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四十四 十忍品第二十九】(59)

華嚴經第四十四卷講到十忍品〉,我們說這個忍不是忍耐的意思,是親自證悟的一種境界,不再懷疑,那叫做忍。有十種的忍,最後一個是如空忍。在佛門當中很容易產生誤解的一個字是。在文字上講,空是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但是佛法講到空,不是這個意思。

學佛的人登堂入室,是不是真正理解佛法、證入佛法,這是一個關卡。「解不至空,則學不知所宗」。我們修學佛法,如果對空不理解,你根本就不了解佛陀來到世間那種救世的苦心佛陀說法的最高究竟道理,你根本就沒有把握。所以學不至空,則不知所宗,你的宗旨、你的目的、你的方向是什麼,你是弄不清楚的。行不至空,則不足以言解脫」,修行到最高界境的時候,你還是有一個執著,那是不能解脫的。

這個是講到這個字是最難理解,也是最使一般人誤解的。所以我們出家人常常會被人家講看破世間,遁入空門」。遁入空門,進入空的境界,世間人以為是說消極的、悲觀的、厭世的看破世間,一切都沒有什麼希望了,才進入到佛門佛門就等於是空門,這實在是誤解太深太深了

經典裡面有時候說佛叫做空王」,王就是自在了對空這個道理深深理解證入了,他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障礙了,他自在了。

學佛的人如果對空有所誤解,你落入外道你自己都不曉得。因為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叫偏見、邪見、或者是二見。眾生不是執著空就是執著有———以為有實在的一個空,那變成斷見執著現象界的一切,你認為是實有,那你怎麼去修怎麼去學呢?你還是不能解脫的。  

舉個例子來講,世間人也打坐禪定,好了,他一打坐入定了,入定的時候有一個靈魂從頭頂百會穴的地方跑出來了,可以到千里萬里的地方,到任何時空裡面去看這個世間,別人的心事你都知道,自己的心事不知道,自己的麻煩你都不知道。你執著有一個靈魂出竅,還得意洋洋,以為得神通了,其實那是一種幻境,執之成魔,你執著這個境界,你落入魔道了,你自己不曉得。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最重要最重要就是對空的理解,一旦我們通達空性,了解空的真義,證悟到空的時候,一切生命的問題、人生的問題、生死的問題,這一切問題就解決了。有些人學佛學了一輩子,越學越煩惱,就是對空沒有下功夫去理解,對空有所誤解,越學佛煩惱越多、越不自在。真正在空下功夫的話,你的煩惱就層層剝落了。

有一個信徒跟我講,他最近專門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我說你看的結果怎麼樣呢?他說:這個佛經真是不得了,我越念越覺得佛陀的崇高偉大。佛陀所說這空的道理,越念越法喜,然後過去一肚子的怨氣不滿、一肚子的煩惱,好像一層一層這麼剝落下來。讀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以後,發現要生氣要煩惱很困難,不像過去動不動就動怒、發脾氣、埋怨、嫉妒、或者是不好的念頭,就慢慢降伏下來了。

你看,一個在家人他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不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他都能夠有這種感受。我說:不錯啊你有這個慧根,你繼續再念下去。他讀到法喜充滿,這就是一種慧根。

所以,學不至空,則不知所宗行不至空,則不足以言解脫。我們學佛的人就是對空的理解,了解一切是如幻如化、不實在的,有的時候我們就形容說像虛空。可是虛空你看不到抓不到,但是它有作用,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人物山川,一切一切都在虛空當中。那你又會想這個空就是空氣的空,這樣想就錯了。

要了解空,最起碼要了解有依空立」,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的本性是空的,它才能夠建立,它才能夠存在。空因有顯」,我們講空,不是離開現實形形色色之外有一個空。剛才我們講虛空包含萬物,你會想萬物之外有一個虛空來包容,不是的,那是一個形容詞。

形形色色這一切這些我們稱為有依空立———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的本性是空的,因緣所生法,所以才能建立出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那麼我們要了解這個空,不是在形形色色之外有一個空被我們抓到、被我們看到、被我們悟到,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必須在形形色色的當下去體悟到它的空性,是因有而顯示空,不是在現象之外有一個本體叫做空。

在佛門常常使人誤解的是什麼呢?真空生妙有,妙有生真空」,這個很容易誤解。 這個是說:體悟到空性的人,他的煩惱、他的生死、他一切問題解決了,那麼他活在世界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可以說是非常的超然瀟灑、自由自在、安祥的過日子。真空生妙有,這是聖者見空成聖以後的境界。那你說妙有能生真空,請問你怎麼生?真空怎麼去生妙有?這個就是一般人對文字上跟言外之意有一段距離,產生誤解。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對空要好好去理解。 

你想想看,一個人對空有理解的話,最起碼你對死亡這個問題已經解決解了,你不再害怕了。有一個我進入到死的境界,這是實實在在的,你以為有這個事情,所以你害怕死。說有一個死讓你進入到死的境界,理論上也講不通的。你通達空的話,你發現說這只是一個現象,呼吸停止、身體冷了叫做死,可是死並不是沒有,按照你的業力又重新來到這個世間,或是地獄、阿狗阿貓畜生種種的、或是人道、或是惡道。死亡不是斷滅了。 

一般來講,臨命終的時候,因為種種的業力,你會看到奇奇怪怪的境界——有天仙美女來引導你,有閻羅王來恐嚇你,或是要殺害你、要迫害你、要來抓你種種的相甚至你前世的父母、祖父祖母、六親眷屬,你臨終的時候看到這個現象,你如果不知道這是一種幻象、空相的話,你就呆呆儍儍跟他走,他把你帶到惡道去了。

所以,了解到空性了,你已經是一個健全的完美的人,佛經上說見空成聖

阿含經裡面佛陀怎麼講呢?阿難我多說空。對初學者我會告訴你因果業報輪迴,有一個什麼東西在輪迴對久學的人我就會告訴你我所說的這一切是如夢幻泡影,猶如虛空樣子。你以為有實在的某一個人去輪迴,某一個人實實在在去受報,現象界是有,但是它的本體界是抓不到的。

生命當中沒有這個死亡的陰影,這叫做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的人,他內心中充滿著智慧、對空的理解,他對死亡不再有幻想、不再有恐懼,這是一個健康的人。他能夠活的很踏實,分分秒秒去從事於利益眾生身心的工作,因為時間不多了,來不及了,分秒必爭。然後,得失恩怨這一切不影響他了,甚至死亡也不影響他了。我們講真空生妙有,境界是這樣子的。 

我們接著看偈頌:

譬如世有人,聞有寶藏處,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歡喜。 

這是一種譬喻。某某人,我們到阿里山,那邊有金礦,我們去得到金礦的話,就變成很有錢的人。你聽到以後,身體好好鍛鍊,為什麼?因為我要爬到阿里山,我就能得到寶藏,拿到寶藏回來以後,我就從貧困變成富有,不愁吃不愁穿了。所以你就會勇猛去鍛鍊身體,因為你知道在阿里山某個地方有寶藏,你會一心想得到寶藏,得到寶藏以後就想要什麼都有。佛法裡面也是如此。見空成聖,見到空性的人就是聖者,聖者對生死煩惱輪迴這一切問題他解決了,所以我們聽到這個法,我們就好好在空的方面去下功夫。

如是大智慧,菩薩真佛子,聽聞諸佛法,甚深寂滅相。
聞此深法時,其心得安隱,不驚亦不怖,亦不生恐畏。 

就是說,做為一個佛門弟子,你誦再多的經、背再多的咒,最重要最重要就是要遠離我執我見,空去,你才能夠受用。否則的話,你整天跟釋迦牟尼佛討價還價的,釋迦牟尼佛我一天要念多少佛、誦多少經、持多少咒,你幫我消多少業障,你給我很多福報,你給我什麼……」,你是在作生意啊

當然,我們每天自己規定一些功課:誦經念佛持咒。我常常講,我現在誦經念佛持咒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自己訂這個功課,好像沒有做完有虧欠的感覺,現在不同了,現在我念佛,我在觀什麼?觀我的心有沒有妄念。持咒,念一遍楞嚴咒你起了多少妄念?念一遍大悲咒起了多少妄念?誦經當中你起了什麼妄念?所以我是以經、以咒、以佛號來驗自己的心,這當中我動了多少妄念。這個跟以前不一樣,以前好像要完成這個功課,才不會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施主。所以每一個時段每一個時段不同心態。

對初學者,你跟他講每天念多少佛號、持多少咒、誦多少經,能夠消業障,能夠怎麼樣子的,對初學者可以如此。對一個久學者的話,是以經來驗心,以咒來驗心,以佛號來了解自己當下的心念,這個又不同了。最高境界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任何一個念頭起來你清清楚楚,念頭的生住異滅你都能夠清清楚楚,智慧就這麼展現出來了。

所以我們聽到空,千萬不能誤解以為什麼都沒有。空是學佛人最高的一個境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見到空義的人,他的身心自在,煩惱脫落,他是一個健全人格的人。世間許許多多的哲學邏輯、種種的宗教道理,都不敢講到空,都不敢講到這個字。

那麼,佛法真正空的道理,也不是你這種粗淺的觀念,用世間的文字概念去理解空,而是親自去證悟的一種境界。當你證悟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你是一個健全人格的人,你不再畏懼生老病死這些問題,所有境界———恩愛得失、愛恨情仇,在你就這麼一掃而空了。臨終所有這些境界現前的時候,你是如如不動,你不會跟著那些祖先走,不會那些天仙美女、金山銀山就把你帶走。 

我們常常講學佛的人要一門深入,什麼門?叫做佛門,叫做空門,叫做覺悟的門。現人學佛一門深入,好了,我就單單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了這是誤解了。我們講的一門深入,是從戒定慧去深入到空性,然後得到解脫、得到解脫知見,叫做五分法身香。

所以要好好檢討自己對空理解了多少。舉個例子來講,這個人我不喜歡,這個人我很討厭,這個人過去傷害我,他都忘記了,你記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沒有空,知道嗎?這個人無緣無故對我不禮貌,講我的是非,你馬上起煩惱,你就是沒有空慧。你有空的這個本事,當下化解。

將心歷境,以境驗心」,日常生活中任何境界,好的、壞的,對你來講只是給你一個考試考驗,你會用感恩的心,這是佛菩薩派來的教授,來給我一個指導,給我一個段考,給我一個畢業考。所以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是如魚得水,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障礙,也沒有什麼恐懼了,也不會為得失一下子高興、一下子痛苦難過,你只是很平淡的、很平靜的、很平實的,隨緣消舊業這麼過日子。

這樣還不行,在佛法來說,見到空性的人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學分,就是悲心,悲天憫人的心。眾生不知道空,在愛恨情仇當中煩煩惱惱、苦苦惱惱爭來奪去,明爭暗奪,很可憐啊所以空要跟悲結合在一起,空如果沒有跟悲心結合,很容易落入獨覺聲聞乘,叫做小乘。就是你生命的問題解決就算了,廣大的這些眾生你認為他們的生死跟我無關,你這種狹隘的心量,你是不能成佛菩薩的。

空一定是跟悲心結合,你不要執著空以後,你就忘記你信佛學佛的初心——最初最初那個心念,就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緣起大悲心,趣入大乘當中,這是學佛的我們要注意的地方。(2016/3/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