在生死當中證到涅槃境界,功德圓滿所以菩薩才能視生死如遊園觀住於涅槃而示現生死。菩薩證到涅槃的境界,但還是照樣示現生老病死種種的人間事情跟我們一模一樣,但是心境是超越的。所以一個世界兩種心情

同樣一個家庭裡面,心情愉快和心情不愉快兩個世界;同樣生活在一棟房子裡面,吃的一樣,住的一樣,但是心情不愉快的時候看什麼都不順眼謂「性定茅屋隱」,性定性安靜下來了,茅屋隱心安菜根香」,心靜下來的時候,一切看起來是這麼美;當心煩意燥的時候,我們看到都是很煩燥齷齪的世界。菩薩跟我們一樣有生死示現、投胎轉世,一樣有老、有病、有死,但是心境是超越的。所以我們講一個人修養修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即使受到種種的逆境,生理的、心理的種種挫折,他不會像我們痛苦的哭天搶地。

菩薩住於涅槃而示現生死,知無眾生而勤行教化」。眾生不瞭解無常無我,執為實有,執常、執斷、邊見、邪見無知造業,不斷的受苦。眾生心境不空,菩薩知道眾生是空性的,但還是很努力的去教化眾生,不會因為眾生是空性就不管他,隨他去因為眾生執為實有,他實實在在感受到痛苦所以菩薩不忍眾生苦,發起大悲心來勤行教化,很努力很精進的去攝化眾生引導眾生。

究竟寂滅而現起煩惱」,菩薩已經證到涅槃寂滅的境界,了斷煩惱,但是為了攝化眾生的時候,還是現起煩惱相。舉個例子父母親修養到家,可是孩子有時候不聽話,甚至講髒話,或者是偷人家的東西,父母親就現出憤怒相、煩惱相但是他的內心裡面是風平浪靜波濤不起為了攝化眾生,還是要現起一副不高興、不屑一顧的樣子對孩子說︰「你這種行為爸爸媽媽很不喜歡、很討厭,以後你再做的話我處罰」。做子女的看到父母親不高興,瞭解這種行為不能做,他就改過了。

住一堅密智慧法身,而普現無量諸眾生身。菩薩證到了無上的法身慧命,他根本沒有什麼痛苦的事情,可是他還是要隨眾生的根機,在六道當中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到處去現身度眾生,普現無量諸眾生身諸眾生身包括人、天、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菩薩在六道當中去示現

我們平常說的十法界是約福德來說的,真正講起來是六法界而已。六道是業報

你看菩薩在哪一道?菩薩大部分都在六道裡面。聲聞、緣覺、阿羅漢也都是現人天相那佛呢?佛還是一樣在這個六道當中去化眾生所以真正講是六道。十法界是約福報智慧的種種不同,那佛是最高法界,智慧福德最高最圓滿,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福德智慧還差一截然後悲心不足的話,就變成聲聞、緣覺了。

菩薩因為證到了智慧法身,證到真正的根本智慧而起方便,從根本智起後得智來示現在六道裡,現無量的眾生身而攝化眾生。

說一個浙江杭州奉化的布袋和尚的故事話說這個布袋和尚當地的農人只要一看到穿木屐走很快很快,那就是表示要下雨了;如果他穿鞋子走很慢,代表好天氣,不用怕。他只要穿木屐走很快的話,三天內會下雨所以老百姓就趕緊把要收拾的東西收一收,三天會下大雨。

大家覺得這個肚子大大的大肚皮的和尚,能吃能睡,人看起來也蠻和藹慈祥的,便對他說:「布袋和尚你能不能來幫我們割稻」「好啊!」。東家請西家請他都說好,人家就問他:「師父啊你答應東家答應西家,十幾個人家你都答應明天要去割稻,你一個人怎麼去割」,他說:「沒關係!自然就有人嘛,你煩惱這麼多做什麼呢」門一關,他躺下來睡覺,他睡著了。

第二天,大家就去看這十幾戶的農人,每家都有一個肚子大大的布袋和尚幫他們割稻有些人覺得奇怪,打開他的房門一看,他還在睡覺,可是外面有十幾個布袋和尚在割稻他示現這個神通以後,他就走了。

菩薩證到智慧法身以後,就能夠化身千百億來化眾生所以我們念供養咒「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就像天上十五十六的月亮,非常圓滿非常光明,又沒有雲,千江有水千江月,什麼地方有緣、條件具足,什麼地方就有月亮的影子。菩薩為了攝化眾生而證到智慧法身後,他就千江有水千江月這個地方有眾生需要因緣的度化,他現身來度化,神通一現以後他就走了他不會為了這個神通而招搖撞騙,也不會為名為利,只是為了攝化眾生讓眾生對三寶起信心、恭敬心、供養心,接引眾生種善根

常入深禪定而示受欲樂」,這是菩薩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菩薩在衣食住行當中,時時刻刻跟我們一樣要吃要穿,要種種生理上的需求,譬如要涼一點啦、溫暖一點啦或者怎麼樣子的,跟我們是一樣的但是菩薩的心是在入定你看他在吃飯,事實上他的心是在入定你看他穿衣、走路跟我們世俗一模一樣,但是心境大不相同。一般人都是少一件衣服少一雙皮鞋,再怎麼買都是少一件,菩薩是隨遇而安,心境是超越的。你說他好看,你說他難看,他笑咪咪的,他不會因為你說這句話,他就難過痛苦高興。菩薩都是在定當中,這不是我們一般凡人的境界,這是菩薩的境界。

讓我們瞭解到,雖然世間有許許多多很高級的衣食住行種種的享受,但是菩薩不會去染著、執著,心境還是超越的。

有一次,到了一個古董收藏家的家裡面,都是佛像、玉石、金銀珠寶,有狼犬守門還有保鏢在守護著我進去看了一件又一件的古董,每一件都上百萬有一種非常大的雞血石,一觸摸會覺得很涼很涼冬天觸摸的時候,它就變得溫暖這雞血石紅色的,白裡透紅。

我說:「這個石頭多少錢?」

他說︰「師父要的話,五百萬好了。」

我就東看看西問問的,最後我一件都不買因為他要求我去看,不是我自己要去看的看到最後,他說:「師父總要送一件東西給你啊!」

我說:「不要,我這個身都保不住,保一個什麼玉石、什麼金銀珠寶,那可麻煩了我帶在身上還很危險麻煩」所以我一件東西都沒有拿我說:「在你看來每一件都是上百萬,可是在我看來,跟一般的石頭沒有什麼差別,就跟路邊撿到的石頭是一模一樣,沒有什麼差別

有ㄧ句話說:「物以稀為貴,這個東西有價值沒價值是大家哄抬出來的。世間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想法看法,所以態度決定生命的高度」,你重視什麼,就會執著這個東西

舉例來說有一個畫家家裡收藏好多古物,其中有一個古物是大陸運來的,比人還高的大花瓶,我站起都還要往上看的大花瓶大花瓶是一對,有兩支。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地震一搖,他想到的就這個大花瓶,萬一搖晃倒下來怎麼辦呢,他趕緊去抱住一個,那另外一個他沒有去抱,倒下來了他太太也是迷迷糊糊的就在這花瓶旁邊跌倒了,太太就怪先生說:「天搖地動地震的時候你只知道抱住這個花瓶,卻都不來抱我?」他說:「這個花瓶幾百萬呢!」,他太太說:「難道我不如這幾百萬花瓶嗎?」我們眾生迷戀於什麼執著什麼就會重視什麼就在那一刹那眾生看到的是金錢

在菩薩的眼光來看,最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平靜從平靜當中產生了智慧,比什麼都更重要。可是眾生却只知道向外追尋,所以心被境轉,就患得患失,得到了很高興,失去了很痛苦,成天就為了外在的事事物物﹁人生盡從忙裡老﹂,而不知道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寧靜智慧對生死、煩惱能夠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所以,每一個人有他生命的著眼點,生命的出口不同

菩薩雖然示受欲樂,卻能夠常遠離三界而不捨眾生常樂法樂,這是菩薩殊勝的境界菩薩在五欲當中,事實上他是在入定,常遠離三界而不捨眾生。

一般講的修行是離開三界到哪一界去就沒有生老病死,這是錯誤的觀念。一般人修行,說什麼跳出五行外、超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外,要到三界外有一個安心立命地方,跳出五行之外,不受五行控制就能安心立命不是這樣子的。而是在凡塵世界當中,不被凡塵世界所轉三界包括一切一切的有形無形在三界當中,你的身心自在不被三界所轉是超越三界而不是說離開三界到哪一個地方去安心立命這是菩薩的殊勝智慧

然後菩薩證到法身報身是非常莊嚴的菩薩累世累劫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菩薩的是非常非常的莊嚴但是為了攝化眾生,我們說四攝法要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示受醜陋貧賤之形。菩薩很有錢很有福報,可是如果你裝的富富貴貴,人家看到你就害怕了,所以菩薩還是示現很醜陋很貧賤的樣子。事實上菩薩是非常富貴的,但是為了攝化眾生,他就必須示現一個很普通很平凡的人,甚至長的很奇奇怪怪,他要隱藏他的身份,隱藏才能安全。俗話說財不露白,如果他顯示很有錢,引起別人偷盜之心那也是不好

所以菩薩都現一般平凡庸俗的樣子。但是身貧道不貧,身貧心不貧外面看起來是非常醜陋貧賤,但是他的內心是非常的充實富貴仁慈布施,這是菩薩的權實雙行道

菩薩生生世世常積集眾善無諸過惡,但是普遍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為利行、同事在超度法會,觀世音菩薩現焦面大士惡鬼鬼王的樣子很可怕。因為菩薩要引導這些很凶悍的餓鬼來吃布施的食物施食的飯菜,他就現鬼王,跟鬼長的一模一樣但很凶悍,帶著這些大鬼小鬼在旁邊,整個來接受超度法會的供品。所以在超度法會就請一尊焦面大士坐鎮,臉長的很奇怪菩薩不作惡,積了這麼多善,怎麼會這樣子呢?為了利益眾生

雖已到於佛智彼岸,而亦不捨菩薩智身菩薩已經證到佛身,但還是現菩薩身來利益眾生,這叫倒駕慈航。比如,觀世音菩薩又叫作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古佛我們看到的觀音媽祖、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事實上都是正法明如來。正法明如來就是已經到了佛的智慧了,但還是不捨菩薩的智身,為了成就利益眾生。

這是我們瞭解到菩薩通達權實雙行道﹁權﹂就是方便善巧、權巧方便,﹁實﹂就是直接跟你說無常苦空無常無我眾生不能瞭解無常無我,菩薩就像演戲一樣,演那些無常的戲、無我的戲,為了方便引導眾生。菩薩已經得到無量的智慧,但還是現出一般人的樣子。這是菩薩的一個不共法。

六、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業隨智慧行皆悉清淨。所謂具足大慈,永離殺心乃至具足正解,無有邪見。是為第六不由他教,身口意業隨智慧行不共法

菩薩的身業、口業、意業都清淨了,身口意業都是隨著智慧在運作的;而凡夫的身口意業是隨著妄念在運作。所以凡夫跟菩薩不同的地方菩薩講一句話做一件事情,智慧在前面引導著身口意業去作而凡夫的起心動念是隨著妄念,妄念來了我們不知道,也不知道它是善是惡,隨著感覺走,隨著妄念而走因此眾生真的是可憐累生累劫就是這樣子隨著妄念東飄西盪坐立難安,不能享受孤寂,不能享受獨處。有一顆妄念紛飛的心,就像猴子、野馬一樣,東奔西跳,心猿意馬。西遊記裡面塑造一個人物叫作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其實孫悟空就是我們內心的妄念

眾生很可憐,累生養成一個習慣,心直口快,心動一個念頭,嘴巴就說了,叫作大嘴巴。然後,心一動就想去採購想去買、想去吃、想去喝、想去唱、想去跳、想去睡,沒有辦法節制自己。一個成功的人對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他有辦法去節制它控制它瞭解它,不會隨著妄念東奔西跑疲於奔命

菩薩的身口意三業,一切都是隨智慧行,皆悉清淨菩薩的持戒是自自然然的持戒,不像我們說的天人交戰菩薩的持戒自自然然就遠離殺、盜、淫、妄、酒的惡業,能控制自己。

我們不要講的太遙遠太抽象,譬如一般人日常生活當中,一個最簡單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你的定力了現在物質豐富,你去到別人家裡,或是別人到你家中,都是一樣準備著糖果、餅乾、汽水、飲料之類的,哇!還有什麼咖啡、什麼茶,一斤幾萬塊的茶,糖果包裝非常精緻漂亮,一看,你的手就不能控制了,心不能控制。說起來不簡單喔!這些包裝這麼漂亮,東西一放可以放幾個月,請問有沒有防腐劑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該吃不該吃的,能吃不能吃的,要從這個地方去下手。

所以,為什麼現在醫院生意這麼好,每一家醫院人滿為患,為什麼?病從口入。食品工業越發達,醫藥就越發達,因為加工精緻的食品太多太多了,而加工精緻的東西太誘惑人了,吃了還想再吃,不吃很痛苦。尤其是咖啡,喝了就上癮;喝茶也是,不喝就難過,沒精神提不起勁糖果餅乾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講修道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

除了正餐以外,在佛經裡面吃叫作﹁數數食﹂說比丘、比丘尼一定要戒掉數數食,就是一下子吃,不斷的吃這是我們在動態的修行當中,可以去檢驗我們自己什麼東西該吃不該吃,能吃不能吃,要清清楚楚有所選擇。吃對身體不好,再好吃也要拒絕。這是我們修行當中一個很小的細節,但是影響可大了。

因此癌症的一定會有三個就是吃的東西出問題,呼吸的也有問題,喝的飲料也有問題然後堆積如山就產生病變,叫做癌症。

修行,最重要是修口德,嘴巴不亂講話該吃不該吃要清清楚楚當你不懂得吃,講話又不知道怎麼講,喜歡說是非,禍就從口出病就從口入。

修行身口意三業要清淨第一個直接從口業去下功夫,口業口德守好了,你的身體健康不容易惹禍這是菩薩第六種身口意業隨智慧行不共法世間凡夫貪圖一時美味,貪圖三吋喉嚨口感東西都要經過炸才香人奸詐不好,東西煎炸也是不好

七、菩薩摩訶薩具足大悲不捨眾生,代一切眾生而受諸苦。所謂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為利益故,不生勞倦。唯專度脫一切眾生。未曾耽染五欲境界。常為精勤滅除眾苦。是為第七不由他教,常起大悲不共法

這是讓我們瞭解菩薩的大悲心。菩薩已經開悟了,他可以證入涅槃,從此就沒有生老病死、窮通夭壽問題,但是,為基於大悲心,基於一切眾生還在煩惱痛苦、輪迴生死、迷迷糊糊的不斷惡性循環,起惑、造業、受苦所以不忍眾生苦,菩薩就必須參與我們這些輪迴,陪我們這些公子讀書,陪我們一起生死,陪我們一起輪迴。所以說菩薩具足大悲心,以大悲故而不得自在。

菩薩因為大悲心的驅使,一刻都不得休息因為具足大悲,不捨眾生,就參與輪迴,參與生死,跟我們打成一片自自然然是要代一切眾生而受諸苦,代我們眾生受苦有那些苦呢?地獄苦、畜生苦、餓鬼苦為了利益眾生,他「不生勞倦」,不覺得很疲勞很厭倦,內心裡面唯有專心來度脫一切眾生的苦然後「未曾耽染五欲境界」,不會有一念去染著五欲的境界。常為精勤滅除眾生苦,是為第七不由他教常起大悲不共法

我們有的時候心血來潮動了同情心,起了一念去做善事,可是這個大悲心偶爾動一動就沒有了,今天做善事明天不想做了今年做善事,明年要好好休息了,間斷性的。為什麼我們難以成佛?因為我們善根、善法都是斷斷續續,不像菩薩是一直持續不間斷因為他不間斷,所以能夠真正的去化眾生常起大悲。我們跟菩薩的差別是我們做善事、修學佛法、讀書,都是用功三分鐘的熱度就退了。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特質有耐性、持續性及永恒性所以成功不是來自很聰明的人,而是持續耐性的人,最後他才是容易成功的人。一個再笨的人,只要持續的用功努力,就會轉變成聰明的人。

八、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之所樂見。梵王帝釋四天王等。一切眾生見無厭足。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久遠世來,行業清淨無有過失。是故眾生見者無厭。是為第八不由他教,一切眾生皆悉樂見不共法

這是菩薩特殊的地方,是所有眾生見到他,都會使人生歡喜心、恭敬心包括天上的梵天梵王,還有玉皇大帝(又叫釋提恒因,或稱為帝釋)、四天王、天上的天人還有一切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所有這些眾生一看到菩薩都會生歡喜心。寺廟門口裡面有四天王殿,包括多聞天王、廣目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

這些大菩薩的相譬如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菩賢菩薩、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讓人一看就肅然起敬,而且生歡喜心,不會害怕。四天王天讓人看了就會害怕,因為他那個眼睛睜的大大的,手裡拿著刀劍,看起來會令人害怕菩薩相一定是慈目低眉,看起來非常莊嚴。

菩薩為什麼讓人看起來生歡喜心、恭敬心呢?菩薩摩訶薩久遠世來行業清淨無有過失,菩薩無量劫來身口意業沒有過失,不去傷害眾生,不起惡念,不起瞋恨心嫉妒心,和顏愛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修這些佛菩薩行,所以眾生見者無厭,愈看愈歡喜愈尊敬。

九、菩薩摩訶薩於薩婆若大誓莊嚴。志樂堅固。雖處凡夫聲聞獨覺險難之處。終不退失一切智心明淨妙寶。佛子。如有寶珠名淨莊嚴,置泥潦中光色不改,能令濁水悉皆澄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在凡愚雜濁等處,終不失壞求一切智清淨寶心。而能令彼諸惡眾生。遠離妄見煩惱穢濁。得求一切智清淨心寶。是為第九不由他教,在眾難處不失一切智心寶不共法

這是菩薩不共法裡面很重要的ㄧ個。菩薩雖然是身處凡夫聲聞獨覺之中,我們稱為險難之處」│指聲聞、緣覺跟凡夫很容易退失菩提心,但是菩薩跟眾生凡夫聲聞、緣覺這些二乘人處在一起,他﹁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心不會退失

有一種寶珠叫淨莊嚴,放在泥濘當中它的光跟色都不會改變,拿出來洗一洗還是一樣乾乾淨淨,而且只要丟進混濁的水,馬上令濁水變成很乾淨、澄淨的水。菩薩一個特殊的地方是在塵不染和光同塵。所以雖在凡愚雜濁等處,終不失壞求一切智清淨寶心」,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中,成佛利益眾生的心永遠不會失去,永遠保住菩提心。

十、菩薩摩訶薩成就自覺境界智,無師自悟。究竟自在到於彼岸。離垢法繪以冠其首。而於善友不捨親近。於諸如來常樂尊重。是為第十不由他教,得最上法,不離善知識,不捨尊重佛不共法

菩薩的智慧福德已經非常圓滿了,但是菩薩還是去廣結善友親近善知識,而且於諸如來常樂尊重」。他不會覺得說我的智慧這麼高福德這麼高超,你們這麼差勁,都不如我。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菩薩修到這麼高,還是非常的謙卑來利益眾生,也和我們一般人一樣,跟我們作好朋友,這是菩薩偉大的地方。菩薩不會遠離我們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感覺人生實在是很有意義不孤寂感覺佛菩薩就在我們的身邊,時時刻刻都在照顧我們,永永遠遠的在陪伴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