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10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這個對我們修道來講,或者是在社會上事業要有成功,家庭能夠和樂吉祥,都很重要的一種修養我把這些都歸為苦集滅道的道。

 

修道,一般人以為修道就是盤起腿來入定,什麼事都不管了可是我們人不能單獨生存,會和別人接觸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想法不同,看法不同,感受不同,自然很容易引起衝突。我們看世界上成功的人他有一個特色就是耐性,什麼事情能夠心平氣和去面對、解決,而且持續地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所以,能成功、家庭祥和,一定是可以忍辱,身段很謙卑很柔和。

 

面對別人的羞辱、環境、人事物種種的折磨,要忍下這口氣是不容易的。就說我們出家人,你這麼一打坐,兩腿痠痛麻癢怎麼辦?你覺得又痠又痛,不要坐算了,躺下來睡覺吧,那就前功盡棄了。

 

有兩個比丘去托鉢,兩個都空鉢回來,其中一個年紀大一點的,他想我去托鉢已經浪費時間,回來又浪費很多時間,不能打坐,他趕緊禪坐修止觀。另外一個年輕一點的,沒有人供養,空鉢而回,回來就想我晚上都沒有吃,一大早肚子餓餓的去托鉢,已經很累了,回來以後又沒有東西吃,身體一定會很虛,我應該多休息一下,他就躺下來睡。佛陀說:一個是精進,一個是懈怠。

 

我們要忍,一個是生理上,譬如說寒、熱,這些都是要忍的。很冷很冷、很熱很熱,寒冷饑餓,這是生理上。一個是心理上的,外在的人事物給我們挫折,譬如別人的羞辱、誹謗。另外一種是大自然,種種大風大雨、種種災難,地水火風這些災難。這是訓練我們,修行也包括在動態當中,如果你沒有經過這種動態折磨,顯不出你的定力

 

過去的聖者把他修行的心路歷程來請問佛陀: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陀說不是你身體很強健叫做有力,有力之士,不是這樣子的是你有那分能耐,不管是生理的、心理的、環境的、大自然的,所有一切你都能夠靜其心來觀其變,然後去適當的面對,這個叫做忍辱這種人才是真正像漫畫中的大力水手,力大無窮是這種人忍辱多力。

 

不懷惡故:從歷史上來看,美國南北戰爭,林肯率領的軍隊幾乎就是要打贏了,可是還有一撮人不投降。林肯就問他的參謀長:「剩下那一團人不投降,怎麼辦?參謀長說:你從左邊包過去,我從右邊包過去,把他們全部殺掉,我們就贏了。我們的武器、人員比他們多,比他們好,左右包抄,截斷他們的出路,全部把他們消滅,我們就贏了。林肯說:你的戰略就是這樣嗎?他說:對呀!依我的經驗就是這樣子。

 

林肯停了一下子,說:最好的戰略是把敵人變成朋友,這才是最成功的戰略。

 

所以林肯後來就當總統了。一念的善心,都是人嘛,為什麼要趕盡殺絕呢?忍下來了。其實,林肯過去軍隊也受對方砲擊,損傷很大,但是最後他忍下這口氣,就覺得要想辦法把他們變成我們的朋友,不要把他們殺害把他們圍起來,斷絕糧食,使他們來求和,不要再戰了這一念的慈悲心,所以林肯後來就當上總統了。

 

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的忍辱功夫。受盡一切折磨、羞辱、誹謗,他能如如不動,因為不懷惡故

 

忍辱有什麼好處?兼加安健。我們講過了,一個人發脾氣,他的智商變成三歲的小孩。當你一發脾氣的時候,惡言惡語、很粗魯的動作什麼都來了,那就像小孩子,失去理性了,很可怕。所以在修行當中,六波羅蜜其中一個是忍辱波羅蜜。忍受大自然的風寒、大冷大熱、蟲蚊叮咬,自己要想辦法去化解它。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一個人能夠忍受人事物種種折磨,不容易造惡業,所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你的人格就受到別人的尊重,以德感化別人。

 

什麼是最明呢?明就是智慧。佛經裡面有時候智慧簡單說是」,譬如五明,五明就是五種智慧。那麼要得到這個明,怎麼辦呢?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

 

心垢,可以從二方面來講,一個是我們內心當中的邪知邪見,另外一種是感情情欲的執著。在佛法就分成見惑、思惑。見惑是思想上錯誤的觀念想法;思惑是屬於感情的執著。對某一種東西放不下,或者你認為是對的觀念,你永遠放不下,而且也執著這種觀念,稱為心垢。

 

像一玻璃上面一大堆灰塵,它就不能當鏡子,看不出你的本來面目了。你把鏡子擦乾淨,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我們稱為心垢滅盡,在唯識宗就叫做大圓鏡智」。那些聖者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的一切,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過程修行證果種種一切都很清楚就是心垢滅盡了,從此不會講錯話、思想錯、行為錯,身口意清淨了。

 

所以成了佛以後,佛陀有十八不共法———就是身無失、語無失、心念無失……種種一切不會再有過失了聖者已經對宇宙身心一切清清楚楚了,他不會再犯絲絲亳亳的錯誤。那我們還沒有證到聖果之前,平時看起來很有智慧,可是遇到事情來的時候,還是講錯話,做錯事情,事情不明了。

 

心垢滅盡就是他的見惑、思惑斷盡了。淨無瑕穢,瑕穢就是無明。

 

無明,我們舉個例子來講。世界上有七十億的人,有七億多人餓著肚子過日子,可是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浪費的食物有幾億公噸。浪費最嚴重是哪一個國家?英國。英國人習慣每個禮拜天去買食物,又怕不夠,多買一點,買回來以後,保存期限到了,過期一天二天,還好好的就丟出來。英國是最浪費的國家,其次是美國。每年都是幾億噸的食品,還可以吃的就丟掉它,但是世界上有七億人口沒東西吃,這是人類最大的無明

 

另外一個無明更可怕了,就是我信仰的宗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別人的宗教是不好的,要把他趕盡殺絕即使同樣宗教,因為教派不一樣,我也一樣要把他趕盡殺絕。可怕不可怕?同樣的宗教喔。現在世界上就是不斷地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互不相容,趕盡殺絕這就是無明。

 

現在不談宗教問題,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無明,我們簡單回答:當我們見色聞聲,看到形形色色的世界,聽到種種聲音的當下,我們很自然的產生二分法。就是那種實存感———有實實在在的一個我有實實在在的世界,被我看到聽到,被我聞到,被我觸摸到,被我想像到實實在在的我,實實在在的世界、相對的世界、客觀的世界,這種實存感,我們稱為無明。

 

如果我們用另外一個名詞來解釋,就是我們把現象界的背後想像有一個單獨分離的一個什麼本體,現象背後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它是跟現象分離開來的,你的想法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佛經統統歸於無明。明就是智慧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但是很聰明,很聰明就靠自己的假設、自己的想像,去假設宇宙的本源是什麼。科學家就想那是質子、分子、或者什麼子,世界上有最小最小單獨存在的一個什麼。

 

舉個例子來講,這個人喜歡發脾氣,是不是他身上有一個脾氣的種子在那邊?一般人都會想他身體解剖來看,一定有個什麼東西,他才會發脾氣你這樣想就錯了。他只是一種習慣,他遇到善知識的時候,脾氣慢慢改,沒有脾氣了。或者年紀大了,也慢慢會改脾氣,是不是?我們年輕的時候年輕氣盛,現在我們七老八老了,脾氣會化解變得比較少一點,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

 

以前的人講人生七十才開始,對我來說,我深深感覺是這樣子的第一、絕對不能發脾氣第二、我想過我的生活。我以前糊裡糊塗的,人家請你去演講,人家請你去出國,哇!覺得很風光,好吧,出國去,結果出國一晃幾十年過去,道業也沒有成就。現在七十幾歲了,去年到阿根廷的大學演講以後,我自己反省:我這樣子過日子對嗎?一天到晚東奔西跑,一下子去德國,一下子去加拿大,一下子去紐西蘭,一下子去智利、南美洲,不得了。最近還有人要請我去厄瓜多爾,有個師父派了二位居士來邀請我去。我說我現在已經七十歲了,我想過我的生活,不出國,決定不出國了。

 

所以人生七十才開始,最重要就是脾氣會降下來。年紀老了,也自然想得開一點了,什麼事情來,沒關係,不要急,問清楚,了解了再做決定。這是人老有這個好處,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人老了有好處,會想,因為一步一步踏進棺材有什麼好爭的,每天能夠呼吸,能吃、能喝、能睡覺、能打坐、能誦經拜佛,已經是非常滿意了。所以人老有這個好處。然後髮白面皺了,也不怕臉上長什麼痘痘頭髮白就白,沒關係,老一點更好,人家會更尊敬。這個是講到什麼事情來,一定要用智慧來處理。

 

無明,就是宗教上執著萬事萬物的背後有一個永遠永恆存在的神、或者是天地的創造主,英文叫creater 或者founder,這個在佛經稱為無明。在佛經裡面,佛不創造世界佛也沒有安排你的命運,佛說宇宙間的一切萬事萬物是人類共同的業感,是我們大家共同創造的,不是某一個人規定的。宇宙萬象的背後也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什麼,沒有分離的、獨立的、存在的一個什麼這是一個開悟的人他看到這個世界都是息息相關。

 

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佛說這麼多的空法,就是告訴我們:你不要在現象的背後去想像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一個主體,你這樣子想像就是無明。

 

淨無瑕穢,瑕穢就是無明,也就是執著身心背後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一個主體,有了這個主體又產生萬事萬物。中國的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萬物。是什麼?反正就是宇宙間有一個無法表達出來的東西,這個東西產生了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產生萬物,還是執著有個一。佛陀高明的地方就在這裡,掃除一切對萬象的執著,認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一切,沒有單獨一個永恆不變的什麼。

 

所以在我們修行當中,如果你認為說我要找到我的佛性,你這步路已經錯了。說我們要找到佛性、見到佛性,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生理的、心理的一切現象,也都是緣起如幻。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我們就在這生生滅滅當中起了無明,以為有一個單獨存在的佛性,這個也是瑕穢、瑕疵。

 

一塊玉本來很寶貴的,裡面有一點點污點,那個污點就叫做瑕,這塊玉就沒有價值了。整塊玉很透明,沒有一點污點,很有價值。佛經用這個來形容,我們只要有一種實存感,智慧就還沒有達到最高點。你的見惑、思惑、無明全部斷掉了,是為最明。

 

那麼你斷除了這些理智上的、感情上的一切執著,接著經文講它的功能了。「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你掃除了見惑、思惑、無明惑以後,還沒有天地之前,那就是無窮無盡的過去,從無始一直到現在,十方所有的一切,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現象界的一切一切,你都是清清楚楚,你不會產生一點疑惑為什麼會這樣子。

 

楞嚴經就問到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烏鴉是黑的?有些鳥是白的?黑白相對照,為什麼?佛陀回答:因為人有善念惡念,有是非,自然動物就顯現黑白。黑白不分就麻煩了。一個人要大是大非,對的就是對,善的就是善,惡就是不對,你最起碼要有這個概念。

 

有一個人就問佛陀:世間怎麼會有刺?植物界怎麼會長出這些刺?佛陀說:因為我們內心有忌妒心。人類內心有忌妒心,世間就會長出有刺的東西。

 

我們內心有什麼現象,外在就顯露一個現象來警惕我們。前幾天我不是跟各位講,為什麼會有登革熱?因為要選舉,大家都擠著我想當老大、我想當總統、我當內閣,內心像熱鍋上的螞蟻,人心發展出一種動力,這個動力就產生一種細菌、蚊子,登熱,內閣的閣喔。

 

眾生的心裡有什麼現象,宇宙間就產生什麼現象。你看花為什麼有紅的、白的、綠的?那都是我們人類內心刻劃出來的。人類內心裡面有什麼思想,外在世界就一一顯露出來。石頭怎麼這麼硬?鋼鐵怎麼這麼硬?佛經裡面說:因為我們人類有時候是冷酷無情,沒有慈悲心,自然世間就產生那個東西來相對應。

 

再舉個例子比較容易理解。你很愛乾淨,甚至有點潔癖,你家裡會一塵不染。有一個寺廟裡面的住眾住到很受不了了,因為那個師父每天要他們拖地板,每個地方要拖得乾乾淨淨,裡面的人眾被整得七葷八素的。

 

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表現,整個世界是戰爭或和平,也都是全人類內心共同展現出來的貪愛、瞋恨、好鬥。佛法一切都回歸於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思想錯誤了,有某種邪見,世界就產生這種現象,而不把世間的一切歸於一個神、一個創造主,不是的。所以華嚴經說:如果大家都發菩提心、發慈悲心,這個世界慢慢就變成祥和的,沒有戰爭,風調雨順。

 

我們台灣出產地震、颱風,為什麼?無明風,執著我這個黨最好,你那個黨最壞,我是好人,你是壞人,無明風。為什麼會有火災?瞋恨火,有瞋恨心,所以社會上打打殺殺的,你殺我、我殺你。為什麼會有水災?貪愛水。貪、瞋、癡,就招感水災、火災、風災,叫大三災,災難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佛教徒不要以為我一個人念佛就好了,世間事情我都不管,不行。你起碼把家庭整頓好,用你的人格讓你的兄弟姊妹、夫妻子女大家都能夠來信佛學佛,

從一個家庭,然後影響鄰居,然後整個村里鄉鎮、整個世界。我們內心裡面這個覺醒的佛只要不滅,世界就還有希望。燈燈相照,世界就是光明的。所以佛教徒不是我一個人信佛學佛,我一個人了生死,我一走了之就算了,這是悲心不足。要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那個使命、責任、義務,來讓世間淨化。首先,要淨化自己的內心千萬不能有惡念千萬不要有邪知邪見,要有正知正見,正念現前,你當下就是活在正法的時代

 

一個人斷除了無明,斷除了見惑、思惑以後,過去到現在,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所以學佛是不是很無聊的事?不是喔是要我們轉凡成聖,轉迷為悟對世間的現象都清清楚楚以外,然後對生死也明了,你對死亡不再有恐懼了。

 

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有死亡的陰影,他就不是健全的人。一個身心健全的人有正知正見,知道死亡是宇宙間的一種規律,不死才怪,死才是正常要緊的是還沒有死之前,我能作多少來奉獻社會,而不是擔心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胎。一個人只要不要犯下什麼大惡,時時保持正念,很自然的你就會投胎到善良的家庭、書香世家,為什麼?龍交龍,鳳交鳳。你有那個福報,盡量去付出,對社會對國家去付出,那種功德很自然的投胎到善,不要怕經過這個手續。

 

我們講過了,臨終的時候最怕是插管、氣切,身上插滿管子,那你要到善道很難。那時候你不能講話了,所以你預先要寫好遺囑,交代你的子孫,有一天阿公阿嬤要走了,千萬不要把我送到醫院去插管受刑自動送上門,給他插管子,還要付很多的錢,然後你們圍在旁邊看,急得要命。事先你就要交代好。最近在山上我都交代他們,有一天我要走了,求求你們不要把我送到醫院,也不要叫醫生來打針吃藥,絕對不可以,這樣你們就是報答我了。

 

人要走的時候,大約七天絕對不能吃喝東西,除非你真的想喝,可以沾一點水塗在嘴巴就可以。你能吞就給你吞,不能吞就不要,因為那時候完全不能吸收了。那時候你就一心念佛,什麼都不要想了,喜歡背經的你就背經,你不要以為只有念阿彌陀佛才能去那個世界,你念佛、持咒、背經那個功德,因為你一心就是要到極樂世界,你背經的當下你也可以去。你覺得經太長,你就唸咒咒還是太長的話,你就念佛。

 

人要走的時候本來是很輕鬆的事情,因為我們腦子裡面會分泌一種賀爾蒙,叫做腦啡,讓你整個人非常輕鬆的,好像沒有什麼重量。這生當中我孝敬父母,對父母妻子兒女、對鄰居、對社會我都盡到責任了,我沒有什麼虧欠,我就念佛就好了這個就是智慧。這生當中什麼事情想不開,要走走不了,還有什麼虧欠、遺憾,要交代又沒有辦法交代,因為被插滿了管子,怎麼去交代!

 

這是讓各位了解,有了智慧,對人生種種現象你都清楚了,你沒有什麼遺憾了,你會走得很快樂很安祥。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說了生死,一定要先了生啊!「生」,你已經盡到責任義務了,你沒有什麼虧欠,也沒有做什麼壞事去傷人,這個時候知道時間到了,我們要遵循宇宙的定律:諸行無常佛陀告訴我們這個真理,我們看著這個真理在進行———我的身體慢慢不舒服、痛啦,呼吸慢慢急促了。

 

如果你的呼吸是在胸部,那這一兩天會死。如果你的呼吸還能達腹部,一個禮拜內還不會死。如果呼吸很急促,氣只在胸口,一兩天就會死,甚至幾小時內就要走了。這是我的經驗。出了家常常就碰到這個問題在家人、出家人,我們去看一看,我說這個明天會走,真的隔天就走了,這是經驗。

 

人走了,千萬不能哭,趕緊念佛,甚至還要對他開示。他雖然呼吸停止了,還是聽得到,最後耳根還很清楚,這時你要勸他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過去也做很多善事,功德無量,現在是你生命交關的時刻,最重要的關鍵時刻,你如果一念錯誤,就會去到不好的地方。這個時候你要正念分明、念佛,我們大家陪你念佛。你交代的事情我們會一一照辦,你放心。重新再來,要不然你到阿彌陀佛那邊去修行。

 

念佛、開示,念佛、開示,念佛、開示,要開示三遍,然後就專心念佛,這樣就可以。

 

這是講到我們學佛不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佛陀所說的一切一切,都是有關於我們的身心,有關於我們的生死大事怎麼樣活的很痛快很祥和最起碼你不要發脾氣你不要以為我修禪定修得多好,先修一個不發脾氣讓你的內心時時都是很平靜的。然後再修戒定慧,讓你的智慧開展,斷除你的見惑、思惑、無明惑這時候了生,你才能了死,你就擁有健康的心靈。

 

心理學家講一個擁有健康心的人,對死亡他是含笑而逝,臉帶微笑地走。你看念佛的人走的時候是滿臉笑容,很莊嚴,然後臉上放光,紅光滿面。就是這輩子他已經盡到責任了,念佛的功夫也夠了,平時常常去助念,也很多的善緣,自然也很多人來助念

 

所以學佛是人人必修的一個課程,能夠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轉愚癡為般若智慧不是這麼無聊的,只是誦經拜佛,什麼事都不管,不是這樣子的。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我們念四十二章經,還要繼續念八大人覺經,裡面就有講到欲望。斷欲要從哪裡做起呢?八大人覺經告訴我們: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如果你斷欲,你不吃不喝不穿,你會餓死凍死。我們人可以不吃不喝不穿嗎?不行。所以佛經裡面是告訴我們要少欲。

 

這裡講的愛欲是什麼呢?超過你生理所需要的,你這輩子用也用不上的,你要累積很多很多,累積像一座山這麼多。你想我老的時候不能工作,我要累積幾千萬幾億萬,要累積一大堆,那就叫做欲無明欲。如果是正常維持生活,是生理上的需求,每天要吃要睡,日用三餐,夜晚一宿,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這樣我就滿足了夠了。

 

這個世界之所以這麼多的亂象,就是我們要去儲備一輩子、兩輩子、三輩子都用不到的東西,最好整個世界屬於我,這才產生問題。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知足常樂的話,世間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就像乾淨的水,其實下面有很多泥巴,你用手去把它攪動了,這個水就變得很髒,大家把頭往水面一看,都看不到自己的臉。這是譬喻我們內心只知道說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你的心就被這些物欲交纏著,你怕失去怕被偷又怕它壞掉,想盡辦法讓它不壞。

 

你的內心是愛欲交錯」,內心渾濁了。心中濁興,故不見道」,之所以不見道,就是你內心牽掛太多了牽掛多,心就混濁,這是必然現象。所以佛陀就告訴我們:「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那些這一輩子吃不到、用不到、享受不到的東西,趕緊捨出去給窮困的人,否則放久了也會壞,暴天物。

 

一間寺廟也是一樣,你們去檢點檢點,很多東西用不上,趕緊送出去。你建寺廟,結果是堆放那些爛貨,捨不得丟,捨不得送,那可麻煩了。這是我經營一間寺廟的感觸。很多寺廟就是堆放一堆爛貨,這個房間、那個房間都堆一堆,永遠用不上棄之可惜,那就拿去送人或回收好了,我的見解是這樣子。你不要說這是常住的東西,你不用,放在那邊占一個空間。

 

還有一個不好的,陰界眾生喜歡沒有人到的房間。房間堆一大堆東西,從來沒有人進去過,陰氣很重,就會有陰界眾生安在那邊。所以寺廟不要建得很大很大,才兩三個住眾,房間都是空的,沒有人住,那會很麻煩。古代的道場都是人氣很旺,人眾很擠的時候再加建房子但是我看現在很多寺廟建很大,房間多得不得了,結果都沒有使用,很可惜。

 

這個地方也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事的方法。這輩子最重要的是:你追求什麼?你追求智慧呢?追求福德呢?還是追求老的時候我要多少錢財才夠用?你有那個福報,用不著你去想,用不著你去張羅。你這一生當中結了很多善緣,很自然的你想要什麼,人家就送來了,這是我個人的一種經驗。

 

古人講:道心當中有衣食,衣食當中無道心」,我們出家人常常流行這句話。你只要好好修道,自然人天擁護。一分道心就有一分道糧整天為衣食張羅忙碌的話,你就沒有道心了道心和衣食兩個是對立的。

 

所以最後佛陀就勸: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見道以後,你煩惱斷、生死了,何等自在啊!這是修道的一個心路歷程就是要我們捨棄無謂的那種執著。這輩子用不到、享受不到的東西,勉強堆一堆,麻煩

 

學佛就是人生的一個大事轉迷為悟,作一個身心安祥自在的人,活得很活活潑潑的,死得安安祥祥,預知時至尤其我們念佛的人有佛菩薩來加持,沒有什麼好怕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