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降伏淨化

 

虎年的春節,我們連續四天把《妙法蓮華經》誦完了,下午我們繼續來說明《法華經》對我們的啟示、對我們修學的指導。

〈法師功德品〉說到:佛告常精進菩薩,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這個地方講到「六根皆令清淨」,也就是一般講的「六根清淨」。要修到六根都清淨,說起來不容易。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會發現到在六根當中,影響我們最大的是耳根。譬如,電話在響,我們沒有看到電話,但是我們知道隔壁有電話。如果我用一張紙遮住眼睛,就看不到你,可是隔壁有什麼動靜,我們聽得很清楚。所以,耳根的功力是一千二,眼睛是八百。談修行,說實在應該善用我們的耳根。《楞嚴經》上有談到六根,也是耳根一千二,眼根是八百。所以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我們修行就是在耳根方面去下功夫。

我們常常看到經典最後的流通分,說讀誦什麼經有什麼功德,甚至說所有的經以《法華經》為第一。這是一種方便說,讓眾生對這部經有興趣去受持研究。我記得有個出家師父只看《法華經》,其他經都不看,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法華經》是經王,他只受持這部經。各位有沒有聽過「經王」?就是說所有的經以這部經是最高最高。   

但是《華嚴經》裡面有句話很值得我們來研究:「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並不是我們天天念、天天誦,就能消多少災、能增多少福慧,最重要是如說修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說我念很多經,背很多經,懂了很多的名相,我們的煩惱就沒有了。從情緒的不穩定、妄念紛飛,如何去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我相信這是大家比較重視的部分。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能夠讓我們降伏其心、安住其心,這個實際運作的方法是我們應該下一點工夫的。

為什麼如說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今天下午我們就來談:怎麼樣能夠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的心路歷程。

剛才我們講過,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還有舌根、意根也是。舌根為什麼是一千二百功德?因為我們一句話可以使人煩惱,一句話也許使你整個家庭破壞,一句話甚至會亡國。「人生在世,斧在口中」,這個舌頭最容易傷人 ,好像有一把利斧在口中。意根呢?我們眼睛閉起來,嘴巴閉起來,耳朵塞起來,可是我們的心可以想到美國、想到月球,不到一秒鐘我們的心已經到美國去了。所以意根的功力也是很強。

我們談修行,如何讓我們的六根都能收攝、都能降伏、都能安住,這是很值得探討的。而不是說我念那一部經,我就有多大功德,就能消多少災;經典講到的這些,是一種隨順世俗的方便說。因為佛陀為眾生說法,有時候是依世俗諦來說,有時候是依第一義諦(勝義諦)來說。從勝義諦來看,一定是從發心、到修行、到證果,它有一定的次第。以戒為基礎,然後知見正了,修定;有了定,還要觀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開智慧。

剛才說我們耳根很厲害,那從耳根來講,我們怎麼樣去除煩惱?我們不能使別人的嘴巴閉起來,不能使世間聲音不干擾,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轉」,用轉的方法。因為語言性空,語言本身沒有意義,是根據我們的理解,從世俗的規定當中,大家認定有這個意義。如果我們不了解世俗的方便規定,我們就不了解它的意義。舉例來講,我們說「ㄇㄣ /」,在中文的了解是可以關起來的這個門,可是在念英文的人來說,這個音是指男人,Man,是另外一個意義了,因為它是從世俗的規定當中去了解意義。

譬如現在抽水馬達在響,你認為很吵,這是你心境的關係。我們也可以把馬達關掉,我們就不受影響了;這是一個辦法。還有一個辦法是,我們可以想像這個馬達只是在製造一個聲音,製造聲音也是緣起,因緣生起的有電、有機器、有水的需要,種種條件下,所以馬達響了。這個馬達算不算是佛陀在說法?也算喔。因緣性空。它本來沒有聲響,因為水池乾了,浮球掉下來,電力通了,馬達就響。所以,隨時隨地任何聲音都是讓我們智慧開展,這就是利用耳根來修行佛法。

再舉個例子。如果以前的人規定人就叫做「牛」,很好看叫做「很笨」,那我現在要讚美你很好看,我怎麼讚美呢?我會說:「你這隻牛很笨。」所以,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是世俗方便的假設,大家共同認同有這個意義,然後我們去分辨了解這個意義,我們去分別了,才會受影響。

日常生活中,別人在講我們的是非,如果你去了解他在說我是非,他講的那個是非是什意義,這時候你的情緒就很不穩定。如果你認為他只是在製造一個音聲,你不要了解它的意義,當下我們的耳根就清淨。你可以不斷聽到聲音、接受聲音,可是你不起煩惱。

我常常講,佛法一定要拿來使用,如果不懂得轉,那佛法是佛法,煩惱還是煩惱。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轉,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感觸到的,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當中,一切都是我們修道的契機。只是我們不想轉,不用心去轉,所以我們就被物所轉。《楞嚴經》有句話:「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心被境轉,就是凡夫。

我們已經養成那個習慣,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吃到什麼,馬上去分別計度,然後意想,去想像、去分別。這是眾生的一種惡習,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養成的習慣。然後在想像當中,感受就產生了。譬如眼睛看到一個人,第一個念頭想「這個人似曾相識」,接著就會想「他穿這個衣服好看不好看,打扮如何,看起來順不順眼」,然後我們會下一個結論:是不錯,還是很難看不順眼。透過想像分別以後,我們馬上產生了感受。看到這個人很親切、很友善、很和藹,就產生快樂的感受;如果昨天跟人吵架,氣還在心頭,心情不好,看什麼都不順眼,即使對方很有禮貌很莊重,這個時候就產生苦的感受。

每一時每一刻,我們六根隨時都在接觸這個世界。當六根接觸外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時候,我們的習性反應是非常快速的。在六根和六塵接觸的剎那,根境相接,馬上產生認知,有一個「我」認知世界、看到世界、理解到世界。這是「識」的作用,產生認知。

認知以後,接著去分別想像,想像這是好、是壞,過去對我好、對我有恩怨。這是五蘊中的「想」蘊。

從識蘊到想蘊,然後就產生感「受」。感受大致可分三種:一種是苦受,你看不順眼的;一種是樂受;還有一種是捨受,自己迷迷糊糊的,感受生起、消滅、變化,自己一點都不察覺,這叫做捨受,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快樂的感受讓我們產生貪愛的習性反應,苦的感受讓我們產生瞋恨,這就是眾生的習慣。感受的產生、消滅、變化,我們不能察覺的時候,就叫做無明。每一時每一刻,我們六根接觸到六塵,都是在產生貪愛、瞋恨、無明三種習性反應,這是很自然的。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就是不斷去製造貪愛、瞋恨、無明。舉例來講,我們現在念佛誦經拜佛,看起來好像沒有煩惱,可是突然間有人罵你,你會發脾氣,為什麼?因為你的煩惱種子沒有斷。我們的煩惱種子沒有斷,表面看起來很用功,一個人修行誦經念佛拜佛,你已經幾個月沒有生氣了,可是突然有一個人冒犯你的時候,你會大發脾氣。

我們內心深處有許許多多的煩惱種子。唯識宗講到第八阿賴耶識(含藏識),在我們內心深處含藏許許多多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從貪愛、瞋恨、無明,又產生嫉妒、怨恨,許許多多中隨煩惱、小隨煩惱,譬如忿、恨、怨、覆、慳、貪這些煩惱。

日常生活中,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就像不斷到外面去把那些炸藥、瓦斯搬到內心深處,非常危險,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假如你睡覺的地方,床鋪底下藏放個瓦斯桶,只要稍微一點漏氣,你火柴一點,馬上爆炸。因為我們的習氣還在,所以外在這些人事物只要一點點小火花,就會引爆我們的貪愛、瞋恨、無明的習性反應。

我們常常看到報紙上說有人在吸毒,在獅頭山有時候會發現年輕人吸強力膠,然後丟在路旁。我常常講,我們每一個人也經常在「吸毒」——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然後經過想像分別,就產生感受,產生貪愛、瞋恨的種子,這些種子就深深埋藏在我們內心。所以說,我們時時刻刻也是在「吸毒」。要小心喔!根境相接的當下,如果你讓它產生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那就是在內心播下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這個種子種下去,經過千生萬世,只要有那個機緣出現,它就會現行,叫做「種子生現行」。

然後,種子又會引發另一個種子,貪的種子也許會引起另一個種子。譬如一個人喜歡抽菸,菸的種子就引起酒,酒的種子引起肉,然後就菸、酒、肉、檳榔的,一個引發一個。又譬如你結交好朋友,今天交到喜歡讀書的朋友,這個朋友又介紹你去認識喜歡打球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又告訴你怎麼去游泳。這就是「種子引種子」。好的種子會引導你好的朋友來陪伴你,好的種子也不斷引導我們走向善與光明。善的種子會引發善的種子現行,惡的種子會引發惡的循環,不斷產生惡的種子現行。

就是:種子引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又薰種子。

眾生如果沒有道心道念,就等於是每一時每一刻都在增長貪瞋痴三毒。我們以為做了一件簡單的善事、念一句佛號、持一個咒、誦一部經、拜一部懺,我的煩惱全部都沒有了。談何容易!所以我常常講,學佛的人常常覺得使不上力,煩惱來了、情緒來了,還是發脾氣,很難控制。因為你養成那種習氣了,這個習慣很自然反應,就是讓我們不斷發脾氣,變成一種習性了。

如果我們想修改這個習性的話,你要想到發脾氣的壞處,全部把它列表影印出來。第一、發脾氣會使智慧降低,降低到智商變成五歲,所以我們發脾氣的時候,講話語無倫次,平時所知道的道理忘光光。第二、發脾氣先受到傷害的是自己,因為發脾氣的時候,血液循環、內分泌系統整個都受到影響。第三、佛經裡面講喜歡發脾氣的人,生生世世長相不好看。

你想化妝很漂亮,我送給你一個化妝品,叫做發自內心的微笑。時時刻刻面帶笑容,就是最好的化粧品。你不要以為買幾千塊或萬塊來化妝,真正的化妝品是微笑。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對眾生有慈悲心,瞋恨心、怨恨心沒有了,這時你的內心就祥和自在,那種氣質就令一切眾生感受到。〈普門品〉講到「愛敬」二字,令人喜愛和尊敬。只是讓人喜愛而不尊敬,好不好?不好。

談修行,就是在六根門頭好修行。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在日常生活中,六根和六塵接觸的當下,我們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慢半拍,不要看到什麼就反應。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先冷靜停下來,然後你會發現感受產生。當感受產生時,我們去壓抑說沒有感受,這是自欺欺人。我們從認知、想像、分別、到感受產生,這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但是當感受產生時,我們不採取貪愛瞋恨這種習性反應,這就叫做修行。凡夫大部分是在認知、想像、分別、感受中,不到一秒鐘馬上產生習性的反應------好的感受起貪愛,不好的感受就產生瞋恨打擊排斥,它是一種很自然的習性反應。

我們談修行,就是日常根境相接的當下,不是用無明來接觸,而是「明觸」,明明白白的接觸,不產生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就不會在內心深處播下那些貪愛瞋恨的種子。也就是說,「現行薰種子」在我們已經失效了,只是現行,但不生種子。

《華嚴經》說:「善取其相而不染著」。就是了了分明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善於了解我們所接觸的世界,是非善惡都清清楚楚,但是不會像一般人嫉惡如仇,看見不對的就咬牙切齒,要把它消滅;也不會看到東西好得不得了,就愛到要死。閩南話說「愛到要死」,我們都用「死」來形容。愛過分了吧! 這就是眾生的習氣。如果是非善惡都不分別,那叫迷糊蛋。

學佛的人是了解眼前一切境界,是非善惡、男女差別,清清楚楚。從了解的過程中,來檢點自己內心裡面的反應,那就叫修行。如果了解的當下產生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這不叫修行,叫眾生相。所以談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人我往來、是非恩怨,一切境界當中,讓我們去發現內心運作的過程,不讓它產生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這叫修行。

禪宗有句話:「將心歷境,以境驗心,隨緣作主,立處皆真」。就是說在任何時空當中都能夠隨遇而安,外在的一切都是幫助我們修道的增上緣。為什麼講「十字街頭好參禪,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道理就是這樣子。我給它一個名詞,叫「動修」,動態當中去修行。還有一種是靜修,就是一個人在房間、在客堂,自己一個人靜靜的誦經打坐念佛,或者大家一起在佛堂誦經拜佛禮懺,這叫做靜修。可是真正靜修的時間不多,因為我們要生活、上班、工作、吃飯,要跟人家溝通來往切磋,這都是在動態當中。

如果我們不知道以境驗心、隨緣作主,就會隨順世俗的波浪起起伏伏。我們會覺得所念的佛號使不上力,對轉煩惱始終沒有辦法,那就是不懂得「轉」的功夫。所以「轉凡成聖、轉識成智、轉迷為悟」,這個「轉」字非常重要。世俗有一句話:四兩撥千金。我們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任你境界現前,一切人事物不是來障礙我、防礙我,都是幫助我修道的。我們先打這個預防針。

有些信徒說:「我回去還要照顧孫子!」我說:「是照顧佛子。未來會成佛的佛子,我先孝敬他,將來他成佛的時候,一定會度我,幫我授記。」所以,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被境轉就是凡夫了。

我們已經養成習慣了,我們是幸福快樂或煩惱痛苦,我們都把這個關鍵鑰匙交給別人,別人隨便一句話就讓我們好高興,別人一句話就讓我們痛哭流涕,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這怎麼修行?以後我罵你很笨,你笑一笑就好;我說你很漂亮,你也笑一笑就好了,不要太當真。要養成這個習慣。

影響我們最大的是耳根。這個地方講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就是說它的功力很強。修行就是在耳根下工夫。閩南話有一句罵人的話,叫「耳根輕」。耳根輕、耳根軟好不好?聽人家說一兩句,他就情緒波動;聽到一句話,馬上去反應,也不問是非曲直,這個很麻煩。

修行,就是六根都能夠用理性思考,在見色聞聲當中去啟發我們的智慧。為了讓我們的眼耳鼻身意加強它的功能,我們除了動修當中知道去轉以外,佛陀告訴我們用四念住的方法,來加強六根的功能,讓「免疫系統」增強。那就是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呼吸。每一時每一刻,我們只要心去注意自己的呼吸,很快地六根就收攝起來。這是最實用的方法,沒有宗教儀式,沒有宗派分別,也沒有人種的區分。任何人只要他的意識清楚,他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呼吸,然後把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叫「心息相依」。把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六根就慢慢穩定下來。

我們三天不吃飯不會死。你看這次海地地震,有一個二十八歲年輕人被埋了二十幾天沒有死。他被埋在瓦礫堆裡面,這麼冷又沒有水喝,他是怎麼活過來的?我們猜大概是空氣。二十幾天不吃不喝竟然活過來,可是我們一分鐘不呼吸就很難過。我們把鼻子塞起來,嘴巴閉起來,一分鐘不呼吸就很難過;很可怕,這個千萬不可以實驗。

我們的身跟心中間就是呼吸把它連結,靠呼吸讓我們的身心活躍、運作起來。一旦我們的呼吸停止,身體的溫度降低,心臟停止,腦也就壞死。呼吸是這麼重要,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用心去注意它,千百劫來我們認為呼吸是很理所當然,因為呼吸不用錢買,隨時都可以呼吸。佛陀發現呼吸對我們這麼重要,佛陀很有智慧,說只要我們心去注意呼吸,整個身心就統一了。

佛陀為什麼教我們注意呼吸?因為呼吸是我們內心的表現;當內心緊張恐懼時,呼吸會快速;當我們沒有煩惱憂慮、沒有恐懼緊張,就心平氣和。所以呼吸是我們內心的一面鏡子,等於是一體兩面,從呼吸當中看出我們的情緒,看出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當我們注意呼吸,間接的就在控制我們的心。

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心息相依了,那就叫做「定」。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不移動了,心一境性,心跟境合一了,那就是定,可是這個定不能開智慧。一定要在定當中,觀察我們的生命是什麼。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去想像有一個「我」,那個「我」事實上是一種虛妄的錯覺,只是很單純的一個吸、呼、吸、呼,就給我感受有一個「我」生命存在。所以從注意呼吸當中,我們進一步了解身心無常無我;從無常無我的認知、證悟當中,真正的智慧才能生起。這個時候,無量劫來束縛我們生命的無形繩子,就被我們掙脫,身心自在了。

《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從呼吸當中,照見我們的我執我見實在太虛妄了。因為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

《法華經》也就是告訴我們,如說修行才能真正讓我們的煩惱解脫。而聖者得到解脫以後,他不是無所事事,反而是忙於利濟群生、莊嚴國土。所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菩薩隨類現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edfer2329 的頭像
    omedfer2329

    普獻法師專網

    omedfer2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