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悲心度有情

一、三世宏觀,等視眾生

 

菩薩念言:
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貪瞋痴,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婬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眾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
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
-------21卷十無盡藏品

 

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貪瞋痴,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婬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眾惡。

 

菩薩發悲願來度眾生,他是如何來看待眾生?如何看待自己生理上、心理上的毛病?我跟眾生之間有什麼關係?從這關係裡面來提升自我的心性。

 

就我們眼前來看,自出世以來,我們認識的第一個對象就是父母。小孩子出生以後,第一個就喊爸爸媽媽,然後我們認識了兄弟姊妹。但是,依佛法三世流轉、投胎六道轉世的思想,眼前一切眾生都作過我的父母,是我多生多劫以來的父母,也作過我的兄弟,作過我的姊妹,也作過我的兒女。透過三世因果、業報輪迴的觀念來看待一切眾生,不管他是本國人、外國人,所有的人都跟我們有相互的關係。

 

不單單是人,乃至畜生,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只不過因為沒智慧,做錯事、講錯話了,有些到了特殊環境來接受特殊的懲罰、特殊的教育,比如說地獄,只有在懲罰教育當中來讓人性覺醒。如果不小心投生在畜生道,在這個環境當中互相吞噉,以償這種業報,受這種教育以後重新再來。

 

我們很幸運地遠離了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投胎到人道,在人道當中所見到的人都是有緣人。我們常說「某某人我們初次見面」,事實上不是初次見面,我們都是多生多劫的老朋友見面。

 

佛陀留給世間人最大的福音,就是透過三世輪迴來看待一切眾生。我們透過前生今世來生的觀念來看待一切眾生,很自然的就會消弭人跟人之間的仇恨、鬥爭、衝突。如果認為白種人最優秀,黑種人低一等,以佛陀的眼光來看,錯了這只是一種業報的問題,我們不可能永遠投胎到白種人的天地裡面生活,如果我們做壞事,福報不夠了,也許我們投胎到非洲,變成黑種人了。

 

人跟人之間會互相投胎轉世,不單單如此,我們還會跟其他星球的人(姑且名為人)互相來往、互相投胎。以前在蘇聯就曾經有一位女性她會講金星的話,她說的話是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人能了解的,她說她是來自金星。所以,不單我們這世界各民族的人會互相來往投胎轉世,互為父母兄弟,我們跟另外的星球也會互相投胎來往轉世,互作父母。這種思想是何等的偉大宏觀讓我們的心胸闊寬到無限,自然就泯除了人跟人跟之間的種族藩離。

 

這段經文啟示我們跟一切眾生都曾經互相做過父母兄弟姊妹,這是第一個我跟眾生一個共通性。

 

第二個,我們都是凡夫眾生,不要以為我出生在貴族的家庭,我就多麼優秀,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具足了貪愛、瞋恨、愚癡、憍慢、諂誑、以及許許多多的煩惱,不管什麼種族,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都一樣。眾生在還沒有成佛成聖成賢之前,我們的心性大致說來都差不多,只是說我們受到教育的啟發,我們知道善惡,知道希聖希賢,知道自我向上,教育的功能讓我們去克制自己,但是在內心深處還是具有貪瞋癡種種煩惱心除非我們修止觀,把內心當中的種子全部消化掉消融了,轉凡成聖,見到諸法的實相,不再執著五蘊色身為我,這些煩惱才沒有。在我們還是凡夫地的時候,所有的眾生毛病我們都具備,眾生是平等,沒有因為族群而差別,白種人黑種人這種差別都是人為的。

 

當時在印度分四個階級:一個是婆羅門,宗教階級,最高最上的。婆羅門走路的時候,影子都不可以被最低賤的首陀羅去踩到,他認為首陀羅這個種族是最低賤的,從事最低賤的工作,所以婆羅門族的人連影子都不可以讓首陀羅的人踩到,這在印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階級的問題。另一種是剎帝利,就是統治階級;還有吠舍,就是商人;還有首陀羅,是奴隸。這四個階級不能通婚,婆羅門永遠就是婆羅門,首陀羅的人永遠是首陀羅,是最低賤的。

 

可是佛陀打破了階級制度。有首陀羅的人來出家,婆羅門族的人就對佛陀說:「他為什麼坐在我的前面?他為什麼比我高高在上?」佛陀說:「他先出家,他先受戒,他的德行比你高,你應該跟他頂禮。」這位婆羅門說:「他是奴隸,他是下賤的。」佛陀說:「那你不要出家。」最後這位婆羅門想通了,還是去頂禮他。這是佛陀偉大的地方,打破了族群的優越感,一切眾生皆具如來的智慧德相,都可以成佛,平等平等,完全沒有差別的。

 

我們既然跟眾生平等,佛性平等,煩惱也是平等。在我們還沒有轉凡成聖的時候,我們內心深處充滿貪愛、瞋恨、愚癡邪見、憍慢、諂誑這種種子。這是第二個眾生的共通性:具有煩惱。有些人卻是佛慢,什麼叫做「佛慢」?就是把自己當做佛,認為自己了不起,貢高我慢。這是不對的事實上,我們內心的煩惱可多了。

 

眾生的第三個共通性是:「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婬傷殺,無惡不造」。我跟眾生之間,因為具有煩惱的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的結果是形之以口,動之以手,更相惱害,遞相陵奪,你搶我,我殺害你。「姦婬傷殺」,在男女飲食當中,互相為了享受來殺害對方。

 

古代的皇帝打仗贏了,就把對方的妻妾宮女全部搶奪過來,把對方的男性全部殺害,怕他報復,古代就有這樣的現象。我們現代人也離不開這些,整個世界的戰爭,一個是財的搶奪,金銀珠寶的搶奪;一個是女色的搶奪;人類就是在財色當中,為了財色的爭奪享受互相來殺害,無惡不造。

 

「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眾惡」:不單單是我們人,乃至天道,所有還沒有成佛的眾生都是如此還沒有斷煩惱,還沒有轉凡成聖的時候,我們內心的煩惱不斷地現行(種子生現行),現行以後又加深了種子,叫做現行薰種子,就這樣不斷地惡性循環。

 

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

 

因為沒有智慧,有種種煩惱,所以人跟人之間不相恭敬,不相尊重,總覺得我是高人一等。

 

我們人不是自卑就是貢高我慢,大部分條件好的人就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有些人自卑感很重,覺得自己不如人;在人格上這兩種人都不是健康的。一個是太重自己而瞧不起別人,一個是瞧不起自己,對別人產生一種諂媚心理諂就是巴結的心理這兩種心理都是不正常的,唯有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才是健康的心理。

 

眾生因為我慢在作崇,人跟人之間就不能互相恭敬互相尊重。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站在佛性平等這個觀念,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生的父母兄弟姊妹,都對我有恩,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所以要恭敬一切眾生。經典裡面有一句話說「輕慢眾生得無量罪」,輕慢眾生有無量的過失。

 

孔夫子也講過:「無友不如己者」,「無」就是千萬不可瞧不起我們身邊的人,並不是說我們不要去交不如我們的朋友,不是這個意思。千萬不要把別人當成不如自己而瞧不起他。孔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一定有他的長處超過我,值得我向他學習。可是我們從衣著上瞧不起人,從容貌上瞧不起人,從金錢物質上瞧不起人,從衣食住行當中瞧不起人,只要我的條件比別人好,好一點點就瞧不起人,這是眾生的毛病。

 

「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這也是我們眾生的通病。如果沒有宗教信仰、文化修養的話,不懂得去關心別人、關懷別人、尊重別人,也不知道互相來啟導。「啟導」,就是說我如何來增長對方的知識、身心的健康。人跟人之間是知識的交換,我們交朋友就是希望在朋友身上得到更好的訊息,來增長我們的智慧,叫做智慧的交換、知識的交換。可是我們現代人懂得一點東西就秘而不宣,不願意告訴人家。

 

我們中國的功夫越來越少,因為都留一手;醫學上也是如此,我留一手因為這是我的秘招,我全部告訴人的話,我就比別人落後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很大的缺點。不像外國人,有新的發明馬上發表,表示他是第一個先發明的,他有著作權。他們的科學醫學種種進步得很快,因為他們著重在最先發明、最先發現、最先提出報告。但是我們這個民族是秘而不宣,傳子不傳女,因為女的將來會嫁出去,那就給別人學去了。所以古代有許許多多好的東西,無論是科學的、醫學的,我們就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我有獨家報導、有獨家新聞這種狹隘的意識造成了國家的沒落,值得我們檢討。

 

「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在國外尤其顯出特別的地方,舉例來說,日本人如果在這一條街開了洗衣店,另外一個日本人也要開洗衣店的話,必須離開幾百公尺以外才可以再開一間。但是我們的僑胞看到你的生意好,人潮多,馬上在你旁邊再開一家,東西比你便宜,然後把你打倒,他要獨佔。就是更相殺害,互為怨讎。我們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如果不改的話,在世界上是很難生存的。

 

你看猶太民族的人他們賣電器品,跑遍美國五十州價格一樣,然後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條街他開了這個店,絕對要離三條街到五條街以外才可以開同樣的店。而我們中國人就不同,你的生意好,我馬上在旁邊開一間跟你拼,叫做血拼,拚到你倒了甚至互相殺價,沒成本也賣,最後打得你死我活,這叫互為怨讎。這是講到我們民族的劣根性,值得我們來檢討。

 

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

 

菩薩常常會想到這個問題我跟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還是不斷地行無慚行。什麼叫「無慚行」?就是前面講的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婬殺傷,無惡不造,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

 

因為沒有智慧,所以我們跟眾生老是犯同樣的毛病。我們犯這些毛病,三世諸佛無不知見」, 三世諸佛有神通,不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把我們看得一清二楚。「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如果我現在不斷此無慚行,沒有羞恥心,三世諸佛也是會看到我做這些壞事,「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

 

佛菩薩的法身遍一切,對世間林林總總的一切都是清清楚楚,乃至我們起心動念,佛菩薩都看得一清二楚,「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

 

菩薩就發悲願,發什麼願力呢?我應當專心來斷除我這些惡心惡行、無慚無愧的行為,我斷了這個以後,就能夠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能證到佛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因為眾生不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才作惡多端,造業受苦,那我斷除這些煩惱,自己能夠轉凡成聖,也能夠廣為眾生來說真實法,讓眾生得到解脫。

 

二、代眾生苦,如願不退

 

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諸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 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
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
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痴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恆所沒溺。
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來迴向,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23
卷十回向品

 

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諸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這是講到普賢菩薩供養裡面的一種:代眾生苦供養。一般信佛學佛的人如果想供佛,就買鮮花水果來供養,但是在普賢行願品裡講到七種供養,其中一個就叫做代眾生苦供養,這比我們買鮮花水果供養更有意義。

 

見諸眾生造諸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菩薩摩訶薩見到眾生無知愚癡,造了許許多多的惡業,受種種的痛苦,在人道、地獄、餓鬼、畜生受了許許多多的苦以是罪障的原故,沒有辦法見佛,也沒有辦法聽聞佛法,也沒有辦法認識弘揚佛法的法師,覺得眾生真的很可憐。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就發這種大悲願,什麼悲願呢?願世世生生投胎在六道當中來陪伴眾生,陪公子讀書,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利益眾生。

 

菩薩一旦示現在六道,他就跟我們一樣具有色身,有了色身就會挨餓受凍,天氣熱他也會熱,天氣冷他也會冷。事實上,他已經是聖人了,他不必受這個苦,他可以進入涅槃,但是為了度化眾生,他必須投胎轉世,可是他不是迷迷糊糊的,而是清清楚楚的來投胎轉世,目的是要陪伴眾生、度化眾生。他也示現投胎轉世,具有肉體,跟我們一樣有眼晴有鼻子、有手有腳、有父母,但他的內心裡面是清淨的。

 

菩薩之所以投胎轉世,是乘願力而來,是主動而來的,是清清楚楚來而我們投胎轉世是迷迷糊糊來,是被動的,是被業力的風吹過來的,做不了主。一個是被業力所轉,那很痛苦一個是主動的願力,乘願而來的。

 

舉例子來講,比如監獄裡面的受刑人他是被迫,因為造了惡業,被迫關在監獄裡面,所以他感受到很痛苦。但是,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師主動到監獄去宣揚真理,度化他們,許多宗教師乘願到監獄去,講經講完就走了。這兩者不同,一個是乘願再來的人,一個是業風所吹,被動而來的。菩薩就在惡道當中來代諸眾生受種種的苦,令其解脫,這是菩薩偉大的地方。

 

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

 

菩薩既然示現到人間,要受種種的苦,是不是這樣就會退菩提心呢?不會!「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這就是菩薩跟我們眾生不同的地方。我們眾生有得吃有得喝,有時候還會說世間住久了厭煩、沒意義,但是菩薩不同,菩薩來到這個世間,眾生造再多的惡,眾生甚至來侮辱菩薩,菩薩也不會退心,不捨棄逃避,不驚怖,不退怯,永遠沒有疲厭。

 

何以故? 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

 

為什麼菩薩無有疲厭?因為他有悲願、有智慧,菩薩的悲願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挫折,禁得起眾生的侮辱,菩薩照樣能夠來度化眾生,不被種種的困境橫逆來打倒,這個是菩薩自己發的悲心悲願,是如其所願。什麼願呢?「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菩薩願意承擔一切眾生,以度化一切眾生做為他的使命、他的志願、他的志樂,再苦、再多的磨難,菩薩都高高興興歡歡喜喜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來荷負一切眾生的苦難,令其解脫這是菩薩偉大的地方。

 

有一個了不起的故事說彌勒菩薩化身做一個布袋和尚,有人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就把布袋甩在地上,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有智慧,不執著一切,放下一切,捨棄我們的煩惱,捨棄我們的執著。另外一個人就說:「佛法只有這樣子嗎?」布袋和尚又把袋子揹起來,意思就是承擔。

 

我們要有兩種功夫:一個是放下的功夫,一個是承擔的功夫。這世間一切的苦難,我一肩把它挑起,認為這是我該做的本分事,這個本分事不是某某人逼迫我做,是我自己自願要去承擔。一個人自願主動要去做事情,就會做得高高興興歡歡喜喜如果一個人是被迫去做一件事情,會做得很痛苦。菩薩來度化眾生是主動是自願,所以歡歡喜喜的來承擔一切苦難,決欲荷負一切眾生。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

 

這就叫觀眾生苦。眾生在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求不得苦,在種種的苦難當中作不了主,就像一片樹葉在水上漂過來漂過去。

 

我們六根對六塵,見到什麼起貪愛,見到什麼起瞋恨,貪愛瞋恨變成我們的習性,而這個習性就讓我們不斷地培養許許多多貪瞋癡的種子種子又會生現行,我們又繼續六根六塵一觸對,馬上又是貪愛瞋恨,惡性循環當中就造了許許多多的惡業就像一片樹葉隨著水流漂過來漂過去,我們眾生也是這樣子隨業流轉,隨著業在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這六道裡面轉過來轉過去。

 

講到這裡,我常常會想天堂我們也去過了,地獄我們也到過了,餓鬼我們也嘗試過了,畜生我們也去做過了,在這六道當中我們付出這麼多的代價,我們繳的學費太貴了,可是我們到現在還是迷迷糊糊。說起來我們真是慚愧啊我們付出這麼多的代價,千生萬世、萬世千生,我們生死以之的拋頭顱灑熱血,每一生每一世流了多少淚、流了多少血、流了多少汗,可是我們始終沒有覺醒。

 

菩薩看到我們在這六道當中頭出頭沒,「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所以菩薩就發這個悲願:「我應救之,令得出離」。眾生無知造業受苦,就像小孩的習性還是在小孩子到了大賣場,看到什麼隨手抓起來就吃,他不知道這個東西是要用錢買的想要東西就哭著要,也不管父母親有錢沒錢,小孩子就是這樣沒有智慧,無知。所以幼小孩子犯法不得判刑,因為他不知道什麼,但是十八歲成年以後就不行了,成人犯錯罪就重了。

 

佛菩薩看我們眾生就像小孩子,不管有罪無罪都是一種生理上的反應,生理上的需求立刻要滿足,就沒有是非善惡的觀念,也不懂得去克制自己。我們無量劫來的煩惱,就會讓我們生理要求馬上希望得到滿足,所以我們就不斷造業受苦,叫做虛妄的生、虛妄的死、虛妄的造業、虛妄的受苦,這是眾生的毛病。菩薩見到我們眾生沒有智慧,就發悲願:我應救度眾生,令眾生出離三惡道,出離貪瞋癡的牢籠。

 

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痴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恆所沒溺。

 

這是講到眾生被貪愛的繩子纏縛住,被愚癡、邪知邪見蓋覆住了。前面是講瞋,現在是講貪愛跟愚癡,等於是說貪、瞋、癡。

 

「染著諸有」就是染著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有為有漏的,被有為有漏的五光十色、林林總總的一切,就像強力膠黏住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這是眾生的毛病。「入苦籠檻」,籠檻就是籠子。古代是用鐵或是竹子作的籠子,被關在裡面就跑不出來。眾生沒有智慧,不斷被五光十色的一切所迷惑,追逐不捨,自然就進入痛苦的牢獄裡面。

 

「作魔業行」,就是違背道德的行為。「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不知道什麼是解脫的地方,什麼才是真正安穩的地方,不斷地造業,不斷地受苦。如果我們知道有一條光明的大道,那就好辦了。眾生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始終在黑暗當中摸索,找不出一條出路,在生死裡面輪轉不息,被八萬四千恆河沙的苦所沒溺,就像掉進淤泥,在淤泥當中陷沒爬不出來。

 

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來迴向,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菩薩見已」,菩薩見到這樣,所以「起大悲心、大饒益心」來廣度眾生,「欲令眾生悉得解脫」,要讓眾生解脫貪瞋癡的牢籠。然後,「以一切善根來迴向,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總的說,我們眾生之所以生死輪迴、這麼多的痛苦,不是說物質缺乏,這個世界上的問題不在於物質的缺乏,而在於我們眾生的貪心貪欲、無知、沒有智慧。世間上的物質應當是可以養活所有的人類,但是不能滿足人類的欲望,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慾壑難填。以整個世界的物質來說,養活全球六十億人口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這些有限的物質絕對滿足不了人類貪婪的心念。

 

為什麼有貪婪的心念呢?說來說去就是沒有智慧。所以菩薩來到這個世間,除了改善物質的生活以外,最重要就是從我們的內心深處,讓我們深深的去了解人類的生存不是追求物欲就可以快樂,最根本的問題是自己本身永無止境的貪求欲望,不擇手段傷害別人。這個心、習性如果不改進的話,世間問題永遠沒完沒了,物質再發達,物質再充分發明,人類問題還是存在。所以,要從根本上著手

 

菩薩度化眾生就是要讓眾生有智慧,有了智慧自然就能夠互相恭敬,互相惜護,互相尊敬。這是講到菩薩的悲願,來利益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