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二十四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32)

 

我們繼續看二十四卷十迴向品〉,今天念的是第三種迴向:

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一切佛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學去來現在諸佛世尊迴向之道。

佛菩薩修道成佛的心路歷程,有時候叫做古仙人道」。佛菩薩的心路歷程——他如何發心,見眾生苦起大悲心,依大悲心發菩提心,然後福慧圓滿,成佛了———這個修行的方法,以及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如何去對治。也就是說,我們照佛菩薩所走過的路去走,那是最安全,不會走冤枉路。所以這個地方說,菩薩摩訶薩隨順修學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迴向之道。這個就是佛菩薩所走的路,我們跟著這麼走,老實說我們是佔盡便宜,不會盲修瞎練。 

如是修學迴向道時,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軟,諸根清涼。

在修迴向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錯用了心。因為在修學的過程中,我們透過六根,不斷地向外攝取一切境相,在攝取境相的當下,就產生了一個主觀的我、跟客觀的世界,主客相對立的一個世界。

我們六根觸對外在一切六塵,一接觸以後,很自然的就馬上產生了感受,產生情緒上一種飄忽不定。感受好的,叫做樂受,對樂的感受就會起貪愛黏著感受不好的,我們就會起瞋恨排拒討厭打擊,甚至毀滅如果不是快樂也不是痛苦,可是就是有那種感覺,那叫捨受。感受產生的時候我們不能察覺,感覺變化也不知道,感覺消滅了也不知道,感受的來龍去脈你都不能很仔細去察覺這個叫做無明。因為我們粗心大意,不能了解時時刻刻內心裡面的那個感受,這就是無明。 

所以我們修行,不要以為在佛堂擊鼓敲鐘誦經才叫做修行,而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舉手投足,我們的六根觸對六塵,這個時候就是修行的關鍵點。

我們不可能整天就是在佛堂裡面打坐,這是靜修,靜靜的獨自一個人誦經持咒念佛,各人所修不同。不管怎麼樣的,就是個人獨自靜修。但是,我們畢竟還是動態的時間多,我們要打掃環境、洗衣服、洗澡,要招待香客,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是在動態中來進行。所以這個地方訓練我們一種動修的功夫,就是在見色聞聲的當下,若美若惡,不生愛憎,心得自在

在六根觸對六塵的當下,不管是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一切感受產生的時候,當下了了分明,知道有這些現象,但是我們不增加一點感情上的愛憎,因為有愛憎就有取捨了。

禪宗說:六根門頭好修行,十字街頭好參禪」。就是我們根塵相偶的當下,能夠去察覺感受的生起,而不生貪愛瞋恨的心。這樣還不夠,在平平淡淡的世界裡,你的感受是時時不斷的產生,不苦不樂的捨受你也要清清楚楚。

所以,修行不是憑想像,是一種很實際的不是遠在天邊,是近在自己的身心當中,時時發生在身心當下的狀況,你都要清清楚楚。我們身心時時刻刻所產生的那種感受,也就是四念處裡面所講的受念處,這個也包括了身念處。身念處、受念處,這是修行的一種,我給它取名叫做動修,動態的修行方法。時時刻刻你六根觸對六塵所產生的一種情緒、感受你能夠清清楚楚的這就是修行的開始。

這個是講到我們要學佛菩薩,過去現在未來佛菩薩修行迴向之道裡面,就是隨時隨地注意自己身心的狀況,了解身心的狀況,了解六根六塵相偶的感受,這是修迴向道其中一個很重要的。 

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菩薩已,復以迴向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乃至極少一彈指頃,見佛聞法,恭敬聖僧。彼諸善根,皆離障礙。念佛圓滿,念法方便,念僧尊重。

通常我們誦經念佛拜佛打坐,我們都會希望我業障消除、我越修越有智慧、我智慧增長、我如何如何的。老實說,你這個我相就越來越大。

修行佛法的過程中,如果你把這個念頭轉向另外一個方向就更好了。經文說:迴向一切眾生」。我所修的一切善根,我所做的一切善事,我不是希望我來輩子大富大貴、明心見性、福德倍增,學佛不是這樣子的而是我所修的一切點點滴滴,都迴向一切眾生。

迴向眾生做什麼呢?願一切眾生所有善根,乃至極少一彈指頃,見佛聞法,恭敬聖僧。彼諸善根,皆離障礙」。這個就是大般若經裡面很強調的一點,我所做的點點滴滴善根,是跟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做什麼呢?終極目標就是證得一切智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迴向給眾生,是跟眾生共有的,不是我一個人獨享,我是要跟一切眾生一起來成佛。

華嚴經裡面,是眾生先成佛,我最後成佛。如果依般若經來講的話,成佛度眾生這個概念都是多餘的。但是我們還是有我執我相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度化眾生成佛道,還是要有這個概念。當你成佛的時候,你就沒有這個概念,沒有眾生可度,也沒有佛可以成。如果你有眾生可度,那是著相了,你是永遠度不了眾生,也成不了佛。

所以,我們修學一切的善根,不是我個人獨享,是要令眾生能夠有這個機緣來見佛聞法、恭敬三寶,讓眾生的這個善根遠離種種的障礙。你看有些人想來佛堂拜拜佛,丈夫不准,太太不肯,兒女不依,障礙,這是有善根,但是就是沒有那個機緣。然後,希望眾生能夠念佛圓滿,念法方便,念僧尊重」。

第一個講到念佛圓滿。我們信佛學佛,以成佛為生命的最終極關懷、最高的生命座標。那為什麼要念佛?因為佛的福德、佛的智慧、佛的悲心,佛斷除了一切煩惱習氣,一切障礙都沒有了,福德智慧圓滿,我們信佛學佛所追求的也就是福慧圓滿。

念法方便:方便不是隨便。方便是透過智慧,懂得善巧方便的方法來修學才不會費力。在阿含經裡面就講到: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世俗諦,二第一義諦(勝義諦)。

就是說佛說法有兩種層次,對初學的眾生就用世間的標準、世間的真理來引導他,說有佛有菩薩、有業障有煩惱有輪迴、有靈魂,佛陀說有。因為初信佛的人他就是一種執著,所以佛法為了攝化眾生,就說有第八阿賴耶識,叫做含藏識,去後來先作主翁。這個阿賴耶識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靈魂、真心、本性、佛性,好多好多的名詞。如果你把它當作實實在在有一個什麼,那你永遠成不了佛的,因為這個是假施設,是為了某一種眾生所施設的方便,如果你把它當作是真實的一個什麼,那就枉費佛菩薩的苦心。

佛陀說法是有兩種層次的,對久修不能開悟的,執著我們有一個本心、有一個真心、有一個佛性、有一個阿賴耶識,你老是在那邊打轉轉不出來,跟外道差不多了嘛,這個時候佛陀就告訴你:你執著有一個如來藏、有一個真心,楞嚴經就講,所謂如來藏,是空如來藏,沒有實實在在的如來藏。可是講空的時候,眾生又執著空。我們眾生的毛病是:說有執著有,說空執著空。佛陀實在苦心,又說空不空如來藏。

執著空不對,執著不空也不對只要有所執著,都是跟真理隔開十萬八千里。眾生的毛病就是執著,說什麼就執什麼。

這個是讓我們了解,佛陀說法有種種的方便,對初學者、對善根淺的,就用世俗諦、世間的真理對久修的,多生多劫來就是那種微細的執著,佛陀就直接講諸法空,不要再去執著那個微細的。心也好,物也好,你甩掉一切,你才能見到佛陀所說的真實相。

所以我常常說,當我們掃除生命中一切的偶像,才能真正見到生命的實相。好啦,我說實相,你又去執著有一個實相。所以金剛經就說:所謂實相者,即非實相,是名實相。這個就是捨之又捨,無法可捨,捨盡道方成。

眾生的毛病就是執著,貪戀執著。世間眾生首先貪戀的是物,物質的、有形相的,財色名食睡這一切。修道人不是往外執著,是往內在去執著,執著這個內心當中有一個什麼。無論是向外向內,都是一種執著,這個是我們學佛的一個關鍵點。 

又願一切眾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一切惡處,增長無上菩提之心,專意勤求一切種智,永不譭謗諸佛正法,得佛安樂,身心清淨,證一切智。

我們修迴向的時候,就是希望所修的這些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平等平等的跟眾生共享共有,不是我一個人獨吞獨享。那麼希望眾生怎麼樣呢?不要去造惡業了,否則的話就墮地獄等一切惡處了。所以祝福所有眾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一切惡處,還希望眾生能夠增長無上菩提之心,專意勤求一切種智。

眾生的內心裡面,時時刻刻執著一個「我」,有了我,很自然的對自體產生愛戀執著,叫做自體愛。有了自體愛,就會想有財有色有名有聲,財色名食睡,讓我能夠生存、能夠享受、能夠維護。所以我們最愛最愛的就是,有了這個我以後,就會有境界愛。什麼是境界愛?財色名食睡五種境界,如果我得到這些,我的生命就有所依賴、有所依存,讓我享受、壯大,這是眾生相。

什麼叫做末法?因為眾生心裡面時時刻刻最大的貪戀、執著、追求,那就是我,自我的永恆存在,自我的生命豐富。我們心心念念是,接著是財色名食睡,有一天父母至親骨肉死了,才警覺到說人會死,就起一念的道心,叫做露水道心——像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至親好友死了,要不然生病了,我們就起一念道心:要修道要修道啊!」,可是一下子在財色名食睡的當下,又忘得一乾二淨。

我們講末法末法,所謂末法就是說我們的道心都是在我執我見、財色名食睡的最後最後,在最末後。那一點點警覺生死的這種心,是在財色名食睡之後,偶而有一個機緣,至親骨肉死亡了,才會起一點點的道心。也就是世俗人所說的不見棺材不流淚,不到黃河不死心」,要在那種情境之下,這個道念才偶而生起,那就叫做末法。末法是這個意思。  

這個是講到我們修行佛法,千萬記住把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跟眾生共有共享,希望他能夠了解到五欲是有為有漏,而去追求這種無上菩提之心,專意勤求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永不譭謗諸佛正法,得佛安樂,身心清淨。

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根,皆以大願,發起、正發起,積集、正積集,增長、正增長,悉令廣大具足充滿。

我們所修的一切法,所修學的這些善根,首先就是發大願,發願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你的願多大,你的福報就多大,智慧就會增長。 

接著我們要講的是我們修學的地點,時間跟空間的問題。在我們來講,能在佛堂最好,大家一起誦經、一起念佛、一起拜佛,所以稱之為道場。可是多少人能夠剃度出家?來到寺廟共修呢?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人才有那個機緣剃度出家,而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眾生,都是沉迷在物欲中,有家庭有事業有子女,有種種社會的交往應對應酬。這樣子講起來,他們就沒有辦法修行?佛法不是平等嗎?在家人有妻子兒女,他怎麼修行呢?

在佛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非時非地」,沒有時間跟空間的約束,但是你要懂得方法。

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

這個是佛菩薩告訴在家信眾修行的方法。佛菩薩說,你們在家也可以修啊。你們在家裡,種種的財色名食睡,妻子兒女,事業發達,賺了很多錢,買很多土地,但是你要了解這些都是無常的。在你追求五欲的當下,你要曉得還有一個比這些無常的更值得我們追求,那就是無上的智慧。

因為有了智慧,我們就知道是非善惡,就能夠識人識物,這個人什麼根性,這個人什麼本性,你清清楚楚。這個人可用不可用,你都清楚。你有智慧,你就知道可以投資不能投資。你知道這個是善法、這個是惡法,種了什麼因會結什麼果,這是智慧。你迷迷糊糊的種惡因想得善果,那是沒有智慧。 

在人生的追求當中,智慧是最重要的。那些有形的金銀珠寶、田產、房子、車子、兒子,這一切是五家所共的。最近台南地震,一下子一百多人死了,所有房子要拆掉重建,這些人要去租房子,人家都不租。租給你做什麼,你們已經是一無所有了,我租給你,你繳得起房租嗎?他連租房子的機會都沒有。這就了解到世間的一切是五家所共的。但是,還有一種無價之寶,叫做智慧。水不能淹,火不能燒,風也吹不走,不孝子也拿不去,強盜小偷也偷不走的,那個叫做智慧。 

所以佛對在家信眾講,你在家庭當中,你有妻子兒女,有種種五欲的享受,但是你要記住這些只是維持生命的條件,生活上所需的,不必累積太多太多。財者,柴也。財就跟木柴一樣,木柴放一堆,突然間起火燒起來,是很可怕的。你要了解這些都是無常之物,只要維持身心正常的運作。你一天吃多少?穿多少?你房子好幾棟,可是你睡只睡一個床舖。你財產幾億萬幾億萬,你一天吃三頓。生活上所需的不多,只是你的欲望無窮,你不斷做欲望的奴隸,想追求越多越好。這輩子用不到吃不到的,你累積一堆,還替它保管,又怕人偷怕人搶,這是眾生沒有智慧。 

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

佛陀告訴在家的信徒,你要了解世間這些有為有漏的,是無常的敗壞之物,你還要進一步去追求,利用你這個穩定的生活,衣食無缺了,你要時時刻刻在所有的追求當中,以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菩提大道,是你人生最高的終極目標。你有這個終極目標的時候,你雖然處在居家裡面,你用慈悲心好好孝敬父母,照顧妻子兒女,照顧你的事業,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 

這是佛陀對在家信眾說的,這個觀念知見很重要,不要動不動我就想出家,動不動我就怎麼樣子的。事實上我常常跟在家信徒講:任何人都應該出家,出煩惱家。你有家庭有事業,你很煩,你以為來到佛門就不會煩嗎?要學習事煩心不煩,事亂心不亂,你要先出煩惱家。你事事都煩惱,你來到佛門,就把這煩惱帶到佛門來,製造佛門的煩惱。 

所以這個地方很強調的,一切都是在有沒有正知正見。你覺得家庭事業兒女是一種障礙,那真的就會障礙你你認為這是佛菩薩派來幫助你修道的,給你磨鍊,修忍辱的增上緣,你就會去善待妻子兒女,你就能引導他一起來修學佛法。 

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迴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

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一切智心」,這是佛菩薩告訴在家信眾 ,你要有正知正見。不論出家在家,任何人想修學的話,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迴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這個就是我平時說的,我們修行佛法是靜態的靜修還有一個是動修,動態當中去修行。獨自一個人盤起腿來閉目觀心要不然你就誦經念佛持咒,這是靜修。

所以,我要求各位吃飯細嚼慢嚥。這個飯你咬了五十下六十下、七十下八十下,甚至很堅硬的東西你磨了一百下的時候,它全部變成水了。然後開始要吞嚥了,不能直接吞嚥,要先起心動念:我即將吞嚥」。開始吞嚥,吞到喉嚨知道,吞到胸部知道,食物到達了胃你也能夠察覺,這個叫細嚼慢嚥,正念覺知。而不是狼吞虎嚥的,反正吃進去它就幫你消化。這是罪過啊,那個胃受不了你怎麼這麼懶,你不嚼細一點你的牙齒這麼堅硬,你不把它嚼爛一點,胃裡面又沒有牙齒。你傷害你的胃了,最後它就反抗,給你消化不良、胃病、肚子脹。

吃飯,這是一種動修,動態的修行方法。衣、食、住、行皆是。你喝湯藥、你洗澡、你洗臉、你塗抹、迴旋顧視,看左看右,行住坐臥,身語意業,甚至你睡覺醒過來,所有一切一切,你的動作要改變的時候,你知道我即將改變動作了。現在坐著,我要站起來,我要開始走路了我現在碰到桌子,我碰到椅子,我坐下了隨時隨地你都保持警覺一個動作、一個念頭,都清清楚楚。不是說完全沒有念頭,而是你的身語意統一了。

現代人失憶症、癡呆症、帕金森的很多。尤其是晚上睡不著覺的人,台灣有五百多萬人。台灣一年所吃掉的安眠藥,可以舖三條高速公路。為什麼呢?舉個例子來講,一面吃飯一面看電視,你一下子做兩個動作,吃不像吃,看又不像看。吃飯你就專心吃飯,走路你就專心走路,過十字路口你就注意小心前後左右路況,有沒有來車,你才不會出問題。你說我一直念佛一直念佛,佛會保佑我,我怎麼走過去,車子自然就會讓我。不是的學佛的人要照規矩來。

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那就是修行的一個機會,叫做動修。如果你只有在靜態中才修的話,很有限。必須在動態中能夠正念正知,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講這句話是浪費時間,是無聊的話還是開玩笑的話。沒有意義的不要講,浪費生命。浪費生命就是浪費時間,也就是殺生。

這是告訴我們,時時刻刻當下就是最好的教室、最好的教授。你現在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教授、最好的教室。廁所、浴室、房間,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我們修學佛法最好的教室、最好的空間。所以剛才講過了,修學佛法有幾個字很重要,就是非時非地———時時刻刻,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你能夠正知正念,而且養成一種習慣,那麼道業多多少少就會相應了。

於諸境界得安樂,諸佛如來所稱讚,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一句話影響我很大,覺得這句話太好了。用世俗話來說,就是隨遇而安」。 

那天一個信徒打電話來,師父,你們那邊太濕太冷了,我不敢去。我說:內蒙古零下四十七度,我們這裡只是六度七度而已。一百多年來,獅山的開山歷史裡面都沒有下過雪,一月二十四日那天降到零下一度,下雪了。零下一度我們就受不了,人家零下四十七度的怎麼講?那你說夏天熱,印度熱到五十七度,單單一個熱死了幾千人,可怕不可怕前幾年歐洲很熱很熱,熱死了幾萬人。因為他們是在北半球,從來都不用裝冷氣的,但是那一年特別熱。 

所以你一個地方不安,你到什麼地方都不安,你到天堂也是不安的。於諸境界得安樂任何境界當中你用歡喜心。

我常常講,現在冬天冷了一點,衣服多穿一點而已嘛。你知道冬天有多麼好,沒有蚊子,沒有蒼蠅,沒有螞蟻,也沒有什麼老鼠、蟑螂,真的是太棒了!冬天的時候 我們打坐誦經拜佛,真的是好時節。夏天就把冬天積在身體的汗讓它拼命流吧。我記得我每年夏天有的時候一天換三四件內衣,就讓它流汗,流的很痛快。所以寒熱都是歡喜心。

於諸境界得安樂,歡歡喜喜的吃飯,歡歡喜喜的誦經,歡歡喜喜的拜佛,你都用歡喜心。你看到所有的人,有緣見面稀有難得,這一面見了不曉得何日君再來。所以我們要善待眾生,任何眾生來到這裡,吃飯時間了,請他一起來用餐,隨喜功德要離開了,送幾本書給你做傳家之寶。最好的禮物就是書本,就是真理。這個是跟眾生結緣。

如果你嫌東嫌西,嫌這裡不好,嫌那裡不好,老實說,天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安住的。我們學佛的人是隨遇而安敬業樂群敬業,我們出家人的本行本業是什麼?就是修學佛法,內修外弘。內修,就自己的身心如何能夠正知正念外弘,就是跟眾生結善緣,跟任何人都結善緣樂群,就是我們見到所有人事物,我們都是明了心、歡喜心來接納。世俗話有的時候用起來滿好用的。

於諸境界得安樂你如果不能做到這樣,時時都跟人家敵對,跟境界敵對,討厭環境、討厭人、討厭事,你就煩惱一堆了。學佛的目的就是遠離煩惱,你越學佛煩惱越多,倒不如不學佛還好,是不是呢所以,最佳的環境、最佳的教授,就是你當下所處的環境,就看你怎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你用正知正念來面對,你的福德就增長了。(2016/2/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