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卷五十八 離世間第三十八】(82)

我們繼續看華嚴經第五十八卷,早上念的是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慧助道具」。

我們信佛學佛就是要解脫煩惱、生死自在,那一切是要靠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呢?從禪定中來禪定當中有止有觀,止觀使我們開智慧。但是禪定要有什麼做基礎?持戒。

所以,持戒最安穩,持戒得人身。有戒的基礎就能夠修禪定有了禪定修止觀,就能夠開智慧得到智慧就解脫了,解脫煩惱,解脫生死輪迴的困擾。我們的煩惱、情緒、無明都解脫了,你也不用找人家來證明,師父!我有沒有得到解脫?你不用問這個話,你自己就知道,叫做解脫知見。你有沒有解脫,你自己清清楚楚的,不要去問人,也不要人家給你打包票、給你印證,用不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就叫五分法身香。

也就是我們的生命從迷迷糊糊來到覺悟光明,這時候你的生命每一時每一刻都是光明的,你放出的智慧就能夠讓眾生受益無窮所以智慧很重要。那我們要修智慧有十種條件因緣,叫做助道具,就是幫助我們成道的方法。

親近多聞真善知識,恭敬供養,尊重禮拜,種種隨順,不違其教,是為一一切正直無虛矯故。

第一個是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有悲心、有智慧、有修證,他知道我們毛病在那裡,他知道我們該修什麼方法,能夠破解我們的煩惱。為什麼?善知識是過來人,他知道怎麼樣去斷煩惱了生死,清清楚楚。所以你要修智慧第一個條件就是親近善知識親近明師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氣的名。

永離憍慢,常行謙敬,身語意業無有粗獷,柔和善順,不偽不曲,是為二;其身堪作佛法器故。

這是說,要想有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貢高我慢。我最了不起,我很行,我很有錢,我很有地位,我長得好看,我的聲音很好聽,我比你福報大……,你有這個念頭,智慧就絕緣了。所以說永離憍慢,永遠遠離貢高我慢,而且要能夠「常行謙卑」,永遠都是謙卑的心。

然後,你的身語意業無有粗獷,不要有那些很粗魯的動作、很粗魯的想法、很粗魯的口語講話做事、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是我們修行的地方,都要柔和善順」。「不偽不曲」,就是我們的言說與內心是合一的不是要修給別人看,在別人面前很謙卑,在背後又是貢高我慢是始終如一,人前人後都是一樣的,不偽裝,很正直無虛矯。直心就是道場

所以你想開智慧的話,心地要正直,要謙卑,這樣子其身堪作佛法器故,你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將來才能夠成佛。

念慧隨覺未曾散亂,慚愧柔和,心安不動,常憶六念,常行六敬,常隨順住六堅固法,是為三;與十種智為方便故。

第三個,我們想要開智慧,最重要的就是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叫做念慧——保持正念所產生的一種智慧。怎麼去修呢?吃飯,我現在在咀嚼,有味道我知道每一粒米都嚼爛了然後你要吞的時候先作意我要吞了」;吞到喉嚨、吞到胸部、吞到胃,這個流程你都清清楚楚,這是一種修行方法。

這叫做念慧———你能察覺你身心一切動作,以智慧為前導,用智慧來引導你的動作。

你走路、你睡覺、你洗澡、你上廁所,你都時時刻刻清清楚楚我在做什麼,這個叫做念慧隨覺。所以修行修行,不是整天誦經念佛持咒,那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你不能整天都在念佛持咒,你還是要上廁所,你還是要洗衣服,你還要煮飯,你還要上菜市場去買菜,你還要吃飯、洗碗、掃地……,這個都是我們修行的地方。

念慧隨覺每一個動作你都能夠清清楚楚,你是身心合一的狀態去從事任何事情,身心時時刻刻是統一的。

現代人一面吃飯一面看電視,然後又想東想西,吃了老半天也不曉得吃什麼,狼吞虎嚥。同一個時間想很多事情,結果想節省時間,卻浪費時間。身口意不統一,嚴重的話就精神錯亂,到老年的時候就是失智症,老年時癡癡呆呆的,這是平時沒有訓練。我們要時時刻刻身心統一的狀態,講話做事、一舉一動、衣食住行、舉止動念,你都要清清楚楚。

常憶六念」,就是憶念佛、法、僧,憶念我們的身、口、意,清清楚楚。有些地方是講佛、法、僧、布施、持戒、禪定,這也是六念。

這是講到我們修學智慧,是在動靜當中都能夠在身心統一狀態去從事,而不是散心雜話,東想西想,一事不成。

樂法樂義,以法為樂,常樂聽聞無有厭足,捨離世論及世言說,專心聽受出世間語,遠離小乘,入大乘慧,是為四;一心憶念無散動故。

修學佛法要得到智慧,經典上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以法為樂,常樂聽聞,無有厭足

現在佛門當中常常會看到:我是什麼宗我是什麼派,我就是念一部經,其他的我都不要看這是有所偏了。還有些人專門念一句阿彌陀佛,有些人專門參一句公案。老實說,這些公案的書你少看為妙,那是聖者開悟的境界。一千七百個公案,你看透了,你了解了,不見得你會開悟,因為那是聖者開悟的境界。

所以我們多多少少讀誦金剛經、地藏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這些大經大論,我們以法為樂,常樂聽聞無有厭足。這樣子還不行,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捨離世論及世言說」。一個人為了表示我很行,現在世界上有什麼……那個地方有災難……那個地方有金礦銀礦……那個地方有油……」,你在別人面前表示說我懂得很多很多,那個叫做世論。

那個地方殺人放火那個人被判死刑那個電影明結婚離婚這個黨好、那個黨壞……,你了解那些有什麼用沒對煩惱一點幫助都沒有,不但不能幫助,還增長你的煩惱。我們修道人專心修道,不要去管那些,也管不了。這個世間都是以利為出發點,不管什麼黨都是尚黑,為什麼?自私自利嘛,都是我這個黨最好,你那個黨最壞。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去說我是什麼黨。

對世間這些雜事,你管得太多,對生死沒有幫助,對智慧沒有成長。所以我們要捨離世論及世言說專心聽受出世間語出世間語就是能斷煩惱的。

遠離小乘,入大乘慧」。這是告訴我們學佛有兩種心態:一種心態是專為自己打算,這一生當中我要了斷生死,來輩子我不來這世間了,管它世間什麼災難,眾生的痛苦輪迴跟我無關你用這種心態來學佛的話,叫做小乘。你不能說南傳是小乘,北傳是大乘,不是這樣子是以你的心態,你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打算的,小乘你一切修行是為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一起走向光明覺悟的方向,大乘。

所以,學佛法的心態,就決定學佛的方向。專為自己生死大事,不管眾生的死活,這是小乘。因為眾生是我們累世累劫的父母兄弟,你不能說我自己修解脫就算了,這種心量太小了。

六波羅蜜心專荷負,四種梵住行已成熟,隨順明法悉善修行,聰敏智人皆勤請問,遠離惡趣,歸向善道,心常愛樂,正念觀察,調伏己情,守護他意,是為五;堅固修行真實行故。

這個地方就講我們修行必修的項目,第一個是布施,然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前面五個就像盲眼的瞎子,般若像明燈,像一個導師你的布施沒有般若相應的話,不叫做布施。你布施以後天天想我幫助你,以後你要幫助我,這個不叫做布施。要透過般若來印證,沒有一個我,也沒有什麼東西來幫助你,你也用不著報答我,我也不希望你來報答我,這個布施才叫做布施波羅蜜。

持戒也是一樣的,我持戒,別人犯戒,我瞧不起他這個戒要持,執著在戒相上,別人不持,你就瞧不起別人。犯戒是他本身的事情,我們要以慈悲的心規勸他,不能瞧不起人。所以持戒要跟般若相應。

忍辱也是一樣,別人罵我、欺侮我、毁謗我,我幫助他,他又傷害我,愈想愈氣,糟糕了,你的瞋恨心就愈來愈大。所以修忍辱的時候,你還是要跟般若相應,跟空慧相應,忍辱才叫做波羅蜜,否則忍辱就是忍辱,不叫做波羅蜜。

精進也是一樣子,我很努力、我很精進,你還有一個,還有一個精進讓我修,這也是著相。著相修很苦,修不出名堂來。

禪定也是一樣子,你一打坐,得到定境的時候,哇不得了,在禪定中覺得坐幾分鐘,卻已經過了幾個小時在光明寧靜喜悅當中,你會產生貪戀執著,這個叫做禪病。一定要跟空相應,跟般若相應,你的禪定才能轉化成為智慧

六波羅蜜,這是我們必修的項目。堅固修行真實行故,就是剛才我們講的這些,要修六波羅蜜要修四梵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些都是必修的項目。然後隨順明法悉善修行,聰敏智人皆勤請問」,都是請教那些善知識。遠離惡趣,歸向善道,心常愛樂,正念觀察調伏己情,守護他意,就是管控自己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生瞋恨心。

所以,不要以為修行就是念佛,就一切OK了。你的情緒管控很重要千萬不能讓它發脾氣,你發一次脾氣,以後會更難斷本來你的脾氣有五十分,你發一次脾氣以後它變成七十分,那更難斷了再發一次脾氣,就變成一百分,那更難斷了

這一生當中你有開悟沒有開悟那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絕對不發脾氣。調伏己情,控制你的情緒守護他意,不要去傷害別人,使別人困擾

常樂出離,不著三有,恆覺自心,曾無惡念,三覺已絕,三業皆善,決定了知心之自性,是為六;能令自他心清淨故。

第六個是怎麼修智慧?「常樂出離,不著三有」。「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常樂出離,不是說我們離開三界到什麼地方,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不被三界裡面所有的一切貪染執著我們還在三界當中,但是在三界中,無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一切境界你都不會去貪染執著。

舉例子來講,世間人大家這樣子我也這樣子,那叫做同流合污有一種人是我不跟你們一樣,我離開這個世界,我一個人到深山,我不同流不合污,這也是一個辦法學佛是同流不合污,同樣在這個世間,同樣在這個社會,同樣在這個環境,但是你不被它污染,不受它影響。

同流不合污這個叫做常樂出離,不著三有。這個功夫怎麼去做呢?恆覺自心,曾無惡念。每一時每一刻你要注意自己的心,你的心現在跑到哪裡了?你在想什麼?你在動什麼念頭?是善是惡?是好是壞?是自己是別人?是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我們的心念總離不開這些,從時間上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從空間上就是自、我、他、以及這個社會世界。

三覺已絕,三業皆善,決定了知心之自性」。我們一般人認為心是心、世界是世界,執著這個心就是我的靈魂,那是我執我見。事實上,心也是無常,變化無常的。是有一個境界你才會動這個念頭因為你動這個念頭,你對這個境界染著了,你覺得這個境界值得你去保管、保留、佔有,你就會為它傷心痛苦流淚。你的心念就愈執著、愈染著,這個東西就愈珍貴。所以心不是單獨存在的,佛經講色心互為緣起」。

經典裡面講得很好,它說你執著心是你的靈魂、你的本體的話,你不如執著你的身。為什麼?我們的心念,這麼一彈指就九百個剎那,每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你想想看你的心念比這個還要快所以你執著這個心是你的話,你倒不如執著你的身,六七十年七八十年,這個身還是這個身。這是一個譬喻。

所以要了解這個心是如幻如化,是因緣生因緣滅,你不要再執著心是你的佛性、是你的靈魂、是六道輪迴去投胎轉世的一個什麼,那是一種我執我見,跟修行就天地之差了。

觀察五蘊皆如幻事,界如毒蛇,處如空聚,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如影、如響、如像、如空中畫、如旋火輪、如虹霓色、如日月光,無相無形,非常非斷,不來不去,亦無所住,如是觀察,知一切法無生無滅,是為七;知一切法性空寂故。

觀察五蘊皆如幻事,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五蘊是如幻如化的。界,指十八界。處,指十二處。十二處是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我們透過六根觸對六塵,產生了六識六種認知,就變成十八界。

根、塵、識這十八界不斷在演戲。譬如我們透過眼根看到這個世界青紅赤白,產生了感受———這個風景很美麗,這個人看起來好看,這個東西很好,根境相觸,產生了受,五蘊裡面就是講這個受了。感受好的產生貪愛感受壞的產生了瞋恨感受來了你不知道,感受走了你也不知道,那叫做無明。所以我們一天到晚都是在增長無明的過程,自己不知道。

五蘊是著重心理的分析。當我們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一定會產生感,一定會產生貪愛、瞋恨、無明,那麼就產生了。,就是豐富的想像力,哇!這個多美多好,這個給我多好。「識」就是識別、認知。無明緣行,行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是我們心理的過程。

你看五蘊時時都在上演一天到晚這個演員就在我們內心當中唱歌仔戲,在唱那些愛恨情仇,什麼戲都在上演。這個東西你都不了解,你說想了解這個世間什麼東西,不可能。老實說,第一個要了解的是自己。你自己在演戲,不斷地自演自唱,然後自己是觀眾,自己是主角又是配角,你都搞得迷迷糊糊的,智慧開展不出來。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如水中月」,一切諸法像水中的月亮一樣,看是有,但抓不到。如夢如影,如響如像,如空中畫,如旋火輪」。你點一枝香,站在黑暗的地方,你手拿香這麼繞圈圈,遠的人看到的是一個火輪。實際上只是一枝香而已,但是你繞得很快,讓人家感覺是一個火輪。「如虹蜺色」,或者是像天上的彩虹。下雨天過後,黃昏的時候特別會現出彩虹它必須有水分、有光線,角度剛好的時候,現出了彩虹。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這個樣子,許多條件因緣之下,現出山河大地,現出林林種種的一切,我們都在這個當中被它所蒙騙了。

這是講到要開智慧的話,要知道一切法本性是空寂不實在的有它的形態,有它的相貌,但是你抓不到一個本體。

菩薩摩訶薩聞一切法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無補伽羅、無心、無境、無貪瞋癡無身、無物無主、無待無著、無行,如是一切皆無所有,悉歸寂滅,聞已深信,不疑不謗,是為八;以能成就圓滿解故。

補伽羅,就是執著內在身心當中有一個我。煩惱也好,境界也好,你執著這個靈魂也好,這一切一切在聖義諦來講,都是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本體,「皆無所有悉歸寂滅」。這是聖義諦,聖人所證的境界。

菩薩摩訶薩善調諸根,如理修行,恆住止觀,心意寂靜,一切動念皆悉不生,無我、無人、無作、無行、無計我想、無計我業、無有瘡疣、無有瘢痕,亦無於此所得之忍,身、語、意業無來無去,無有精進亦無勇猛,觀一切眾生、一切諸法,心皆平等而無所住,非此岸、非彼岸,此彼性離,無所從來,無所至去,常以智慧如是思惟,是為九;到分別相彼岸處故。

菩薩摩訶薩善調諸根,如理修行,恒住止觀,心意寂靜,一切動念皆悉不生」。所以我們修行要調身、調息、調心、調飲食、調睡眠,因為身安而道隆。善調諸根,我們被這六根六塵把寧靜的心海弄得波濤洶湧,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恆住止觀,讓這個心安下來,定下來。你的心定不下來,想了一大堆,那你的智慧是很難開展的。

不是叫你不想,佛經裡面說聞思修,它是要正思,跟法相應的那種思,跟無常無我三法印相應的那種思,能夠開智慧。你想的是人我是非,什麼政黨啦、這個結婚那個離婚,那跟你有何關係,你了解那麼多幹嗎沒有用我們安住在法上,才能夠開智慧

學佛的人你愈學佛,智慧愈開展,你就愈沒有煩惱如果你愈信佛愈學佛,你煩惱愈來愈多,你根本就是沒有開智慧有智慧的人就是沒有煩惱,你會煩惱就表示你沒有智慧,這是相對性。

那麼這個地方還說非此岸非彼岸」。我們講波羅蜜叫做度彼岸,從迷的這岸到光明覺悟的那一岸,你有此岸彼岸的觀念,那也是錯的,主觀的我客觀的世界最後都是消融的

菩薩摩訶薩見緣起法故見法清淨,見法清淨故見國土清淨,見國土清淨故見虛空清淨,見虛空清淨故見法界清淨,見法界清淨故見智慧清淨,是為十;修行積集一切智故。

告訴我們,學佛法要把握一個大原則是什麼呢佛說那麼多的法,歸納起來就是緣起法。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有一個信徒問釋迦牟尼佛:你講經說法那麼多,你簡單歸納起來讓我了解。釋迦牟尼佛說:我只是單單說緣起,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

你要健康有健康的條件,你要成功有成功努力的方法,你把那些方法實踐了,你就健康、成功。命運就操控在自己的手中你的一切,你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住,你要靠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去實踐,你就能達到你的目的。這個是佛法殊勝的地方,而不是靠佛菩薩保佑啦、天神保佑啦,沒有這樣子。

所以智慧是我們修學當中很重要的在我們追求項目當中很重要的重要的就是智慧,因為有了智慧,任何事情你都能夠很清楚善於去應對。麼你要修出智慧一個很重要是情緒的管控,忍辱,受得了苦,受得了折磨,你的智慧才能開展出來一點點事情暴跳如雷,情緒不能管控,你永遠不能開智慧的任何折難、任何謗,你都能夠風平浪靜你有一點點智慧出來了。

不管修什麼法門,忍辱吃苦耐勞耐苦,是我們修行一個很重要的項目。2016/4/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