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菩薩有十種取、十種修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取何等為十?所謂:

取一切眾生界究竟教化故

取一切世界究竟嚴淨故

取如來修菩薩行為供養故

取善根積集諸佛相好功德故

取大悲滅一切眾生苦故

取大慈與一切眾生一切智樂故

取波羅蜜積集菩薩諸莊嚴故

取善巧方便於一切處皆示現故

取菩提得無礙智故

略說菩薩取一切法於一切處悉以明智而現了故。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取,則能不斷諸菩薩行,得一切如來無上無所取法。

︽華嚴經卷第五十七||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菩薩有十種取,「」就是執取執著、取著在我們信佛學佛的人總覺得執取不好,我們要空掉一切,空掉一切的執著煩惱習氣可是菩薩却有十種的執著,但是這個執著是好事,能淨化菩薩的智慧增長菩薩的福德,跟一般世間的愛憎取捨是不一樣的。世間的愛憎取捨是跟無明相應,菩薩的這種取是跟智慧相應、跟明相應。

一般人常常誤解,認為一切是空不可得,認為空掉身心空掉這個世界空掉一切眾生,這是誤解空。如果我們什麼都空,沒有願望也沒有什麼效法的對象效法的典範,那麼我們如何轉凡成聖?所以在這種取捨之間,菩薩有十種的「取」值得我們來研究菩薩有十個讓他去追求,讓他的生命得到了出口,讓他的生命得到了昇華,以這個十種的追求,讓他的生命不斷的昇華淨化,福德增長,來修菩薩行,或者是說菩薩道。

一、取一切眾生界究竟教化故

「取一切眾生界」,在菩薩的內心世界,時時刻刻以眾生為念在七念法門裡邊就談到:念眾生、念佛、念法、念憎、念布施、念持戒,還有一個念眾生,時時刻刻掛念眾生,利益眾生。

菩薩執取眾生,做什麼呢?取一切眾生界,究竟教化故。菩薩關心的就是眾生,因為眾生無知無明、造業受苦。菩薩認為這些眾生都是多生多劫以來的父母兄弟姊妹,如果任他們這樣子無明造業受苦實在是不忍心所以菩薩總是想辦法要去利益眾生教化眾生。

所以,我們講一切空,但是這個教化眾生的事業是不空,是不能空掉的,還是要點點滴滴的聚沙成塔匯流成河。我們講的」,是空去我們的執著,空去我們的我見身見自私利,而不是空掉現象界的一切。

取一切世界究竟嚴淨故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依存在這個世間的山河大地,以及社會的衣食住行我們人類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在一個好的環境當中,我們容易昇華淨化,假如說我們投胎到非洲,一天到晚內戰,自已人殺自已人,自殺炸彈種種爆炸,生活在恐怖存亡的關頭,在那種世界我們怎麼去修行?不可能!所以菩薩除了關心眾生,也關心這整個世界這個大局勢。

整個世界的好壞不是誰創造,是我們全體的身心行為的共同投影、共同投射,也就是集體創作。這個世界好或壞世界有沒有末日世界是不是永續存在,這一切一切都是我們大家共同決定的。所以菩薩認為除了教化眾生以外,改善環境很重要。使這個環境莊嚴清淨,有種種的文明與文化,種種設施來提升我們的心性。

所以,菩薩來到這個世間有二大任務,第一是成熟眾生教化眾生第二是莊嚴這個世界,把這個世界弄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有文明有文化的,眾生的身心才能淨化昇華,叫做環境的教育環境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是菩薩的執著,就是取一切世界究竟嚴淨故」,這個執著不是為了我個人的享受,而是讓一切眾生在美好的環境當中,身心得到了淨化。

三、取如來修菩薩行為供養故

一般民間都喜歡燒冥紙來供養神佛,殺雞宰羊來供養神佛,或以糖果餅乾、鮮花水果來供養神佛。可是這個地方怎麼樣去供養呢?修菩薩行來供養修菩薩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這些菩薩的行為來供養,而不是多少鮮花水果糖果餅乾來供養。我們講供養就是修六種波羅蜜或者是稱為六度萬行來供養佛。

四、取善根積集諸佛相好功德故

佛陀之所以成佛,是怎麼成佛的?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去利益眾生,也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刧種相好」。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究竟覺成佛,這個要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圓滿了成佛。百刧去種相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圓滿隨形好。菩薩取這個善根,積集諸佛相好功德,不是刻意去修身相,而是自然的因為心好相好命好,我們心向善向光明,這個身就慢慢會轉。所以不是刻意去修三十二相,不是這一相修什麼,那一相修什麼,而是積集諸佛相好功德故,取這個善根。

五、取大悲滅一切眾生苦故

還有一個取叫取大悲,就是修大悲心滅一切眾生苦。「叫做拔苦。眾生有這個苦把它拔除掉,就叫做悲心。印度佛陀在世的時候,當時在家眾生大部分都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這四無量定也可以斷貪瞋痴。菩薩取大悲,修大悲心,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佛法,以為談到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不是的,還有所保留的,而且這個保留不會讓我們產生執著,對於自己以及眾生的身心都有所助益的這叫做大悲心滅一切眾生苦。

有人問:什麼叫做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從那裡來?從智慧來。因為有智慧所以才有慈悲心,因為有慈悲心所以成等正覺。菩薩的生命裡邊也有一個座標,就是修大悲心滅眾生的苦。

六、取大慈與一切眾生一切智樂故。

我們講的慈跟悲,悲是拔苦,慈是給予快樂。眾生沒有快樂,給予他們快樂。

我們給予眾生的快樂有二種,一種是物質的快樂。他肚子餓了,拿饅頭給他吃,他很快樂可是吃飽了等一下又餓了。他沒有衣服穿,你給他衣服穿,他很快樂,可是他穿一穿又覺得這個不好看希望能夠穿綾羅綢緞。我們用物質的救濟,是救難救急,但是救不了眾生這種貪得無厭的心,貪得無厭的心必須要有智慧去對治。所以,從事於思想的救濟工作,讓眾生開智慧,才能真正的得到快樂。

舉個例子來講,星期天不上班,在家一個人無聊看電視看到眼睛紅了,也忘記吃飯,起初很快樂,幾個小時以後呢腰酸背痛了。我們眾生有一顆不安的心靈,這顆不安的心靈時時刻刻就是追求刺激。所謂追求刺激,也就是追求一種感覺肚子餓了吃飯,那種感覺很快樂;熱了有冷氣,那種感覺很舒服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吃大麻的人飄飄欲仙,那種感覺很舒服是感覺。我們眾生每一生每一世都是隨著感覺走,一直在追求這種感覺,叫「隨著感覺走」。很可憐。我們眾生追求快樂,都是求那種短暫的感覺

而且這種感覺是不能保留的。譬如肚子很餓了,你吃東西那一剎那很快樂,快樂很快就過去了。感覺是不能保留的,感覺要不斷的刺激它,不斷的改變它,不斷的改變才有不斷的刺激。冷了穿衣服很舒服,穿多了你難過吃東西是你餓的時候味道就會特別好,吃飽了什麼都不好吃,而且那個好吃的感覺只是一剎那,吞進就沒有了。

眾生不斷的在追求新鮮刺激,所以永遠就沒有快樂。那麼真正的快樂是什麼?讓心安定下來。菩薩修大慈,就是要讓眾生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夠知道怎麼向上向光明。所以菩薩大慈,給予眾生一切智的那種樂。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

七、取波羅蜜積集菩薩諸莊嚴故

取波羅蜜就是我們講的六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我們這六種波羅蜜做什麼呢?能夠積集菩薩的莊嚴。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身相莊嚴,從那裡來的呢?就是累生累世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莊嚴的。所有的佛像,尤其是菩薩像或者是佛像,穿金戴銀滿身貼金的,這很有道理。

我們一般人是用什麼香料、塗料、香花來莊嚴身,而菩薩他要莊嚴生命不是用物質,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莊嚴他的身心。菩薩在他的生命內心處,除了要教化眾生利益眾生修大慈大悲以外,就修六波羅蜜來積集莊嚴。

八、取善巧方便於一切處皆示現故

這個是講到大乘菩薩跟小乘有點差別。大乘菩薩善巧方便,處處去受生投胎轉世來利益眾生,這是菩薩的悲心願力。

比如文殊菩薩,他的父親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母親也是一個賢妻良母。他的母親有一天就夢見月亮,她看月亮從天上掉下來,她就抱住月亮,這個月亮就跑到她的肚子裡面。不久她懷孕了奇怪的是她一懷孕以後,這個母親就自動開始吃素。十個月以後,小孩子生下來了。這個小孩子生下來以後,他就會講話:「哀哉!父母生我劬勞意思說父母親你生我真的是很辛苦很勞累。做父母的就覺得奇怪,這個孩子生下來就會講這種話。慢慢這個孩子長大了,他就會打坐,就會修行,很奇怪。

有一天,這個孩子就跟媽媽講:「媽媽你今天中午要多煮七個人的飯,有七個高僧大德會到我們家吃飯,那是我的朋友」她說:「你有朋友?」他說:「對啊!有七個大和尚會到我們家吃飯,請你趕快準備。」母親就看這個孩子特別不一樣,講的話都會實現,於是趕緊準備一些素齋。快到中午的時候,真的有七位和尚來了吃飽飯了,做父母的就把孩子抱出來,這七個和尚就說:「小寶寶,你不要迷失,你要好好眾生,我們要走了。」爸爸媽媽就問這個小孩:「你那七個朋友是那裡來的?」他說:「我那七個朋友不是普通人,他們是南印度的佛菩薩,來我們家告訴我一些事情,叫我不要迷失。」

菩薩投胎轉世都有一些異相,為什麼?為了攝化眾生,用這個方便來攝生。釋迦牟尼佛方便投胎轉世,在皇宮裡邊當皇太子,也是一個示現這是講到菩薩有這個方便善巧來利益眾生。

所以我常常講,信佛學佛的人並不會孤獨。為什麼?佛菩薩都是來陪我們這些公子讀書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佛菩薩沒有離開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照顧我們,只是我們迷於現實人生,我們迷掉了,所以不能感受到菩薩都在我們的身邊這種感覺沒有了因為我們的心就窗戶一樣關得緊緊的,太陽照不進來。我們的心只是想追求物欲,追求一夜致富,求中獎中樂透,內心裡面是財色名食睡,就像窗戶關得緊緊,陽光怎麼照也照不進來。只要你心静下來,才真的能感受到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沒有離開我們一寸。這是講到菩薩示現來到世間。

後來這個孩子慢慢長大了出家以後,有一天走啊走啊,遇到一個客棧的主人,客棧主人就請他留下來。「師父,你今天就住在我們客棧裡邊,很方便,我們煮素菜給你吃。」結果住進去以後這個姓李的主人全家人吃素。後來李家的人哭哭啼啼的,這個出家人問:「你們哭什麼?」主人說:「我們老爸死去已經對年了,老爸人很好,死了一年多了,我們還想念他。」

這個出家人是文殊菩薩來示現的,就說:「你想知道你爸爸在那裡嗎?」主人說:「我們不知道爸爸死後到了裡。」他說:「把你家的狗叫出來。」那狗叫出來了他說:「我現在老實告訴你,這個狗就是你爸爸轉世的。」

菩薩有神通,就讓狗會說話狗就説:「某某人,我就是你的老爸,我生前做了許多壞事,現在墮落成狗身了。現在蒙菩薩來教化我們、化我們,你要趕緊請他幫我超度。」

後來文殊菩薩就對那隻狗說了幾句話:「我們一個人心如果是顛倒沒有智慧,就造業,造了業以後就會受苦。心如果不顛倒,對這個身心徹底瞭解,瞭解到諸法的空性,就能度一切苦厄。」講完以後,這隻狗就不吃東西了,當天晚上就死掉了。

菩薩攝化眾生就是要善巧方便。文殊菩薩示現到人間,到處遊化,叫做遊戲人間。有一天又遇到一個人,那個人綁了一隻羊準備宰殺,這隻羊看到這個和尙,牠就咩咩的拼命叫,文殊菩薩就說了:「你兩腳時不修,四腳被人殺,還哭什麼?」那隻羊就不叫了,準備挨殺。

這個要殺的人就想奇怪這個和尙一句話就讓這隻羊不叫就問和尙:「為什麼這個羊聽你說一句話就不叫了

和尙說:「兩腳不修,兩腳是人,人做壞事,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相這麼殺來殺去。你現在兩腳不修,將來還不是變成四腳了嗎?」

這個人一聽毛骨悚然就把刀子扔在地上,說:「我不殺這隻羊了,把牠丟到山上,讓牠逃生吧!」回去跟妻子兒女道別以後,他說:師父,我跟你出家。這個師父(文殊菩薩)就說:「好吧!你的根性這麼利,是值得化的人,所以你的法名叫『可化』吧。」

可化留在師父身邊一年二年以後,忽然間動了一個念頭,他說要去朝文殊師利菩薩。他看師父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不知道他的師父就是文殊菩薩。結果他行行復行行,來到半路上,遭到強盜圍起來了。強盜問:「和尚你到裡去你身上有錢嗎?」

可化說:「我身上沒有什麼錢,我只是要到天台山去拜文殊菩薩。」

強盜說:不行!」就把可化和尚的衣服脫光檢查,結果他們沒有找到錢,那些強盜很生氣,大怒:「今天第一樁生意就碰到一個窮和尚,什麼都沒有,身上只有一些零毛錢而已。」

其中有一個強盜就說:「把他衣服脫光吊起來,吊在樹上,讓他死在樹上。」正要把他綁的時候,一個強盜就說:「唉呀!把他綁在樹上吊死了也沒有意義,放他走算了吧!」就把他放了。

這個可化和尚趕緊到師父身邊說:「師父,我差一點就被人綁在樹上吊死了。」師父說:「你吃半斤要還八兩,你這一生殺豬宰羊不知道殺了多少如果不是老僧去救化你,你老早就被綁在樹上死了。」原來師父是菩薩化身,化身一個強盜的頭頭,去跟他們講:原諒他吧不要殺他。這是菩薩的方便示現。

我們一般人在這個世間,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受苦受難一般人都會有這個觀念來到這個世間就是受苦受難造業受報。菩薩有智慧不造業,有悲心有智慧,所以菩薩示現人間、遊戲人間來點化我們可是我們眾生就是沒智慧,不斷的造業,不斷的受苦,然後又起煩惱又造業又受苦,叫做惡性循環,這個都是因為眾生沒有智慧。所以,菩薩取善巧方便,在四生六道當中示現,去利益眾生,這是菩薩的方便。方便不是隨便方便是由智慧而來的有智慧有悲心,善巧權巧方便來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名聞利養。

剛才講的這個文殊菩薩,後來他就去坐船,遭遇大風大浪,全船的人都害怕了。文殊菩薩就說:「你們不要怕,再過幾分鐘就風平浪靜了。」他結了一個手印,然後就念咒,這是文殊菩薩的咒,這麼一念的時候,風平浪靜了大家才知道這一位和尚非同小可這是菩薩為了利益眾生,用種種的方便來利益。這是在佛書裡面有記載的,文殊菩薩示現人間遊戲人間、度化人間的一些事情。菩薩有智慧才能行方便,不是一般人講的人情世故的方便。

九、取菩提得無礙智故

「菩提」就是覺悟覺悟可以分很多類比如世間人追求吃喝唱跳飲食男女種種的這一切,這是還沒有覺悟的眾生還有一種眾生就發現到吃喝唱跳、飲食男女實在不是最究竟的,就想是不是有一處天堂讓我們移民到那邊,我們有愛心做善事,我們到那個地方去

這生當中我們當義工、做善事,將來就有好的去處在佛法裡面叫做﹁捨一取一﹂捨掉世間的飲食男女、吃喝唱跳,又去執著有外在的一個天堂、一個世界,讓我們去安心立命,這叫捨一取一。捨離一個又去執著另一個捨去這種執著又執著另外一個清淨的世界、莊嚴的世界,捨一取一還是執著。

另外一種執著是以為出現生命是很痛苦的,我不想再出現生命,斷了我執我見,證到無生法忍。所以阿羅漢叫做無生」│不再出現生命這在佛法來講,未免悲心不足。菩薩不是捨一取一,也不是悲心不足,而是以無上菩提大悲大願,在無限的時空當中來利益眾生,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眾生是迷而不覺,所以沒有菩提。有些人是捨一取一,捨離世俗的飲食男女、吃喝唱跳,去執著一個清淨的世界,追求永恆的世界永恆的生命,捨一取一,這個叫做偏知偏覺,有所偏。阿羅漢察覺到我們身心根源的痛苦在於我執我見,這個就是正知正覺可是還是有所不圓滿,為悲心不足。阿羅漢「三菩提」,就是正覺。菩薩有悲心,能平等普遍的關懷一切眾生,陪伴眾生一起走向光明的覺岸,叫做「正等正覺」、「三藐三菩提」但是福德資位還是不夠圓滿成了佛,圓滿了,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阿羅漢,生命的問題解決了叫做正覺菩薩呢我們講正等正覺;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取菩提,就是希望能夠證到圓滿的阿耨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來到世間,他還是有所追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追求,有些追求名聞利養,有些追求ㄧ夜致富,有些追求中獎,都在追求。菩薩也有十種追求,但是這十種追求不會讓他沉迷。第一個追求的是一切眾生界究竟去教化有了教化的對象,眾生讓他去教化,他才成熟自已的生命。第二,取一切世界來荘嚴這個世界。第三是以如來為我生命的最高典範,最高的生命標,來修菩薩行來供養。第四,取善根,積集諸佛的相好功德;然後取著大悲來滅一切眾生的苦取大慈與一切眾生一切智樂取波羅蜜積集菩薩諸莊嚴取善巧方便,在四生六處當中去示現生命來利益眾生最後就是取無上正等正覺,證到佛果。菩薩十種的追求,讓菩薩能夠在四生六道當中,以這種智慧來去現身,利益法界有情。

所以,不能說一個人信佛學佛了,斷盡一切的情欲,叫做業盡情空,不是這樣子的,還是有所取捨。我們要捨去的就是那些私心私利煩惱、貪、瞋、癡、邪見我們還要去追求智慧福德、大慈大悲。

接著講到菩薩有十種修。已斷除那些惡的,但是還要修十種的善法。我們的花園,第一要把土鬆平,把雜草拔乾淨,之後就沒有事了嗎?不弄乾淨以後,還要趕快下種才能開花結果,才會有美麗的花園。所以菩薩有十種取,就必須有十種修來配合。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修何等為十?所謂:

修諸波羅蜜

修學

修慧

修義

修法

修出離

修示現

修勤行匪懈

修成等正覺

修轉正法輪。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無上修,修一切法。

︽華嚴經卷第五十七||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一、修諸波羅蜜

諸波羅蜜」是我們熟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二、修學

就是學處,也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跟戒相應,叫做學處。戒、定、慧這些都是學處,尤其是戒學方面。修學就是持戒了。

三、修慧

慧就是智慧大致來說慧有分三種:聞慧思慧修慧。

一般來講我們能夠看一些經典聽人家講,多少能瞭解,也能講給別人聽,這個只是聞慧。聞慧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知正見,相信因果。我們問你聞慧成就不成就,就看你有沒有正知正見,如果有正知正見那是聞慧成就。思慧成

就,就能離惡向善,斷除一切惡,向善了。修慧成就的時候就斷盡煩惱了。

四、修義

「義」就是道理的意思。每一種法有每一種法的道理,來龍去脈我們要清情楚楚。

五、修法

修行的方法斷煩惱的方法離惡向善的方法,這些法還要修。

六、修出離

眾生的生命都是黏著,一切的人事物都讓他的心動盪不安。菩薩於一切法修出離想,就不受一切法干擾。一般人很容易受人干擾的音聲。別人在講話,你總覺得他在講我的是非,萬一有人說我的是非,我就難過所以影響我們最大的什麼?是語言。因為我們一天到晚就聽那些是非,然後煩惱就不斷的出現了。所以這個地方說「修出離」,菩薩在這個人間,這一切一切不會影響到他的心境,他超越了。

七、修示現

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隨時都是在利益眾生,在適當的場合他就出現了,來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

八、修勤行匪懈

勤行匪懈就是修精進不像我們一般人懈懈怠怠的。一般人講追求快樂懈怠放逸,其實懈怠放逸不會讓我們快樂。一個人唯有精進努力,才能品嚐到快樂幸福的那種滋味。一個人如果很懈怠很放逸,他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九、修成等正覺

修成等正覺就是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追求這個覺悟,不是偏知偏覺,更不是邪知邪覺,而是正等正覺。修成正等正覺做什麼呢?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修轉正法輪。

十、修轉正法輪

轉法輪是一個譬喻一條路高高低低不平,我們用壓路機把它壓平,然後再灌一些水泥或者是鋪柏油路,這個路很平坦,走起來就很方便。我們內心在貧富貴賤得失成敗當中起起伏伏如果有佛法在我們心中,平下心來,這時我們就感覺生命的平順。如果佛法不在我們身心運轉,那我們身心就是不平衡、不平穩,就像車子在不平穩的道路上,搖晃不安。生命也是如此如果法輪在我們身心當中轉,我們跟無常、無我相應了,不被外境所轉,又能轉境,這個時候我們的身心就非常的平穩平衡,我們便能感受生命的存在喜悅。

所以學佛不是忘掉一切,而是面對一切,然後不受一切影響。就在這一切混亂當中,有一個平穩平衡的心境,跟眾生一起走向光明的覺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